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遷鶯·晉師勝淝上

喜遷鶯·晉師勝淝上

《喜遷鶯·晉師勝淝上》是宋代抗金名將李綱七首詠史詞之一。作者的這首詞結構謹嚴,語言剛勁,風格沉雄,是詠史詞中的佳作。作者對於戰爭的描寫,層層推進,有務不紊,既明寫東晉方面的地利、人和,又暗寫前秦由長驅直入到倉皇潰敗的全過程,顯示出作者高超的藝術表現技巧。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詞語注釋,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喜遷鶯·晉師勝淝上
長江千里,限南北,雪浪雲濤無際⑵。
天險難逾⑶,人謀克敵⑷,索虜豈能吞噬⑸!
阿堅百萬南牧⑹,倏忽長驅吾地⑺。
破強敵,在謝公處畫⑻,從容頤指⑼。
奇偉。淝水上,八千戈甲⑽,結陣當蛇豕⑾。
鞭弭周旋⑿,旌旗麾動⒀,坐卻北軍風靡⒁。
夜聞數聲鳴鶴⒂,盡道王師將至。
延晉祚⒃,庇烝民⒄,周雅何曾專美⒅。

詞語注釋

⑴淝上:淝水之濱。淝水,淮河支流。在安徽境內。
⑵限:阻隔,界限。
⑶逾:越過。
⑷人謀克敵:人的謀略可以克敵制勝。
⑸索虜:南北朝時,南朝對北朝的辱稱。
⑹阿堅:指十六國時前秦皇帝苻堅。南牧:南侵。
⑺倏忽:轉眼之間,突然。
⑻謝公:指東晉宰相謝安。處畫:處理籌劃。
⑼頤指:指下巴的動向示意,進行指揮。這裡形容謝安指揮若定。
⑽八千戈甲:指謝玄率領八千精兵渡淝水作戰,大破秦軍。
⑾蛇豕:毒蛇和野豬。比如兇殘的敵人。
⑿鞭弭:揮鞭駕車前行。
⒀麾:古代用以指揮軍隊的旗幟。
⒁風靡:望風披靡。
⒂鳴鶴:即風聲鶴唳之意。苻堅敗退,見八公山上草木,以為是晉軍,聽到風聲鶴叫也以為是晉軍追來。
⒃祚:皇帝,國統。
⒄烝民:眾多的百姓。
⒅周雅:指《詩經》“大雅”和“小雅”中讚頌周宣王派兵征伐西戎、獫狁的詩篇。

創作背景

北宋被金兵滅亡後,高宗趙構南渡,在臨安(今杭州市)建立了南宋新政權。他滿足於偏安江左,畏懼金兵強大,不敢收復中原,依舊荒淫享樂。有志之士,無不為之扼腕。不少愛國詩人詞人都通過自己的作品,以多種手法表現了渡江北伐,恢復中原,驅除金虜,還都汴京的愛國熱情。李綱感於時政,曾寫了七首詠史詞。這七首詞的詞牌和標題是《水龍吟·光武戰昆陽》、《念奴嬌·漢武巡朔方》、《喜遷鶯·晉師勝淝上》、《雨霖鈴·明皇幸西蜀》、《喜遷鶯·真宗幸澶淵》、《水龍吟·太宗臨渭上》、《念奴嬌·憲宗平淮西》。這首《喜遷鶯·晉師勝淝上》就是七首詠史詞之一。

作品鑑賞

東晉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北方的前秦苻堅率領百萬大軍南下,氣焰囂張,妄圖消滅東晉,統一南北。東晉只有八萬軍隊,不到苻堅的十分之一。而淝水一戰,晉師大敗苻堅,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保住了晉國的安全,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這對南宋有重大的歷史借鑑意義。
上片首先在讀者面前展開了一幅長江形勢圖,眼前只看到長江雪浪,滾滾滔滔,千里奔騰,一瀉而下,阻隔南北。據傳三國時魏國的曹丕在觀望長江時,曾感嘆地說:“此天之所以限南北也。”他兩次伐吳,都未成功,長江阻隔,是其重要原因。如此天險,北方的金兵是難以逾越的。高宗如果稍有恢復中原之志,就應利用天險,加強設防,固守長江,以遏強虜。當然,天險難逾,並不等於絕對不可逾。三國時東吳孫皓,僅憑天險禦敵,終於招致“一片降幡出石頭”。所以李綱強調天險難逾,還必須加上“人謀克壯”,天險可憑,而又不可僅憑天險,重在人謀。有天險可憑,又加上人的深謀遠略,北方索虜,豈敢吞噬我們的土地?索虜是南北朝時南方人對北方敵人的蔑稱。這裡既是指前秦,也是指金兵。這段描寫兼論述為下文寫晉師以少勝多提供了依據。下文很自然地轉入到對淝水之戰的記述。
苻堅率百萬之眾“倏忽長驅吾地”。倏忽,言其神速;長驅,言其勢猛。這句極言秦兵強大,乃為後面秦兵失敗作反襯。欲抑先揚,以突出晉軍勝利其意義重大。
當苻堅南侵,大敵當前之時,謝安作為東晉宰相,其主要作用有二:一是決定大政方針:堅決抵抗,決不妥協;二是運籌帷幄,用人得當。他以謝石為征虜將軍、征討大都督,統率全軍。以謝玄為前鋒都督。還有輔國將軍謝琰,西中郎將桓伊,龍驤將軍胡彬等,協同作戰。謝安深信他們的謀略將才,放手讓他們發揮主動作用,自己不插手,不直接干預軍事,指揮若定,鎮靜自如。《通鑑》載:“謝安得驛書,知秦軍已敗。時方與客圍棋。攝書置床上,了無喜色,圍棋如故。客問之,徐答曰:‘小兒輩遂已破賊’。”可見他胸有成竹,料事如神。故詞中稱讚:“破強敵,在謝公處畫,從容頤指。”“頤指”,即指揮如意。
晉軍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確為歷史奇蹟,故換頭以“奇偉”領起,對這次戰爭的勝利作了生動的鋪敘。謝玄等以“八千戈甲,結陣當蛇豕。”戈甲,代指軍隊;蛇豕,封豕長蛇之簡稱。《左傳·定公四年》:“吳為封(大)豕長蛇,以薦食上國。”封豕長蛇,比喻強大的貪暴殘害者。此借指苻堅。“鞭弭周旋,旌旗麾動”,弭,弓之末梢,用骨質製成,用以助駕車者解開轡結。謝玄、謝琰、桓伊等指揮數千之眾,直渡淝水,擊退北軍,使北軍望風披靡。苻堅等登上壽陽城,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為晉軍。在敗逃路上,夜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軍追殺過來。棄甲曳兵,亡魂喪膽,驚慌失措,狼狽北逃。詞以十分快意的筆調讚揚晉軍出奇制勝、力挫強敵,保住了東晉的江山和人民,免遭“索虜”吞噬。其功業之偉大,雖“周雅”所歌頌的周宣王中興也不得專美於前了。《詩·小雅》中的《六月》、《采芑》等詩記述周宣王任周尹吉甫、方叔等率軍北伐 狁,南懲荊蠻,使西周得以中興。淝水之捷,其功不亞於此。
全詞從長江天險寫起,指出既憑天險,又重人謀,何懼“索虜”!接著以主要篇幅描述了淝水之戰晉勝秦敗的過程及其值得借鑑的歷史意義:強大的敵人並不可怕,是可以被打敗的。只要弱小的一方敢於鬥爭,人謀克壯。詞還突出了東晉宰相謝安“從容頤指”的作用。曾擔任高宗宰相的李綱多么希望自己能起類似謝安那樣的作用,可惜他沒會機會。他寫這首詞,意在諷諭高宗以古為鑑,須知少可以勝多,弱可以勝強,強敵不足畏,全在“人謀克壯”。應痛下決心,北伐中原,收復失地,作者的用心是很明顯的。

作者簡介

李綱(1083~1140年2月5日)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字伯紀,號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遷居江蘇無錫,民族英雄。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進士。歷官太常少卿宋欽宗時,授兵部侍郎尚書右丞靖康元年(1126)金兵侵汴京時,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團結軍民,擊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為相,曾力圖革新內政,僅七十七天即遭罷免。紹興二年(1132),復起用為湖南宣撫使兼知潭州,不久,又罷。多次上疏,陳抗金大計,均未被採納。後抑鬱而死。宋代著名愛國民族英雄,能詩文,寫有不少愛國篇章。亦能詞,其詠史之作,形象鮮明生動,風格沉雄勁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傳信錄》、《梁溪詞》。
李綱李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