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道山水

墨道山水指稱一種山水繪畫,它是山水畫家姬子(王雲山)先生在1990年代中期在創作自己的山水畫時,對他的一種繪畫追求的稱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墨道山水
  • 類別:山水繪畫
  • 相關人物:山水畫家姬子
  • 時間:1990年代中期
基本簡介,藝術特點,

基本簡介

在中國傳統繪畫藝術
中,墨是一種傳統的繪畫材料,而道是中國的古典哲學概念,但人們沒有把繪畫與道結合起來,而在其他領域倒是這樣稱謂的,如書道、茶道、醫道等等,表明了對一種方式的特殊追求和認同,這樣使得這個概念具有了超越的含義。那么,畫家姬子把這兩個辭彙合在一起用,也是意圖表明繪畫是一種道,只不過對於中國經典的繪畫方法是用墨來表現的,那么為什麼不從更深層次的中國文化哲學中去認識繪畫呢?所以才有了墨道的稱謂,正像海外物理學家有“物理學之道”一說,同樣,為了發揚中國真正的文化特質和精神,需要從繪畫形態上去認識一種被遮蔽的精神,這就是墨道的由來。那么,墨道山水就是要通過山水的形態去深化、開掘中國文化中那種深邃久遠、浩瀚博大的文化精神,正像禪有禪意,而墨道山水也有中國東方人的對世界的智慧和識見。
墨道山水墨道山水

藝術特點

“墨道”山水畫的探索,基本要點分兩方面,其一是作品境界,其二是作品圖式。境界方面是以“天地人化一,道物我通悟”(姬子)為氣機,“以畫入道,以道論畫。畫是道之衣,道是畫之本,宗道以悟畫。緣道求法,緣法悟覺,依覺生慧,緣慧立畫。”⑷這是以畫體道的經驗,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繪畫中的強化、延伸、升華的理論總結,也是“畫依道立,物化道境”⑸的墨道山水的精髓所在(這種思想正與美國心理學家馬洛斯的新概念——“高峰體驗”極為相似)。重點要說明的是,關於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雖然從古至今論者頗多,但是他們共同之點都是闡明這是畫家的創作心理狀態與過程。“無物無我,物我兩忘”——畫家跡化的作品多是渾而淡的虛靜空靈,甚至是醉後的“墨戲”,這是屬於一種非理性的超越,被認為是文人畫藝術精神得以體現的最高境界。姬子先生認為,這是代表了一種文人畫階層的情懷,作品多是“詩情畫意”的境界。他認為,“給人看的是作品。畫家的創作心理狀態,觀賞者是看不見的,那是畫家個人的事情,觀賞者要的是作品視覺效應。”⑹所以姬子先生所不同的是,不僅升華了這種境界,而且進入一種高度的理性超越。把創作過程中的“天人合一”心理狀態,通過直覺把握,直觀地在畫面表現出來,成為可視的審美對象,“變暗示為直觀”(予凡),“物化道境”(姬子)成為可能。這種跡化的“道境”給人以神秘玄妙、崇高悲壯、聖潔之感。張力之大,境界之寬給人心靈震撼,靈魂似乎得到了一種超拔的淨化,使你的情感升騰。佇立他的作品前,久視不忍離去,耐人思考尋味。見仁見智,任你審視,姬子說:“我追求的是大真、大善、大美的高度化合,是理性的‘化學反應’,不是物理的‘混合反應’,不追求小情小趣的筆墨玩耍”⑺。
墨道山水基本要點之二是作品圖式,包括立象造型、畫面構成、具體形跡語言。因為是物化“道境”,那必然是“道”中景物。道中景、道中物是什麼樣的?沒有任何可以資鑒的,只有在“中得心源”中去挖掘,必然由“心中山”去引申——“緣道立象”。更何況先哲已指出“謎底”:“善為道者,微妙玄通”。“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道德經》)。既然墨道山水已非通常之水墨畫,“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道德經》)。立象,必然是“孔德之容”(老子《道德經》),那么“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老子《道德經》)。我們說,“大道精神”也就是宇宙精神,那么宇宙意識是一種純正的文化觀念,抽象的學術概念,看不見,摸不著,它不是物的視覺實在,卻是依物而存在的直覺把握,覺悟的感知,悟覺的升華,理性的認知。姬子先生說:“立象,就是創造樹立藝術的形象。藝術形象,不僅指個體的形象,而且其涵容有景象、境象的範疇。我們常說的‘形象思維’,在‘墨道’中它的含義應該是藝術立象思維的寬泛統稱,也即是緣道樹立藝術形象有關的藝術思維問題,其中包括‘緣物立象’、‘緣景立象’、‘依景化境,緣境生象’等。”⑻他集“具象、抽象、意象、心象等多種形象思維,構成境象中的‘道象’,所以墨道山水的形象思維是多維的,這叫‘多維形象思維’。……不象,不是不象;不似,不是不似。”⑼採用的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禪語)的立象思維境界。……什麼也不是,又什麼也是。”⑽
在畫面整體構成上,完全打破傳統的程式化構圖,進行立象重組,其中涉及到透視問題,他不僅繼承了傳統的散點透視法,也即“面面觀”,而且為了布局的展開、景物的拓寬,道境的把握,創造了四維空間以上的透視法,姬子先生稱這種透視法為“多維透視法”。他說:“宇宙至深至極,其時空沒有方位、方向。……儘可能地擴大作品表現形式的有限度和體現作品精神境界的無限。”⑾同時,改變了傳統的虛實關係,一反傳統的虛無淡化,融會貫通了西畫的虛實關係,大大加強了作品的張力,並溶合版畫的黑白關係,光效應,大膽啟用被傳統視為的“死墨”,加強畫面的整體縱深感。同時也借鑑了平面構成的某些因素。
在形跡語言方面,姬子先生追求自然的原創性,是一種“大筆無痕即有痕”(姬子語)的語言境界。他認為“筆墨是手段,精神境界才是目的,不要為筆墨而筆墨,當然傳統意味的哪怕是一條線,曲折頓挫、濃淡變化、力度節奏等也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但它是為‘作品背後要說的話’服務的,墨道山水的語言行跡實現的是‘道法自然’(老子)”。⑿整體畫面,多採用傳統“積墨法”,層層積染,渾厚天成。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可以這樣說,墨道山水是他藝術進入成熟期“宇宙——人生——藝術”的實現。
“古人曾有君子三立,‘立德、立功、立言’的箴言。姬子先生作為一個藝術家,經過了四十多年的自強努力,對中國畫如何走向現代,東西方文化如何融會取捨,科學理性與形上追求如何統一等一系列時代的文化課題給出了自己的回答。這就是其墨道畫的總體文化內涵”⒀。
“藝術史一再提醒人們:只有富於哲思、潛心學問、勇於不斷探索的藝術家,才能為人類創造出新的價值。坦途無大成,姬子幾十年如一日苦心追求藝術的實踐再一次證明了這一深刻的真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