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殿卿,清末民初傑出武術大師,(1852-1925),《中華武術大辭典》記載其為河南商丘人,出身武術世家,精石頭拳。他練就拳、刀、槍、劍、棍,有深厚的功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殿卿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職業:清末民初傑出武術大師
簡介,傳說及武學特點,
簡介
唐殿卿,自幼承家技,隨父在山東濟寧做工。14歲隨米師傅習查拳並走鏢,後又拜師習易筋經和曦陽掌。精石頭拳。成年後,設場授徒,遍及徐州、南京、鎮江、揚州一帶,並受聘至安徽廬州任李鴻章後裔武術教師,其唐門傳藝項目有:上下石頭拳、西涼掌(曦陽掌)、六家式、四路查拳、形意龍形劍,以及三義刀、雙刀、雙鉤等器械套路和對打”。另據唐殿卿在揚的親授弟子、百歲回族老人林仙福在世時回憶:“唐殿卿原籍河南歸德寧陵縣,自幼愛好武術,他曾經跑過好多地方,尋師訪友,足跡遠至河北、陝西、寧夏、新疆。先後從師5人,其中有3個是回民。唐殿卿習武非常刻苦,嚴格要求,身負重荷,腳穿釘鞋,訓練跳躍;最多能將60公斤重的鐵鏈圍在腰裡,揮拳舞棒,輕捷如常。早年,他在安徽合肥曾受聘於李鴻章家任保鏢。”
傳說及武學特點
武術界盛傳,唐殿卿學成後走南闖北,俠名遠播,號稱“南京到北京,神手唐殿卿”,尤其南京是唐殿卿喜愛走動的碼頭,金陵武林流傳著許多“神手”唐的傳說:
一次,南京東郊棲霞山武和尚與唐殿卿較技,唐殿卿如約上山,來到大雄寶殿,只見武和尚盤膝坐於蒲團,唐殿卿點燃三支香,正想先行拜佛祖,和尚已經飛到唐殿卿面前,還沒有來得及出手,唐殿卿連忙一個箭步退後!和尚飛回蒲團,正得意於自己給了唐殿卿一個下馬威,突然聞到一股布焦熏味,再低頭一看:袈裟上已經留下唐殿卿用香頭點焦的破洞!這才佩服唐殿卿果然手快。
唐殿卿不但手快,而且力大,他終身排手,功夫過硬,一次,在南京夫子廟的擂台賽上,一個能將鋼筋在脖子上繞十多道的萬斤大力士,完敗在了唐殿卿的手下。這樣,江湖中便盛行起“南京到北京,神手唐殿卿”的說法!
揚州授藝有傳奇
唐殿卿逐鹿中原的不敗威名不經意間也傳到了揚州,於是揚州鹽商慕其俠名,盛邀唐師下揚州了。據林仙福老人回憶,“唐殿卿中年以後,曾三度來揚州生活了較長時間。初時住在教場海陵客棧”,也有老拳師回憶唐殿卿曾經在東圈門胡家珍家住過。其實唐殿卿來揚初衷主要是看家護院,兼在花旗所、贊化宮等處教拳授藝。原來,揚州鹽商家庭蓄養護院保衛沿襲成風,所以唐殿卿就被揚州鹽商們相中,擔任了鹽商大宅門護院總教頭,據老一輩拳師敘說,唐殿卿起碼為東圈門胡嘉增公館做過護院,還在鹽商蕭玉峰家以及豐樂上街何天榜家做過保全。
當唐殿卿第一天踏進胡公館時,揚州人看到的唐殿卿:“中等身材,偏瘦。長發披在腦後,蓄鬚,兩眼炯炯有神。”因其貌似文弱,初來時候,胡家欲試其武藝,要家裡一位武術教頭跟唐走兩招拳看看,意即比武。唐為應付比武,只想交個平手,自願讓教頭三招。不料教頭要強占上風,步步逼近。唐乘隙使出一招暗示意圖,想使教頭適可而止。而教頭覺察了唐的身手不凡,勢難招架,竟搶步跑出場外,拿刀向唐劈來。唐見勢不妙,一閃身,隨即拿起竹竿,神速地將教頭的手腕一點,刀即落地。教頭討個沒趣,慚愧而去。此後,唐即留在胡家站穩腳跟了。另據我的師傅說,唐殿卿戴個禮帽,像個猴子,人稱唐猴子。是因為他在蕭玉峰家做保全時,一次宴會上,客人要探唐的武功根底,唐一抱雙拳,還沒等客人緩過神來,他一個墊步,旱地拔蔥,已經飛到屋檐下,抓住一隻燕子!
自此,身為護院的唐殿卿至少要承擔三件重任:一是近距離保衛鹽商的人身安全,以防綁架及暗殺發生;二是為鹽商深宅大院日夜守巡,以防偷盜搶劫;三是給鹽務正常運轉提供保駕護航。劫鹽者往往是兵匪一家,合夥作案,鹽商不得不建立自己的水上自衛隊。唐殿卿俠名在外,鹽梟不敢出手,神手大旗一豎,成了鹽路暢通無阻的通行證。
此後,揚州坊間便流傳了許多關於唐大師的傳說。丁家灣有個茶爐,老闆在滾龍井打水,從來不用肩挑,都是手拎,天長日久,兩臂壯得像煨罐。有一天,老闆見到唐大師說:“你能試試我的臂力嗎?”唐用三個指頭一捏,老闆疼得蹲了下去,說:“像釘了棗核釘一樣!”
唐殿卿重修武德,深藏若虛,不顯鋒芒。一次大師路過教場,好多人要他露一手。唐一個退步到三四丈之外,遠遠招呼道:“再會再會!”當走至參府街,一鞋子店老闆參加過科舉武考,早想與唐一較高低,便從櫃檯跳了出來,說:“今天你不教我一招就不讓你走!”話沒說完,腿已經踢到!唐大師淡淡一笑,在老闆腳面上輕輕一點,說:“站站好!”老闆只覺得半身麻木,差點跌倒,唐趕忙攙扶住他。
上海武術界有個馬永貞,武藝超群。曾有人約唐去上海切磋武藝,唐應約正擬南下,風聞馬永貞突然遭到暗殺,此行作罷。唐晚年應蕪湖拳友王某之約,落腳於斯。此後再也沒有來揚州,後即逝世於蕪湖,他甚至就逝世於李鴻章家。唐殿卿膝下有子,但不會打拳,唐過世後,曾經登報,通知其子去招領遺物。
唐門武術傳人
由於唐殿卿武藝精湛,在揚期間投奔他門下學藝的人絡繹不絕。唐大師從不保守,凡人品正派、武學可造之才,他總是傾囊相授。於是開館授藝,兼傳拳法,授徒循循善誘,並以武德教育門人,揚州習武蔚然成風。
唐殿卿曾從三個回族師傅,所以特別喜愛回族傳人,如林顯明、林廣陵、石保明、艾玉恭、林仙福等;所收漢族徒弟有金一明、劉紹臣、楊恆壽、劉聲如、劉海龍、劉伯川、陳崑山、范世海、魏四、徐文全、劉襄國、林柏堅等,盡皆學有建樹,成為上個世紀揚州武術的中堅。在合肥所傳弟子中,成名的有楊友成、周志海、吳重光、李世清、宋武、余應生、王品先、劉敬明等人。安徽王品先再傳王明熙。唐殿卿在山東曾傳曦陽掌給師弟米傳宗。
唐殿卿在揚州所傳弟子郭粹亞著《石頭拳秘訣》一書,其弟子近代著名武術理論家金一明著有《石頭拳術》、《三十二式長拳》、《武當拳秘訣》等眾多著作,武術國際級裁判、揚州大學武術教授仇志剛著 《西涼掌》、《戳腳》二書。仇志剛系唐殿卿的再傳弟子田永庚的徒弟,田永庚之孫田金龍博士為當今太極拳一代宗師,創立太極拳“三搖三擺太極功法”。
百年“西涼”揚州傳
“學了西涼掌,打人不用想”,是武林對清末之後揚州西涼門拳術的讚譽。西涼掌,又稱曦陽掌或西陽掌,在中國武術界,關於這門拳術的起源,眾說紛紜,大體有兩種說法:一是三國西涼人蜀漢五虎上將馬超創立說;二是魏文帝時代少林僧創立說。野史傳聞,不足為據,然而,西涼門拳術是起源並流行於北方的少林拳種之一,大致是可信的。所以,《武術大辭典》確認“曦陽掌,徒手套路,屬石頭拳。清末唐殿卿所傳。共146式,其中81個擊響。”
唐殿卿將西涼門拳術帶到了揚州,這並不是說,西涼掌就是唐師所創,所有的拳術,都是若干年、若干代、若干人傳承與豐富的碩果,絕非獨力所能成就。一千多年前,唐人,帶來的是十萬貫銀錢;而一百多年前,唐師下揚州,把他所熟諳的西涼拳術帶到揚州來了。而且,西涼掌在揚州流傳的一百多年間,受到揚州文化的薰陶,根據揚州人性的特徵,適應於揚州人的身體條件,這套來自於北方的拳術江南化了,已經不是北方本土意義上的西涼掌了。
其實,唐殿卿在揚州所傳的西涼門拳術並非一套拳術,而至少是由三套拳術組成。它們是:第一套,青毛獅拳,又稱夜戰八方,除起勢、收勢外,分為八段,由八十三個動作組成,注重拳打一線,外方內圓。第二套是石頭拳,又稱七星梅花勢。這套拳除了起勢、收勢外,分為八段,特點是舒展大方,身法緊湊、步法靈活、拳勢威猛、剛勁有力、發拳有穿山洞石之情,落步有入地生根之意。第三套就是西涼掌了,這套拳分為上下兩路,除了起勢、收勢外,總共由一百七十二個動作組成。綜合以上三套,揚州武林俗稱之為“西涼三拳”,或稱為西涼上、中、下三套。
大約於1890年-1913年間,唐殿卿將“西涼三拳”傳劉紹臣;上個世紀30年代,劉紹臣傳田永庚、劉桂歧、張正魁、江子泉等,他們是西涼拳術在揚州傳授的第三代。尤其是田永庚,是盡得西涼真諦的職業拳師,他的徒弟在歷次全國及省市武術比賽中,憑仗西涼拳術的出手,都有獎盃入賬。他的高徒、揚州大學武術教授仇志剛還將《西涼掌》》、《戳腳》整理研究出版。田永庚之孫田金龍博士為當今太極拳一代宗師,創立太極拳“三搖三擺太極功法”。
西涼門拳術儘管有三套拳術,卻能共同組成一個拳術系統,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武技流派,原因在於它們有著共同的戰術和技擊特點。
最顯著的特點,唐殿卿既以“神手”著稱,當然與他的西涼拳術以掌法見長攸關。掌法有打、扒、搓、合、推、穿、劈、按、挑、蓋、切、托、摟、拍、纏、砍、插、扇、刁、亮、拿、抓、點、擊、舞花。兩掌之間,攻守分明,虛實相間,此手打,彼手封,此手上架,彼手護襠,前手出擊,後手護胸。行拳走勢時上掌、下掌、左掌、右掌、明掌、暗掌連為一體,上下左右,明暗正反,縱橫交織,一氣呵成;從頭至尾連線緊湊,以身助臂,以臂助掌,且配以擊響,俗說“西涼掌一百零八響,三十六響手腳響”,大開大合的招式,紛呈多姿的掌法,崩脆震耳的擊響,構成起伏磅礴的拳勢,從而成為西涼節奏鮮明的標誌。
西涼拳術擅長用掌外,也不拒絕用腿,賦予腿腳不可缺少的示威空間。以摟手側踹、彈踢推掌、里合彈踢、鏟腿旋風、連環腿、扒手撞膝、連環撞膝、震腳高崩、提膝拍掌為主要動作的拳腳並用,使它在走勢中手到腿到,手出擊頭,腳起撩陰,彈腿、擺蓮腿、里合腿、纏絲腿、旋風腿連番使出,尤其善用膝法和震腳,一步一膝,上身緊封門戶,下身靈活多變,連環擊敵。
技擊性強,是西涼拳術的又一特點。待對方出手時我出手,不等對方力到我手已擊中對方,其招式有刁手抹面、貫打行手、扒掌點心、夜叉探海、猿猴獻果、猿猴照鏡、海底撈月、雙峰貫耳、側身反擊、浪子踢球、刁手滾肘、刁手搓掌、躍步連環掌。而這些招式威力的實現,是以做到三個字作為技術前提的。一是促,靠近進攻,越近越狠;二是刁,即是虛虛實實,真真假假,指上帶打下,使之無招架;三是快,遇機即打,尋機速戰!手快制手慢,所謂“對方出手我出手,見縫插針走前頭”。除了掌、腿之外,周身之頭、肩、肘、膝、胯、足,無不是攻防武器,擒拿、點穴、上打、下踢、身撞、肘靠,神出鬼沒,四處擊敵!
西涼門拳術發勁也別具一格,講究以意領氣,以氣摧力,力發於腰,輸於四肢,發力剛脆拳勢雄壯。不但強調閃避進擊,以巧取勝,還講究掌拳的力度硬功,所以吾輩未習西涼掌之前,首先以排手、抓酒罈、扔沙袋、擰筷子、五指撐等傳統方法苦練基本硬功,尤其是排手功五式貫穿於整個套路之中,然後再去學練套路,進而從理論上深悟三節明、四梢齊、五行閉的道理,掌握西涼拳術內外結合、剛柔相濟的拳理要領。
另外,唐大師還傳下器械套路。如九轉梅花槍、奇槍、小梨花槍、六路大梨花槍等,它們也是揚州西涼門不可缺少的有機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