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單名
- 外文名:uninomen
- 根據:單名法
- 類別:名稱
單名,單名的歷史,
單名
國際命名法規對動物、植物科級名稱和植物目級名稱的詞屬有明確的規定,必須遵守,如動物科名詞尾為-idae,植物科名詞尾為-aceae,植物目名詞尾為-ales。植物門級、綱級名稱也有一些規定,但並非強制性的。故有些單名根據詞尾變化可判別其分類等級。
單名的歷史
春秋戰國人,姓名中間常加一個“不”字,如任不齊、韓不信、申不害、陳不古、呂不韋、蕭不疑等,這個習慣一直沿續到東漢,那時更有直不疑、高不識、公上不害等。這裡的“不”只是發聲詞,並沒有實在意義。春秋時還有個習慣,有姓名之間加“之”,如介之推、燭之武、孟之反。春秋戰國之前,取名很隨意,常常是指物為名,孔丘、顏回、孔鯉、司馬牛、李耳、墨翟,這些名都是出生那一刻,大人見到了什麼,就以什麼取名。
魏晉南北朝時佛教在我國興盛起來。人名也受到佛教的影響。呂叔湘先生在《南北朝人名與佛教》一文中論及,時人以瞿曇、悉達、菩提、菩薩、羅漢、彌陀等佛教人名或術語直接用於人名的就達36種之多,而用與佛教有關的一個字如“佛、僧、曇、法、道”等同其他字配合成名的,就更是多了。《南北史表》載,當時,“僧”字在命名上的流行,僅次於“之”字。這時候,字常是名加一個字組成的,如,謝安字安石,楊秉字秉節,范宣字宣子,顏延之字延年,侯景字萬景。名中帶“之”也是這個時期的特點,如,王羲之、王獻之、祖沖之、裴松之、顧愷之、劉牢之。
魏晉南北朝還是民族文化大融合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北方十六國絕大多數為少數民族所建。北魏時,鮮卑族的孝文帝拓跋曾下令鮮卑人改漢姓,並首先將自己的姓“拓跋”改為“元”。一共有144個鮮卑姓改為漢姓。改賀葛為葛,是類為高,去斤為艾,屈突為屈,獨孤渾為杜等。鮮卑人宇文覺建立北周后,又令所有改為漢姓的鮮卑人恢復原姓,並以鮮卑姓賜漢族功臣。於是,出現了一批新姓,如長孫、宇文、徒河、普六如、大野等。
唐代人名更多地承接了南北朝的習慣用法,自身的突出特點是喜歡用排行稱呼,在唐詩標題中就能見到:元二、衛八處士、張十八員外、劉十九、丘二十二員外,公孫大娘、黃四娘。因古人是大家族一起排行,就有了“李二十五”、“趙三十二”。唐代人名中“己”、“予”、“彥”,也比以前多了起來。
唐人和宋人不但喜愛用排行稱呼,民間取名也常用數字,如一個人名“四六”,原來是出生時,父親24歲,母親22歲,加在一起是46。如果娘23,爹25,生下孩子就叫“四八”。從宋代開始,雙字超過了單字名,以後雙字名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