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彩鳳鳴岐七弦琴

唐彩鳳鳴岐七弦琴

“彩鳳鳴岐”琴,落霞式,造型古樸、典雅,背面有冰裂斷和小流水斷,美麗而別致。龍池上方有“彩鳳鳴岐”琴名,下為近代琴學大師楊宗稷的三段鑑藏讚美銘,龍池腹腔內有正楷“大唐開元二年雷威制”題刻。此琴是楊宗稷“半百琴齋”中最珍愛的琴,並著錄於《琴學叢書》。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藏品鑑賞,相關資料,

基本信息

【名稱】:唐彩鳳鳴岐七弦琴
【年代】: 唐代
【類別】:樂器
【尺寸】:琴長124.8厘米,額寬16.3、肩寬18.8、尾寬12.5厘米,厚5.4厘米。
【文物現狀】:浙江省博物館收藏

藏品鑑賞

在民國古琴界就有著超凡的地位,是琴界高人苦苦追尋的絕品。“彩鳳鳴岐”琴,雖歷經滄桑,卻仍能彈奏出悅耳動聽的琴曲。更讓人稱奇的是,音質絕佳,極富感染力,在存世唐琴中音質屬上乘,也恰好印證了楊宗稷對它的高度評價:“聲音絕佳”、“可謂鳳毛麟角矣”。

相關資料

古琴又稱“七弦琴”,顧名思義,它是七弦構成。今天所能見到的“古琴”,在約二千年前就基本定型,再早的“琴”, 各種制不一,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的證明,古琴定型之前還用五弦,定音與現在的古琴差不多。古琴還是古代人修身養性 ,自己彈自己聽的樂器。
孔子當年跟師襄子學琴,就成了一位難得的好學生和優秀的琴家,這則故事也為後人所稱頌。它的演奏技法非常豐富,在右手八法,右手四法的基礎上,加以種種變化與複合,發展出近五十多種不同指法,演奏者可使用一旋律奏出幾十種不同的音色、色彩豐富,再現力強。
古琴的主要作品“梅花三弄”、“流水”、“醉漁唱晚”等。 古人之說“”中的“琴”即指古琴。用以概括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歷代湧現出許多著名演奏家,他們是歷史文化名人,代代傳頌至今。隋唐時期古琴還傳入東亞諸國,並為這些國家的傳統文化所汲取和傳承。近代又伴隨著華人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成為西方人心目中東方文化的象徵。
春秋戰國時期,古琴的獨奏音樂已具有一定的藝術表現能力,如伯牙彈琴子期善聽的傳說。當時有名的琴師有衛國的師涓,晉國的師曠,鄭國的師文,魯國的師囊等;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飛》、《陽春》、《白雪》等,均已載人史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