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雖道之所生但不等於道。北宋蘇軾提出的關於道與善的關係的命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善立而道不見
- 定義:善雖道之所生但不等於道
- 提出者:蘇軾
- 出自:《毗陵易傳》
善雖道之所生但不等於道。北宋蘇軾提出的關於道與善的關係的命題。
善雖道之所生但不等於道。北宋蘇軾提出的關於道與善的關係的命題。語出《毗陵易傳》:“陰陽交而生物,道與物接而生善;物生而陰陽隱,善立而道不見矣。……善者,道之繼,而指以謂道則不可。”《易傳·繫辭上》云:“一陰一陽之謂道,繼...
損人利己,唯求個人之享樂,是為惡。因此,善只是性之所能之,而非即是性,性無所謂善惡。他曾說:“太古之初,本非有善惡之論。唯天下之所同安者,聖人指以為善;而一人之所獨樂者,則名以為惡。”(《揚雄論》)此亦同上意。善者性之效與善立而道不見在《毗陵易傳》中本屬一段,含義亦相近。
道是一種混沌未分的初始態,無為自化,清靜自正,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為化生萬物的根源;道常無名,無為而無不為,它像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與萬物爭,以柔弱勝剛強,是最高的善;道是不可言說的,人的感官也不能直接感知,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持之不得。道既是宇宙的本體,又是萬物的規,還是人生的準則。儒家...
夔謂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予無如矣。今子之使萬足,獨奈何?“蚿曰:“不然。子不見夫唾者乎?噴則大者如珠,小者如霧,雜而下者不可勝數也。今予動吾天機,而不知其所以然。”蚿謂蛇曰:“吾以眾足行,而不及子之無足,何也?”蛇曰:“夫天機之所動,何可易邪?吾安用足哉!”蛇謂風...
修行是指行道而說的,這個最善。只有修行,我們才能真正的行道。我們現在都說是修行,但不見得是行道。雖然你心裡說是修行,但是外道也講修行,世間法也講修,出世間法也有個修字,都講修,但是能不能與道合,這個是兩說著。外道他不能與道合,世間法不能與道合,我們要修的是與道相應的那個修行。所以佛...
稟戾陰之氣的人,其頑凶之性不可移易, “猶火可滅不能使之寒,冰可消不能使之熱”;稟純陽之氣的人,自然睿哲惠和,與道冥一;只有中人是可以而且必須教化的,“中人為善則和氣應,不善則害氣集”,教於是立焉。吳筠又將性和情對立起來,認為 “性本至凝,物感而動”,外物感應寂然不動的性,便...
父母的拋棄,讓獨自一人長大的奉善漸漸患有了憂鬱症,而這一切得以改善的原因,是她遇見了一個叫做徐在熙的停車員。雖然表面上是停車員,可在熙的真實身份其實是大公司的老闆,非常有才氣的一個人。同樣早早失去父母疼愛的載熙做過各類工作,非常能夠了解奉善脆弱的心。二人在誤會和矛盾中結識,隨著交往的加深,漸漸...
它所說的“不敢為天下先”,就是不受人注目,不受人攻擊,因而便能立於不敗之地。對於老子哲學最高範疇的“道”,他認為是宇宙的神智,萬物的根源,是賦予生命的原理;公正無私,含蓄無形,看不見摸不著。它創造了萬物,改變了萬物;它是不朽的本體。而對老子為什麼總是強調以柔克剛,他則認為“答案是:宇宙...
”那妖精錯認了定盤星,把孫大聖也當做個等閒的,遂答道:“長老啊,我老漢祖居此地,一生好善齋僧,看經念佛。命里無兒,止生得一個小女,招了個女婿,今早送飯下田,想是遭逢虎口。老妻先來找尋,也不見回去,全然不知下落,老漢特來尋看。果然是傷殘他命,也沒奈何,將他骸骨收拾回去,安葬塋中。”行者...
1.雲蕾之善 文中周健有一句話說她從川西北至雁門關一路上打退好幾路強人,這個“打退”二字,可是有講究的,想那強人屢屢侵犯一個孤身女子,劫財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只能是見色起心,而且還是幾路.用"打退"兩字,看來雲蕾並未痛下殺手,只是小示懲戒,驅散了事.既彰其美,又顯其善。書中第一回至第四...
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知不得問,反於帝宮,見黃帝而問焉。黃帝曰:“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知問黃帝曰:“我與若知之,彼與彼不知也,其孰是邪?”黃帝曰:“彼無為謂真是也,狂屈似之,我與汝終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聖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
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問曰:「凡人之性,猶聖人之性歟?」曰:「桀紂之性,猶堯舜之性也。其所以不睹其性者,嗜欲好惡之所昏也,非性之罪也。」曰:「為不善者非性耶?」曰:「非也,乃情所為也。情有善有不善,而性無不善焉。孟子曰:『人無有...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
“善刀而藏之。” 陸德明 釋文:“善,猶拭也。”後用以指事前的準備。用典示例 明 李贄 《與友朋書》:“ 周 善藏,非萬全不發,故人但見其巧於善刀,而不見其能於遊刃。 顧 善發,然發而人不見,故人但見其能於遊刃,而不見其巧於善刀。”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董先生(董其昌)曰:‘ ...
墨道山水基本要點之二是作品圖式,包括立象造型、畫面構成、具體形跡語言。因為是物化“道境”,那必然是“道”中景物。道中景、道中物是什麼樣的?沒有任何可以資鑒的,只有在“中得心源”中去挖掘,必然由“心中山”去引申——“緣道立象”。更何況先哲已指出“謎底”:“善為道者,微妙玄通”。“玄之又玄...
5. 善導大師住持悟真寺,全面推進悟真寺弘法及建設。時約貞觀二十年(646)至總章元年(668),大師三十四歲至五十六歲之間。6. 善導大師在悟真寺著書立說。《觀經四帖疏》等五部九卷,可推知大部分寫於住持悟真寺期間。7. 善導大師在悟真寺開宗立教,圓滿創建淨土宗。8. 善導大師在悟真寺楷定古今,糾正古今對...
大約二千五百年前,在中國春秋時期列國並存的亂世中,出現了一位“神龍不見其首尾”的偉大智者,人們把他尊稱為老子。老子在全體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名符其實的精神教父。老子依靠一種來自心靈深處的神秘而新奇的體驗以及與天地的自然溝通,創立了一個包羅萬象而氣象森嚴的龐大的思想體系。這個體系把天地、萬物、...
不見其誠己而發,每發而不當,業入而不捨,每更為失。為不善乎顯明之中者,人得而誅之;為不善乎幽閒之中者,鬼得而誅之。明乎人,明乎鬼者,然後能獨行。券內者,行乎無名;券外者,志乎期費。行乎無名者,唯庸有光;志乎期費者,唯賈人也,人見其跂,猶之魁然。與物窮者,物入焉;與物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