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叔良溪居》是元末明代詩人張羽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寫唐叔良溪居,帶寫唐叔良人品,將人與景物緊密結合,抒發自己對隱居生活的嚮往。首聯寫溪居,次聯為居中望見之景,頸聯為居中主人,尾聯綰合賓主。全詩脈絡明晰,淡淡寫來,雖無驚人之筆,然輕巧細緻,中間二聯,尤為凝練,得韋應物詩真趣。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唐叔良溪居
- 創作年代:元末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張羽
- 作品出處:《靜居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唐叔良溪居1
高齋每到思無窮2,門巷玲瓏野望通。
片雨隔村猶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風3。
藥囊詩卷閒行後,香灺燈光靜坐中4。
為問只今江海上5,如君無事幾人同?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2.高齋:對別人書齋的尊稱。此敬稱唐氏之“溪居”。
3.疏林:稀疏的樹林。
4.香灺(xiè):香灰。灺,蠟燭的餘燼,此處指香灰。一作“炧”。
5.只今:如今、現在。
白話譯文
每到好友唐叔良高雅的書齋,我就思緒無窮。書齋是如此的玲瓏別致,曠野一覽無餘。
東邊村落下了一場陣雨,仍然能看到西邊村落那邊的落日。
白日裡背著藥囊行醫濟世、手持詩書漫步,夜晚靜坐於燈燭中看那燈火閃爍。
問這浮沉人世江湖,像唐兄你這樣的無事之人又有幾多?
創作背景
元朝末年,江南士人,身處亂世,多懷潔身自好不合流俗之心,每於荒村野居、疏林微雨之類吟詠之中,寄寓其人格精神,其有名者若高啟、徐賁等“吳中四傑”“北郭十友”,莫不如此。張羽名列四傑十友之中,其元末之作,亦同此嗅味。此詩雖作年不明,然辨其氣息,應亦元末之作。詩即為題唐叔良溪上野居所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詩首聯寫溪居。“高齋”謂此中乃高人所住,“每到”一詞,可知詩人乃唐氏好友,常來常往,過從甚密;亦可見此詩非一時之作,而是長期觀察、品味、意溪居所得,故下文寫景,亦是經過了嚴密篩選。因為“門巷玲瓏野望通”,所以“思無窮”。此居雖有門有巷道,卻玲瓏剔透、精緻小巧,即在門巷之內,亦可望見四野風情,此乃由“思無窮”三字引發。“門巷玲瓏”,形容建築之精巧細緻;“野望通”,表明在庭院設計中充分考慮到“借景的妙處,所以四邊美景,盡收在唐宅之中。
頷聯即由“野望通”而下,寫望中所見。因“野望通”,所以“片雨隔村猶夕照”,由溪居望去,隔村的夕照,四邊美景,盡收在唐宅之中。“疏林映水已秋風”,則構成了一幅和諧寧穆的畫面。這二句措詞疏淡,微含薄涼,亦未嘗無暖色調,但終可望不可即,此正是元季江南士夫之心境,其身也疏懶,其心也淡泊,於世事也無望、於將來也漠然唯微雨、遠村、夕陽、疏林、秋水,最合其心境,故最堪為伴。上聯既言“每到思無窮”,則此聯之景,必非溪居所望全景,詩人但攝取與我會心者而已。
頸聯由景及人。“藥囊詩卷閒行後”,在此疏淡背景上,所見之人(唐氏),亦復蕭散自放。不能為良相,則求為良醫,不能以文章用世,則求以詩自遣。此亦閒散中無聊之舉。“香灺燈光靜坐中”,寫唐叔良悠閒怡然的生活。
尾聯贊唐叔良,也是自己嚮往脫離塵世的感慨。此唐氏為人之大節,亦詩人所深企慕者。故尾聯乃問,“只今”亂世,江海之上,“如君無事幾人同?”“幾人同”,可見其人不多,然亦未嘗沒有,故尾聯一問,既贊主人,又隱然自道,為綰合賓主之筆。其實,有此一筆,則可見詩人與主人實為同志者,而中四句之景之人,亦詩人胸中所有之景,心中嚮慕之人。
此詩脈絡明晰,詩中四句甚佳,其情趣自不待言,措詞亦多可味,若頷聯之“猶”“已”,頸聯之“後”字,均見功力。“猶”字,可見前村後村皆有夕照,前村有之後村猶有之,唯溪居上不見,然則“片雨”之“片”字亦得照應“已”字含有驚悟之意,見疏林間掩映秋水,乃悟秋日已到,樹木凋零。“後”字,將前之“閒行”又歸結到“行”後之溪居中,不失題意。這些措詞寫來又聲色不露,從容不迫,不作有意強調。綜之全詩寫景寫人、遣詞,皆是出於一種風神,讀此詩,可想見彼人之神情,可推知彼時之士風。詩雖無驚人之筆,然確是典型的元季士人之筆。
名家點評
清末民初學者王文濡:“夕照”“秋風”句,難得字字熨貼。(《歷代詩文名篇評註讀本·宋元明詩卷》)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總編輯李夢生:這首詩寫唐叔良溪居,帶寫唐叔良人品,將人與景物緊密結合,抒發自己對隱居生活的嚮往。詩淡淡寫來,輕巧細緻,中間二聯,尤為凝練,得韋應物詩真趣……詩中“猶”“已”“後”諸字,都起呼應映帶的作用,煉得極工。(《元明詩三百首注評》)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謝柏梁:全詩以淡淡的素描冷靜的觀照為主,詩末突然起一聲發問,實際上表達了張羽自己極不平衡的心態,以及希冀有所歇息的願望。遺憾的是,感覺到了的事體,他卻並未能實行。最後終於為紅塵所累,自殺於流放途中,何處去尋求本詩所描述的安詳氛圍呢?(《元明清詩鑑賞》)
作者簡介
張羽(1333-1385年),字來儀,後以字行,改字附鳳,號靜居。元末明初潯陽(今江西九江)人,早年隨父宦遊江浙,因兵亂不得歸。元末與徐賁相約避居湖州蜀山(在今浙江吳興),領鄉薦為安定書院山長。後又徙居於吳中(今江蘇蘇州),與高啟、楊基、徐賁聚為詩友,享譽“吳中四傑”。又因其與高啟、王行、徐賁等十人均有詩、書、畫聲名,故又人稱“北郭十才子”。洪武初年入京,未能得到朱元璋青睞。洪武四年(1371年)征至京師,因應對不稱旨,放還。再征,授太常司丞。好著述,文辭精潔典雅,詩詠深思冶煉,樸實含華。書法纖婉有異趣。著有《靜居集》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