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甲骨,一種最早發現於河南安陽小屯的殷墟里的殷商時期的文字遺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商代甲骨
- 發現地點:河南安陽小屯的殷墟
商代甲骨,一種最早發現於河南安陽小屯的殷墟里的殷商時期的文字遺物。
商代甲骨,一種最早發現於河南安陽小屯的殷墟里的殷商時期的文字遺物。商代甲骨甲骨文是目前見到的最早而且較系統、成熟的文字。其形成於殷商時期。較更早期的陶文及刻在甲骨上而得名。因最早發現於河南安陽小屯的殷墟里,故又稱“殷墟文...
甲骨文,主要流行於商周時期,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字”,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 。1899年甲骨文被發 現 ,商代前期的甲骨文遺存主要...
商代甲骨文乾支表是用來記日的工具。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幾塊甲骨片上,整整齊齊地刻著六十乾支表。這些甲骨片不像其他那樣有灼痕,後人推測它們可能在殷商時期起著日曆的作用,是專門用來記日的。乾支記日法就是用十個天干:甲、乙、...
大辛莊甲骨,2003年3月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研究中心、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濟南市考古所在聯合發掘山東濟南大辛莊遺址中陸續出土的商代甲骨。共出土有字卜甲7片,其中4片可以綴合為1版較完整的龜腹甲(其復原長度約為24厘米,屬於大龜)...
河南殷墟花園莊商代甲骨窖藏,甲骨以大版卜骨居多,完整卜甲300多版,上刻卜辭的整甲90多版。相關內容 時代:商代 發掘地點:河南省安陽石花園莊 發掘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考古隊 內容簡介 發現856片甲骨,其中龜甲骨839...
《嬗變與重構:商代甲骨占卜流程與卜法制度研究》是2022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系統研究甲骨占卜學的大型學術專著。作者結合傳世文獻、甲骨實物、卜辭等,以甲骨之上的非文字資料為視角,重構甲骨占卜制度之全貌。本書...
《商甲骨文選》是一本圖書,作者是濮茅左,徐谷甫 內容簡介 《商甲骨文選》主要內容: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西北五里小屯村的商代甲骨文是現今所存的中國最早的系統文字,是後世篆隸楷之先宗,文字統一前的雛形,歷代書契之鼻祖。洋洋數...
201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籌辦【甲骨文與商王朝:來自中原的文物珍寶】展覽,擬在中國各省(特別是南方各省)的地市級或地市級以上博物館巡展,向中原以外地區宣傳、介紹商王朝文化。本冊圖錄,即以該展覽為基礎編撰而成。內容簡介 ...
《商代考古與甲骨學》是2023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劉一曼著。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上編,商代考古的論文14篇,既從巨觀上總結數十年來殷墟地區商代考古發掘的收穫,也從微觀上對殷墟發掘中發現的一些遺蹟(...
《商王朝文物存萃——甲骨。青銅。玉器》是2013年10月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容簡介 商王朝是見於歷史記載的中國第二個王朝,公元前16世紀建國,公元前1046年被周人所滅,傳17代31王,長達550餘年...
商代令多子族從犬侯璞周卜骨是收藏於天津博物館的殷墟甲骨。藏品介紹 商代令多子族從犬侯璞周卜骨,該藏品是商代武丁王時期刻辭。正面刻辭5條31字,其中有:“令多子族從犬侯璞(撲)周”,意即商王命令多子族率領犬侯撲伐周國,...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我們能見到的最早的成熟漢字,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國及東亞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種...
他利用地利之便,“游於洹水南岸,考察殷墟出土甲骨文字情形。自此以後,頻往調查搜求,所獲頗多”,自稱有甲骨5萬片,實際有3萬5千餘片。1917年他編印出版《殷墟卜辭》,同時還出版了《商代文化---殷墟甲骨》,系統介紹了殷墟的甲骨...
《商代甲骨中英讀本》是201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陳光宇。內容簡介 從商代甲骨文算起,漢字已經被連續使用3500年之久,是人類歷史上使用時間較長的文字。然而相對於其它的起源文字,鑒於漢字在人類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及在...
商代甲骨 主要指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晚期(公元前14~前11世紀)王室占卜記事用的龜甲和獸骨。以其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即稱甲骨學。商王常用甲骨占卜吉凶,卜畢將所問之事或所得結果刻(或寫)在其上,此即商代甲骨文,但出土甲骨更多...
商(拼音:shāng)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本義不明,甲骨卜辭中都用作人名或地名,金文後來假借為國“殷商”。商的常用義是相互之間交流看法、觀點,也引申指貿易,再轉指從事貿易的人。...
鬲(拼音:lì、gé)是漢語通用規範二級漢字。此字初文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口圓、三足中空的器具。鬲作為一種中國古代煮飯用的炊器讀作lì,新石器時代晚期已出現陶鬲,商周時期陶鬲與青銅鬲並存。其形狀一般為侈口(口沿...
鼎(拼音:dǐ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鼎。鼎是古代的一種煮食物的器具。在古代,鼎不僅僅是用來烹煮食物,也是放在宗廟裡祭祀用的一種禮器。鼎很大、很重,所以“鼎”又表示很盛大...
漢字形成為系統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紀的商朝——甲骨文的出現。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古老文字。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經過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淨,接著鋸削磨平。然後,在甲的內面或獸骨的反面用刀具鑽鑿凹缺。這些凹缺的...
1973年3月-8月、10月-12月,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在殷墟遺址小屯村南地進行了2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發掘面積430平方米,發現甲骨刻辭5335片。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殷墟甲骨文最重要的一次發現,...
“甲”在商代甲骨文中寫作圖1或圖2,商代金文作圖A [18]。“甲”通常被釋為象形字,所象形的東西,有兩說。一說是鎧甲。最早的鎧甲是用藤條、木、皮革等原始材料製造的簡陋的護體裝具,按照護體部位的不同,將皮革裁製成大小不同、形...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古字形作“𠬝”,像以手捕人,本義指降服、使順從。後來加上“舟”,表示將被馴服的人裝船運走,其含義也是使順從。由本義出發,“服"字又可引申為佩服、信服、從事、致力、擔任、使用、適應等義。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