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陵墓石刻是中國唐代帝王陵墓地表上的石刻群雕,現主要分布在今陝西省的蒲城、 富平、三原、涇陽、禮泉、乾縣一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代陵墓石刻
- 外文名:tomb sculptures ofTangDynasty
- 類型:石刻群雕
- 分布地區:陝西省
唐代陵墓石刻是中國唐代帝王陵墓地表上的石刻群雕,現主要分布在今陝西省的蒲城、 富平、三原、涇陽、禮泉、乾縣一帶。
唐代陵墓石刻是中國唐代帝王陵墓地表上的石刻群雕,現主要分布在今陝西省的蒲城、 富平、三原、涇陽、禮泉、乾縣一帶。tomb sculptures ofTangDynasty 中國唐代帝王陵墓地表上的石刻群雕。 分布唐代帝王...
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昭陵同時也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后的合葬墓,墓旁祭殿兩側有廊廡,“昭陵六駿”石刻就列置其中。文物鑑賞 造型 六駿浮雕在形象塑造上通過現實主義的寫實手法,客觀描繪對象,其嚴格程度相當驚人。首先,就雕刻的形象而言...
可以說乾陵石刻藝術就是大唐盛世社會風貌的實物佐證。景點介紹 唐代乾陵石雕刻,在今陝西乾縣梁山,是唐高宗李治(628-683)和武則天(624-705)合葬陵墓前石雕群像。陵園南向,分內城和外城,石刻群有內城四門石獅各一對、北門立馬六(今存一對)。“神路”排列的石刻計:華表一對、翼馬一對、鴕鳥一對、石馬和...
橋陵石刻是唐代雕刻,在今陝西蒲城西北15公里的金熾山上,有“橋陵石刻甲天下”之美譽。雕刻簡介 《唐書·玄宗本紀》載開元四年十月“庚午葬睿宗大聖貞皇帝於橋陵”,陵園包括整個金熾山,地面石刻共五十件,計:東西南北四門各石獅一對,均高2.83米。南門石獅以南,由南往北計:華表一對,高8.3米;獨角獸一對...
寓寫實與裝飾,有很強的建築感。陵之南端,有獨角獸雌雄一對相向而立,高4.15米,長4.20米。體態強壯,頭頂一彎曲的獨角, 頭似鹿, 身似馬,胸部兩側雕有捲雲狀的支翅,形體方整,氣派雄強。是綜合幾種動物形象於一身並賦予神異的色彩,當是由漢代天祿、辟邪等演變而來。是唐代陵墓中優秀石刻作品之一。
孝敬陵石刻,唐代石刻。唐代雕刻。在今河南偃師滹沱林的景山。是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則天長子李弘陵前石雕群像。陵墓東西北三門外均有石獅一對,南門一對為石虎。再向南的東西兩邊分列石人三對,石馬、華表各一對。造型飽滿簡練。另如“號墓為陵”的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均有石獅一對、石人二對、華表一對,是...
在隆堯縣城,保存著兩尊聞名的唐代石獅。石獅高五尺許,造型優美,形態豐滿,威武雄壯,昂首欲吼。精湛的雕刻技巧,充分顯示了唐代石刻的藝術風格。這兩尊石獅,原置於隆堯縣王尹村北的唐陵。唐陵又稱建初陵。陵地不遠處原有唐玄宗時建的光業寺和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立的大佛堂碑。碑文為當時象城(既隆平)...
永康陵石刻雕造於初唐武德年間(618~626年),是唐代帝王陵墓石刻中雕造較早的一組。遺址特點 綜述 永康陵內除陵冢封土及部分石刻殘存外,原地面建築、牆垣四至、闕樓等建築無存,封土堆周圍已被民眾開墾為平坦的耕地。永康陵的形制 永康陵的形制是積土為陵,是仿秦漢以來陵寢制度而建的,因二次遷葬,屬先世...
建初陵石刻是河北省一套初唐皇家陵墓雕,與陝西關中唐諸帝陵、河南恭陵的同類雕刻遙相媲比,它既是重要的歷史文物,又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是唐陵諸多石刻中的上精品。因此,曾使那些居心叵測的文化侵略者垂涎。抗日戰爭前,日本古玩商人曾用兩千元巨款,買通該村村長,將這兩尊石獅盜運到內邱,企圖裝上火車...
陵園地面現存石刻19件。東、西、北三神門外各置一對坐獅,南神門外為一對立獅。恭陵石刻雕造細膩,造型生動,堪稱唐代石刻藝術之瑰寶。恭陵是中原地區建造的帝陵中保存較完整的陵墓,它是研究唐代陵寢制度、墓儀規制、喪葬習俗的珍貴資料。 歷史考證 恭陵的主人是孝敬皇帝李弘(652-675),唐高宗李治第五子,...
陵園石刻 神道兩旁,原列置有36件石刻,援乾陵石刻組合模式、自南而北依次排列石柱、翼馬、鴕鳥各1對,仗馬5對,石人(翁仲)10對。其中石柱和鴕鳥各佚1件,仗馬基本完好,石人完整者僅3件,余皆殘損或僅存基座。研究價值 景陵是晚唐帝陵的代表,其陵園石刻與此前的唐帝陵石刻相比,形體雖不甚高大,但造型仍...
這些石刻雕工較為粗疏,已不能與唐代前期諸陵相比。簡陵 建陵內城四門現存石獅六件,其中東、西門各一對,南門、北門各存1隻。獅高在1.4米至1.95米,長1.15米至1.4米,寬0.87米至1.2米。均為蹲獅,體型肥碩,左牡右牝。北門玄武門外兩側有仗馬現存三匹,形制與神道仗馬相同。另西側有牽馬石人三尊...
其中有100多幅絢爛多彩的墓室壁畫,堪稱中國古代瑰麗奇絕的藝術畫廊,《馬球圖》、《客使圖》、《觀鳥捕蟬圖》、《出獵圖》、《儀仗圖》等壁畫,不僅對研究唐代繪畫,而且對研究唐代建築、服飾、風俗習慣、體育活動、宮廷生活、外事往來等具有重要價值。石雕石刻 從梁山南二峰的天然雙闕起,往北依次對稱排列。端立...
唐代帝王陵墓石刻的題材相當廣泛,但僅獻陵立有石犀,一方面反映出李淵對犀牛的喜愛,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這種大型動物能最大程度地滿足李淵夸威德於當代、名垂後世的心愿。像獻陵石犀這樣高大而且寫實的石質犀牛,在雕刻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所以無論從題裁上,還是從雕刻技法上,它都無愧於“國之瑰寶”的稱譽。
陵墓石刻群 古唐代陵墓石刻群的主要部分集中於陝西關中地區,共有19位皇帝的18座陵墓和許多陪葬墓。其中有14座陵因借山勢,以增強整體布局的宏大氣勢,是雕刻群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的成功範例(見古唐石刻陵墓)。石刻內容早期諸陵差異較大,乾陵(高宗、武則天合葬陵)以後,逐漸規範化。配置於神道的石刻主要由華表、...
各高2.5米,橫寬3米,皆為青石浮雕,姿態神情各異,線條簡潔有力,威武雄壯,造型栩栩如生,顯示了我國唐代雕刻藝術的成就。在“颯露紫”中表現了唐太宗在與王世充作戰時為流矢所中,丘行恭進前為他拔箭那種親切形象。昭陵的這些石刻在品類、造型及題材上,既不取生前儀衛之形,也不用祥瑞、辟邪之意,獨具...
橋陵建成於大唐立國近百年開元盛世,這時國力強盛,社會昇平,在陵墓建築中都有反映:石刻藝術造型力求展現富貴氣象的宏大、壯麗,陵墓建制高大宏偉。唐睿宗橋陵的陵墓建造和石刻藝術是唐代繁盛時期的代表,與乾陵並稱為唐代陵墓石刻藝術之最。天寶十四年(755年),杜甫由長安至奉承看望家人,除寫成有名的《自京赴奉先縣...
昭陵石獅原在陝西禮泉縣昊村,1959年移存陝西省博物館石刻藝術室。唐代帝王連同他們的先祖,葬在陝西關中渭河以北山區一帶的共約18座陵墓。陵前的石雕造像,都是形體巨大,且用細質岩石雕成,雄偉壯觀。在中國雕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葬地,在陝西禮泉縣九峻山上,從山陵的形勢上說,是唐...
《李壽墓誌》為唐代李壽墓內的石刻墓誌,獸首龜形,為國寶級文物,現收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文物歷史 李壽,唐高祖李淵之堂弟,享年54歲。李壽在李唐建國過程中有締構之功和擁立之功,前者即在長安回響義師,並協助李淵占領京城,後者是李壽和其子李孝同最初就認可李世民,在和李建成的鬥爭中屬於李世民的親信人員。
定陵營建時,正值盛唐,陵園規模宏大,石刻氣勢磅礴、造型高大雄偉,與唐高宗乾陵、唐睿宗橋陵、楊氏順陵石刻一脈相承,其藝術精湛。是唐帝陵石刻藝術寶庫中最為精華的部分。1956年8月6日,定陵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包含定陵在內的唐代帝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
唐代陵墓石刻群的主要部分集中於陝西關中地區,共有19位皇帝的18座陵墓和許多陪葬墓。其中有14座陵因借山勢,以增強整體布局的宏大氣勢,是雕刻群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的成功範例(見唐代陵墓石刻)。石刻內容早期諸陵差異較大,乾陵(高宗、武則天合葬陵)以後,逐漸規範化。配置於神道的石刻主要由華表、飛馬、朱雀、...
這批石刻造型高大雄偉,藝術精湛。它和乾陵等陵的石刻群一樣,是中國唐代藝術寶庫中的精華。可惜多已無存,現僅存蹲獅三件,石人二件,石馬一件。唐定陵於1956年8月6日公布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基本簡介 這座山由東西相連的三座山樑組成,正中南面的山樑凸出,石呈墨青色,恰似鷙鳥奮飛,故名鳳凰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