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巴塔耶

喬治·巴塔耶

喬治·巴塔耶 Georges Bataille(1897-1962),法國評論家、思想家、小說家。他博學多識,思想龐雜,作品涉及哲學、倫理學、神學、文學等一切領域禁區,頗具反叛精神,不經意間常帶給讀者一個獨特的視角,被譽為“後現代的思想策源地之一”。著有《內在體驗》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喬治·巴塔耶
  • 外文名:Georges Bataille
  • 代表作:《內在體驗》等
  • 出生日期:1897
  • 死亡日期:1962
  • 職業:評論家、思想家、小說家
  • 國籍:法國
簡介,人物生平,相關評價,

簡介

他在一生中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圖書館員是他終身的職業,但他的作品卻不像他的職業所提示的那樣冷靜、刻板,處處流露出身經兩次大戰的歐洲人所感受到的動盪、暴力和痛苦。他的主要作品,包括理論著作有《內在體驗》(L'expérience intérieure,1943)、《冥想的方法》(Méthode de méditation,1947)、《受詛咒的部分》(La part maudite,1949)、《文學和邪惡》(La Littérature et le mal,1957)和《色情》(L'érotisme,1957)。還有小說《眼睛的故事》(L'Histoire de l'oeil,1928)、《藍天》(Le bleu du ciel)和《艾德沃妲夫人》(Madame Edwarda,1937)等。

人物生平

巴塔耶的童年無甚驚奇之處,如他自己所說,只是個“散漫貪玩的學生”,直到17歲他受洗開始信奉天主教,學業和信仰成為他生活的主要內容。雖然他之後很少提及他一戰中短暫的(因結核病退伍)士兵生涯,但戰爭的暴力和死亡無疑讓他對生命有了嶄新深刻的認識。1920年他作為一名牧師被派往英法海峽懷特島上的科爾修道院,在冥思苦想數月之後,神秘般地宣布自己“突然失去了信仰”。
在巴黎的古文書學校畢業後,巴塔耶被任命為國家圖書館司書,這也成為了他的終身職業。他開始閱讀尼采,並與諸多超現實主義者來往,但始終與超現實主義保持著距離。31歲時,他與當時著名的電影演員西爾維亞·馬科萊絲結婚,並化名羅德·奧修暗地出版了他“臭名昭著”的小說《眼球的故事》,然而這本色情虐戀文學史上的重要著作直到作者逝世也只能在黑市袖口中流傳(這讓他既無名望也無財富上的收益,因為出版商始終拒絕為化名的他支付稿酬),但這部小說中所觸及的欲望與死亡成為巴塔耶一生探尋和追問的兩大主題。
在這之後,寫作,編輯出版雜誌和組織結集各種社會團體成為巴塔耶生活中的主要內容。直到1957年,巴塔耶的三本著作,《天藍》、《文學與惡》、《色情》分別在伽利瑪和午夜出版社先後出版,巴塔耶在文壇和學術界的聲望逐漸為人所知。但也於是年,這個長期受結核病困擾的“愛欲與死亡的大師”(蘇珊·桑塔格語)健康開始惡化,並於5年後病逝於巴黎。

相關評價

喬治·巴塔耶(1897-1962),法國當代思想史上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他上承尼采並將其眼光投放到更遠古的原始先民的時代,他下啟拉康福柯鮑德里亞,為他們引出對理性、主體和有限經濟的批判。
然而長久以來,巴塔耶卻始終被忽略在公眾視野之外。但所有的這些進入巴塔耶的阻礙也恰恰正是其獨特所在,如汪民安在他編輯的《巴塔耶文選》的序言中對巴氏做了足夠精確的定位,說巴塔耶是“尼采的信徒,科耶夫的忠實聽眾,薩特潛在的對手,布朗肖和列維納斯的同道,後結構主義者———福柯德希達鮑德里亞克里斯蒂娃等———頻頻致敬的先驅……”。
在這位思想界大師50周年逝世紀念的日子裡,法國的出版界和學術界紛紛開始重新編輯出版關於巴塔耶的著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巴氏於上世紀30年代發表的一篇長文《耗費的觀念》的導讀單行本的出版。
它的導讀者佛朗西斯·馬爾芒德說,“這是一篇根本性質的著作,它的奠基性和開創性是不言而喻,它開啟甚至可以說囊括了巴氏之後的所有文本,所有寫作的動機。那些悖論的經濟學、色情、犧牲、無理性、缺失性交換統統來源於‘耗費的觀念’。”
《耗費的觀念》是巴塔耶“普遍經濟學”的引子和基礎,他批判了我們在世俗世界通常認為是理所當然的“等價交換”的觀點,在以人類學為工具的歷史考察中,他發現,除了生產性的消費之外,還存在著一種“非生產性”的消費,比如原始宗教意義上的祭祀和犧牲。
巴塔耶的普遍經濟學將地球上的能量作為一個相關性的整體來考量,因此無限的生產、擴充和囤積是難以想像的,如果我們不加以平衡,這種冗脹最終會導向悲劇式的耗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