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麒麟

唱麒麟,南通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曲藝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唱麒麟
  • 類別:曲藝
歷史淵源,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唱麒麟是早年從蘇北里下河水鄉深處的高(郵)寶(應)興(化)地區,經由東台的“台南”一線輾轉傳流到海安的沙(崗)仇(湖)各鄉各鎮廣大農村的一種演唱類曲藝活動項目。多在民俗節日期間,尤其是春節的祝節娛樂活動中進行。“麒麟”二字皆從“鹿”,但非動物中的“鹿”類,她和“龍”一樣,也是古代先民想像中的一種圖騰崇拜的“神獸”。相傳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用來為 “無後”的善男信女擔當“送子觀音”的坐騎。演唱時,使用的道具是“麒麟”。其形是“獅身”、“鹿角”、“龍鬚”、“扇尾”、“虎足”,其面祥和友善,周身翡翠絨毛。“送子觀音”懷抱一個男嬰端坐其背上。兩根竹木短棍支撐道具,表演者兩手各執一棍,伴隨胡琴、鑼鼓的節奏頻頻顫動,另五人分別為琴師和鑼鼓手。

社會影響

新中國成立之初,這種演唱類曲藝表演活動項目在海安的里下河地區也就“無師自傳”地代有傳人,經過農業合作化及其以後的農業生產管理體制的多次變化,特別是集體經濟的主流階段,和“只生一個好”的“計畫生育”政策的貫徹落實,此類宣揚“多子多福”傳統意識的文藝形式一度受到限制,逐漸形成“斷層”,在廣大農村極少見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