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店鎮

商店鎮

商店鎮位於陽信縣南部,轄96個村,土地總面積為9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為75836.04畝,人口4.8萬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商店鎮
  • 外文名:Shang Dian Town
  • 土地總面積:91平方公里
  • 人口:4.8萬
  • 郵編:251806
  • 村委會:96個
  • 自然村:94個
歷史沿革,經濟狀況,產業發展,城鎮建設,鄉鎮特色,發展舉措,歷史文化,黃巾軍起義,黃巾冢的由來,七女墳,董琦墓,小韓遺址,孫寨遺址,

歷史沿革

商店鎮自元至正元年(1341年)起形成居民聚落。1945年解放前,該鎮屬陽信縣第三區管轄。解放後於1947年建立第三人民政府,下設15個鄉。1956年12月撤區劃鄉,第三區劃為菜園劉、商店、小桑、大董4個鄉。[沿革]1958年建商店公社、小桑落墅公社,1964年改商店區及小桑落墅小公社,1970年復改公社。1984年改設商店鎮、小桑落墅鄉。1997年,商店鎮面積50.1平方千米,人口2.5萬,轄商店南街、商店中街、商店北街、蔣梁、馮店、新安、東毛、西毛、張寨、南魏、小張澤、黃巾寨、馬寨、孫寨、魏寨、大韓、小韓、大董、李英舉、蘇家、東宋、東朱、張連禹、道門王、史君漢、窪劉、販帽、蓋王岳、張孟連、小鄭、生金李、東呂、西呂、王什、聶家、南小王、鄭店、柴家、劉跑馬、肖家、王朝政、劉斗占、燕店、張鵝、商家、李化甫46個行政村;小桑落墅鄉面積42.6平方千米,人口2.1萬,轄小桑落墅、趙花、都府劉、官窯、南趙、北趙、乾鍋、老官王、馬滕肖、李朝乾、鄒家、桑北陳、打磨王、小董、八里莊、唐王、老牛、小牛、小馬、大丁、小丁、花牛王、張連范、趙守藝、萬集、任家、打磨張、砂鍋申、官莊、沙窩、小尹、尹董、黃盆、梨行、季家、馬守梓、張南、張北、何次樓、萬家、南賈、南史、王賓王、大邱、沙河毛、大司、小司、張滿48個行政村。2001年,撤銷小桑鄉,併入商店鎮。

經濟狀況

商店鎮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上級的各項決策部署,緊緊圍繞“工業強鎮,商貿活鎮,誠信立鎮”的發展思路,團結帶領全鎮上下,與時俱進,真抓實幹,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突飛猛進。現有工商企業48家,總資產5.6億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7家,瑞鑫集團已躋身“全國鄉鎮民營企業500強”。逐步發展壯大了“地毯加工、糧油加工、石油化工、電子信息、生物製藥”五大產業群,商店鎮已成為魯北最大的地毯加工和麵粉加工基地,產品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6年,實現地方財政收入916萬元,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5.5億元,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3.8億元,高新技術產值5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20元。2006年商店鎮榮獲市“信訪工作先進單位”、“先進勞動和社會保障所”、縣“利用外資先進鄉鎮”、“十進村行動先進單位”等稱號。
商店鎮商店鎮

產業發展

商店鎮是2001年5月17日原小桑鄉和商店鎮合併成立的東部大鎮,農業占比重較大,經過農業結構調整,按農業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發展,已形成以棉花、林果、畜牧、食用菌、藥菊為主的五大主導產業,工業則走“工業興鎮戰略”,以農民增收、財政增長、擴大就業為目的,通過優勢膨脹、引進外資等形式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外向型經濟和個體私營經濟,已形成地毯加工、電子元件、糧油加工、草葦注塑加工、紡織、建築建材等為龍頭的骨幹企業群體。
商店鎮商店鎮

城鎮建設

全鎮有11個黨總支(農村黨總支8個),101個支部(農村支部96個),1882名黨員(農村黨員1448名)。全鎮在編機關幹部90人,其中公務員45名,編外在崗人員34人。商店鎮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發展環境。省道永莘路和桑陽路分別貫穿南北和東西,鎮駐地距濱博高速大桑處出口10公里,環鄉路總長92公里,基本實現村村通;黃河水主幹線貫穿全鎮,自來水進村率達86%。鎮駐地和小桑經貿園區(省級經貿示範區)分別擁有35KVA和110KVA變電站;寬頻和有線電視主幹線遍布全鎮;南有東西走向的沙河,北有東西走向的東支流兩大水系;鎮駐地和園區分屬“田字型”和“三橫一縱”開發建設,基本實現“六通一平”,商住樓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個體經商戶720家。現擁有初級中學兩所,國小10所,幼稚園22處,衛生院2處,均於2005年新建門診樓,職工總數106人,床位38個,年總業務收入125萬元。駐地和園區各有敬老院1處,住房42間,入院人數40人。
商店鎮商店鎮

鄉鎮特色

訪千戶 走百企
陽信縣商店鎮把引導零就業家庭就業和為企業提供優質服務作為“解決城鄉家庭零就業年”活動的結合點和突破口,積極開展“訪千戶、走百企”活動,搞好零就業家庭與企業的對接。一方面組織機關幹部深入“零就業家庭”,宣傳相關政策,幫助他們分析自身現狀,引導就業;另一方面深入企業,摸清企業用工現狀和崗位需求,先後蒐集到600多個崗位,充分發揮各村信息聯絡員作用,通過務工信息公開欄把用工信息送到每個“零就業家庭”。該鎮還積極與企業聯合,開辦了地毯加工、電焊、縫紉和草編4個崗前培訓班,經一個月培訓有3個班的學員500餘人實現就業,其中有零就業家庭勞動力102人。
八千婦女成為上班族
該鎮民營經濟發展迅速,湧現出了躋身全國鄉鎮企業500強的陽信縣瑞鑫集團公司、長江以北最大的以勝達工藝品有限公司為主的塑製品、草製品生產經營等民營企業。這些企業主要加工、生產膠背地毯、毛線布匹、電子元件、塑膠門帘、草編工藝品等,大都適合婦女就業。該依託這些自身優勢,逐步建立完善了有利於女孩及其家庭的社會經濟政策和保障措施,幫助廣大育齡婦女特別是女孩戶解決生產、生活、就業等方面的實際困難,提高了她們的社會經濟地位。如今,該鎮的婦女紛紛走出家門走進工廠,成了月月掙工資的上班族,少的每月能掙500元,多的達1500元。
商店鎮商店鎮

發展舉措

山東省陽信縣商店鎮大力實施“民營固本、工業興鎮,外向帶動”三大戰略,突出“一體兩翼”(招商引資、工業經濟、財政收入)抓發展,推動了全鎮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快速發展。2004年1-9月份,全鎮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6298萬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3.2億元、增加值7525萬元、銷售收入2.475億元、利稅1758萬元,同比分別增長58%、72%、54%、17%。
採取的相關措施
為加快經濟的發展,商店鎮首先是弘揚解放思想、擴大開放與時俱進的精神、抓好政策支持,出台了《商店鎮關於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等鼓勵、吸引本地和外地有志於發展企業的政策,加大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力度,採取一切措施杜絕了“三亂”現象的發生,給經濟發展提供了優質的軟環境。
其次是抓好載體“築巢引鳳”。2001年6月在原來投資300多萬元的基礎上成立了陽信縣小桑經貿園區。園區樓房建設面積2萬多平方米,經營業戶300餘家,企業達20餘家,已形成人流、物流、經濟流中心。
駐地小城鎮建設已借桑陽路的拓寬開始起動,一期商住房建設已達1萬平方米,二期沿桑陽路商住樓開發業已起動,預計建築面積可達2萬平方米。
商店鎮商店鎮
第三是抓好政府職能轉型。經過工作作風整頓和機構改革的不斷深入,商店鎮政府採用一站式服務、上門式服務,切實轉變了政府職能,真正成為服務型政府。第四是抓好規劃,發展路域經濟。充分利用永莘路,濱陽路橫貫東西、桑陽路連結南北的優勢,由土管、城建部門抓好沿路村莊的土地使用規劃,大力發展路域經濟,帶動沿路村莊的經濟發展。已初步形成了賈家至西馬的“十里長廊”經濟帶。
強“體”
實現招商引資新突破。依靠招商引資、多方融資,借外力激活內力是落後地區加快發展的最有效途徑,商店鎮深入開展“招商引資優惠年”活動,堅持掛職招商、以商招商、企業招商、大戶招商、務工招商和聘員招商六招並用,全力打造資金流“窪地”,派出多名優秀人才赴招遠、德州天津等地掛職、學習、參觀,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提高招商引資本領,擴大招商引資成果,2004年計畫引進千萬元以上項目5個,百萬元以上項目10個。已實現投產項目7個,其中過千萬元3個,在建項目4個,簽約項目2個。
興“工”
實現工業經濟新突破。“無工不富”。商店鎮以項目建設為突破口,發揮優勢,配置骨幹,膨脹總量,提高質量,力爭年內實現投產項目12個,在建項目5個,簽約項目8個,力爭年內全鎮工業企業產值6.7億元,銷售收入6.6億元,利稅6078萬元;規模以上企業產值3.7億元,銷售收入3.3億元,利稅3200萬元。希禎麵粉廠遇到資金困難,黨委、政府及時聯繫金融部門,幫其協調資金50萬元,解決資金瓶頸問題,使企業重新正常運行。幫助金山、天和、玉傑3家麵粉加工投產運行,年麵粉加工量已達2000噸,同時使金鑫科技二期工程順利實施。集中力量培植壯大地毯、棉紡織、工藝品、麵粉、電子、金屬製品等六大產業,努力打造以地毯、工藝品為主的"黃河以北家紡業第一鎮"。全鎮已擁有工業企業29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9家。2004年1-9月份上交國稅833萬元,地稅86萬元。
治“稅”
實現財政收入新突破。商店鎮多種渠道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增強全民納稅意識,創造依法治稅的氛圍和良好的稅收秩序。抓清欠、依法治稅、加大宣傳力度,採取有力措施,加大農業稅,車船使用稅等稅種的徵收力度,認真開展稅源普查工作,深入分析每年稅種的特點,對重點稅種,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有針對性地研究制定徵收措施,挖掘增收潛力;對地方小稅和零星收入同樣看待,把該片的稅征足征齊,確保不漏一稅。2004年1-9月份已實現財稅總收入1330萬元,地方財政收入560萬元。
商店鎮商店鎮

歷史文化

黃巾冢位於陽信縣商店鎮黃巾寨西,在陽信縣城東南十五公里處,有一碩大的墳塋,上面草蒿葳蕤,四周荊棘遍布,白天蛇兔隱隱,晚上磷火點點,使每個路過這裡的人,都感到毛骨悚然,頭皮慫炸。這就是東漢末年黃巾農民起義英雄們的聚葬墓,俗稱黃巾冢。

黃巾軍起義

東漢末年,宦官專政,橫徵暴斂;豪族大地主瘋狂兼併土地;民不聊生,紛紛逃亡他鄉謀生。中平元年(184),太平道首領巨鹿(今河北平鄉)人張角、張梁、張寶三兄弟,不忍壓迫,提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遂揭桿而起,當地民眾紛紛回響,徒眾達數十萬人,遍布青、徐、幽、冀、荊、揚、袞、豫八州。因他們起義後用黃巾統一包頭,故名黃巾軍。

黃巾冢的由來

黃巾軍一起義,就受到朝廷的殘酷鎮壓。由於黃巾軍缺乏作戰經驗和組織紀律渙散,起義隊伍屢受創傷,他們只好沿人煙稀少的海邊向東南方向轉移,來到陽信紮下營盤。隨之各地的農民起義隊伍,都來聚集,形成一支龐大的黃巾起義軍。起義首領張角親掛帥印,設龍虎帳商討軍機大事,起義軍整編十八支隊伍,分設十八個寨子駐守。同時,築起點將台,開闢校練場,對起義軍進行嚴格訓練。不料,黃巾軍來陽信駐紮不久,受統治階級指派的劉備、關雲長、張飛兄弟三人率部追殺過來,將黃巾軍團團包圍。這樣,義軍張角三親兄弟與官兵劉備三拜兄弟在這廣袤的大平原展開了慘烈的肉搏戰,只見旌旗翻動,刀槍揮舞,狼煙裊裊,殺聲陣陣,經過三天三夜的拼殺,黃巾軍終因勢單力薄而全軍覆沒。劉、關、張兄弟不忍義軍暴屍荒野,下令將他們的屍首收殮起來,集中在一地掩埋,由此就形成了一個很大的墳墓,即如今的黃巾冢。老弱病殘的黃巾義士,就在各自的軍寨繁衍生息,形成了如今的十八寨。當年的點將台、校練場等仍歷歷在目。
商店鎮黃巾軍商店鎮黃巾軍

七女墳

在孫家寨西北角,有七個墳頭,當地老百姓稱七女墳。相傳黃巾軍在駐紮期間,河南有一婆婆帶著自己的六個女兒投奔黃巾軍。他們雖是女性,但有一定的武術功底,作戰非常勇敢,受到黃巾軍將士們的青睞。在攻打富平城時,她們喬裝打扮,進城探聽情報,不料被官兵識破,全部遇難。黃巾軍攻破城之後,將士們懷著悲憤的心情將七女厚葬,至今七座墳頭仍然存在,並不時有人添土焚紙

董琦墓

董琦墓位於商店鎮大董村。陽信舊志記載:董琦,字天粹,舉弘治己丑進士,授高平縣令。《中國人名大詞典》記載:董琦(明)陽信人,字天粹,弘治進士,授高平縣令…….再督騶石渠廣,中賁斂手。司徒薦琦修張家灣陸運。琦言車挽之利,多在貂檔,不若四湖,趨漕最便,疏上中官私以墨污其牘,坐不敬下獄,世字時分,巡河南晉少參,歸卒。據傳,董琦為官清廉,秉公執政,剛直不阿,曾與當時的大奸臣嚴嵩進行長期的堅決鬥爭,是一位深得百姓信賴與愛戴的清官廉吏。董琦死後,魂歸故里,墓碑記有:“明朝大夫河南布政司右參議,東樓董志先生墓表”。墓前石人石馬現已無存,其畫像存於縣文管所。該墓葬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韓遺址

小韓遺址位於商店鎮小韓村,距縣城15公里。該遺址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文化堆積深厚,是一處相應大汶口早期之文化,與大汶口文化在形制和風格上大致相同而又獨具特色,它具有濃厚的當地風格和色彩,是一處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和商周文化三期並存的重要遺址。有大汶口時期的紅陶小耳罐殘片;有龍山文化的麼光黑陶殘片;有商周時期的夾砂鬲、豆等各種器物殘片。此遺址具有歷史沿革時間長、文化堆積厚、伴隨器物典型等特點,實為魯北地區之罕見。該項考古成果,破除了以前禁錮人們思想的陳舊觀念,把陽信地區人類活動的歷史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對研究陽信人類生存和發展提供了確鑿的實物資料。經鑑定,為一新石器時期遺址,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孫寨遺址

孫寨遺址位於陽信縣城東南12公里的商店鎮孫寨村。遺址呈漫坡狀,土質灰褐色,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約200米,總面積約為60000平方米。遺址中有一台丘,即黃巾冢,夯土層明顯。該遺址“文革”時期曾遭破壞,當時所發現墓葬、青銅器、鬲、豆等均已流失。1988年普查時,出土器物有:紅灰夾砂鬲口沿、鬲足、豆、盆、罐等器物殘片。此遺址文化內涵豐富,器物繁多,遺址在先,墓冢居後,現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