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寫本《切韻》

唐寫本《切韻》,原題《刊謬補缺切韻》。朝議郎行衢州信安縣尉王仁昫字德新撰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寫本《切韻》
  • 別名:《唐吳彩鸞書唐韻》 、《唐寫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 
  • 作者王仁昫
  • 出版社: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49969210 
  • 原作品切韻 
  • 朝代:唐
內容簡介,收藏保存,

內容簡介

無書人名氏。王仁昫事跡亦無考。據此書“三十五銑”、“顯”字下注“今上諱”,王氏當為唐中宗時人。自孫緬作《唐韻》盛行,王氏韻遂微。五代及宋郭忠恕、徐鉉、徐鍇等不復道其名氏。大抵唐人之用韻書猶今人之用字典,新編既出,舊韻書遂廢。宋陳彭年《廣韻》以前的古韻書,傳世的皆為殘卷,獨此本《切韻》以相傳為善書者吳彩鸞手寫,故為人珍賞,宋宣和時已入內府,藉以保存全帙。
吳彩鸞生卒年月無考,人稱之為仙女。書中於“民”字缺筆,“顯”字亦缺筆,然“一先”、“淵”字下注“武帝諱”,“世”字下注“文帝諱”,“治”字下注“大帝諱”,均未缺筆,未可定寫書之前後,以字型度之,當為唐中葉人書。此書凡24葉,除首葉外皆兩面書,共47面,各高25.5厘米,長47.8厘米,每面35行,自四十“耕”韻起為36行。二十四葉裱於一卷內,每葉相去約1厘米,鱗次相積,疊為一卷,稱為“魚鱗裱”或“龍鱗裝”,傳世古籍“魚鱗裱”裝潢僅此一書。卷後宋濂跋云:“右吳彩鸞所書刊謬補缺切韻,宋徽宗用泥金題簽,而前後七印俱完,裝潢之精亦出於宣和內匠,其為真跡無疑。余舊於東觀見二本,紙墨與之正同,第所多者,柳公權之題識耳。誠希世之珍哉。翰林學士承旨金華宋濂記。”按:宋徽宗泥金題簽,今缺。宣和七印,亦只存其四。《石渠寶笈·初編》著錄,題為“唐吳彩鸞書唐韻”。原貯於御書房,故宮博物院成立之前,溥儀以此卷賞溥傑,故散佚在外。

收藏保存

1947年,故宮博物院購得,遂復歸院保存並影印出版,改題為《唐寫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書後唐蘭跋云:“今欲考由六朝變為唐宋音之故,《切韻》其樞紐也。《切韻》原本既不可得見,惟長孫箋本、王韻、唐韻尚與相近。
王靜安先生所書切二切三,敦煌所出,今在英倫,蓋即長孫箋本,其加字最少,凡各家所指陸氏原本,多可於此徵信,自與陸書最為接近。王韻較晚出,加字頗多,然韻目舊注,獨賴之保存,且僅增‘廣’、‘嚴’兩韻,此外未有更張。唐韻所出更晚,改韻頗多,惟加字較少耳。然則王韻之重要,較長孫箋本猶或過之。況韻書積字而成,反語毫釐必辨,凡有缺誤不可臆定,故尤重在完帙。”又說“今見此全帙,庶幾《切韻》全貌可考而知。其有益於音韻之學,自遠駕於已見一切材料之上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