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由來
唐三彩陶器中,馬是最常見的題材。
三彩馬一般作為
隨葬品,作為中國藝術瑰寶,唐三彩馬可以多方位地折射出唐文化的絢麗光彩,不僅為人們提供了認識中國唐文化歷史價值的寶貴實物資料,而且也使得一批又一批中外藏家為它的藝術魅力所傾倒。唐三彩馬具有巨大的投資保值潛能,因而長期受到國內外商家的關注,並穩坐
中國陶瓷藝術品拍賣最高價的寶座。
根據考古發現,
唐三彩是在高宗時期才開始生產的,因為在此之前的墓葬中沒有發現過
三彩器。高宗時唐王朝國力日漸強盛,統治階級的奢侈之風也愈演愈烈。
達官顯貴們期盼死後仍能享受榮華富貴,因而在自己的墓穴中總要隨葬大批珍寶和三彩器,從而使厚葬之風日盛。由於社會需求激增,使三彩器生產出現過度發展之勢,唐王朝不得不設立專門機構負責管理和節制,並頒布規定對隨葬三彩器實行限制,如規定各級官員的隨葬品數量為:“三品以上九十事(件、套);五品以上六十事;九品以上四十事”,並規定各種器物的高度應在一尺之內。但根據考古發掘,當時的隨葬
冥器數量和高度大都超過了規定。有的三彩馬已高達1米以上。唐朝末年,由於國力日衰,
三彩器生產也開始逐步萎縮,質量大不如前。宋遼時期各地仍有三彩作坊存在,但工藝和裝飾已與唐代三彩器有了明顯的不同。
造型分類
三彩馬形體碩大、構造複雜,無法使用普通手工拉坯法來完成,所以多用模製法成型。雖然是合模製作,但所有三彩馬都各具特點,幾乎找不出完全一樣的
三彩馬來。從現存三彩馬可以看出,唐代三彩匠師們不僅對馬的外貌特點十分熟悉,而且對馬的神態、秉性也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塑造起來得心應手。他們不僅使
三彩馬在外形上做到了十分逼真,而且充分發揮了藝術想像力,恰當地運用了藝術誇張的手法,使馬的內在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
從唐三彩馬的造型看,大致可以把它們劃分為五類。
一是奔馬俑。如騰空奔馬俑,1966年西安出土,現藏西安市文物管理處。唐代
三彩雕塑者抓住了奔馬四蹄騰空一瞬間的景象,塑造了一匹極具動感的
三彩馬,其“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的形象有著十分強烈的視覺效果,讓人回味無窮。奔馬俑在出土彩繪陶器中屢有發現,但在出土唐三彩中卻極為罕見。據現有資料顯示,國內館藏三彩器中掛藍釉騰空
騎馬俑僅此一件,國外尚未發現有類似的三彩馬俑。
二是提腿馬俑。唐三彩提腿馬俑通常是三蹄落地,右前蹄抬起 。這匹掛藍釉三彩馬的構思非常精妙,三蹄踏於三角形底板之上,前腿直,後腿弓,右前腿略微抬起,腿部肌肉突顯矯健。唐代匠師抓住了馬的特點,塑造了一匹栩栩如生、異常健美的戰馬形象。
三是馬上人俑。馬上人俑是唐三彩
馬中的重要品種。
三彩馬上人俑的坐騎一般都採用立姿,而
馬上人則多姿多彩,既有狩獵射箭者,又有
打馬球者;既有
胡人,也有漢人;既有男人,還有女人。馬上胡人通常都是深目高鼻,落腮鬍子,面容粗獷,肌肉發達,反映出強悍豪放之氣。馬上女俑則婀娜多姿,衣著華麗,髮髻高聳,體態豐腴,颯爽英姿。
四是馬拉車俑。在三彩馬俑中,馬拉車俑較罕見。拉車馬體形雖然不大,但造型格外逼真。馬頭高昂,雙目圓睜,仰天長嘯,同時馬尾上翹,富有生氣,使一件靜態的作品突顯動感。
五是立馬俑。立馬俑是唐三彩中最常見的品種,即四腿直立於長方形底板之上的三彩馬,但
三彩立馬中也不乏精品。該馬高40厘米,通體呈白色,伸頸低頭,裝飾工藝極為精湛,任何細部都處理得一絲不苟,比如梳理整齊的馬鬃,杏葉形的飾片和鞍韉上的綠邊飾等,無一不是如此。該馬1959年出土於
陝西西安市,現藏
陝西省博物館。
裝飾手法
唐代
三彩馬的裝飾非常豐富,裝飾手法變化多端,使人大有常見常新的感覺。其裝飾手法主要有:
彩帶裝飾法
這是一種利用釉料本身的流動性,在底釉的一定部位刷上濃厚的各色釉汁,任憑其自然流淌而形成的一條條斑駁的彩色條帶的裝飾手法,是三彩馬最為常見的一種裝飾手法。
點彩裝飾法
即用毛筆在馬的軀體上點染各色釉汁斑點,或在深色底釉上點淺色斑點,或在淺色底釉上點深色斑點,使之疏密有致,呈現出自然天成的效果。通常點藍彩馬比較名貴。如圖9 和圖15。圖15的這匹點藍彩立馬,系民國初年流失海外的
三彩器,現藏
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這匹三彩馬不僅造型新穎獨特,而且運用貼花法在鞍披上貼塑了馬蹬子。這在三彩馬的裝飾中是絕無僅有的。
貼花裝飾法
即將模印好的各種裝飾物貼在三彩馬的一定部位,使馬顯得更加華貴莊重。常見的裝飾物有馬鞍、披毯、鈴鐺、寶相花等。
絞胎裝飾法
又稱攪胎,即模仿大理石紋路的一種裝飾手法,其操作方法,過去說法不一,經過國內科研工作者的多年努力現已基本掌握。從出土三彩器看,唐三彩的絞胎紋實際上有三種藝術表現形式:其一是器身用
絞胎技術製作而成,即先用白、赭兩色瓷土分別製成薄泥片,然後層層疊加,拉坯或手捏成型,使坯胎呈現大理石或類似樹木年輪的紋路。其二是貼面絞胎,即將絞胎紋薄片貼在器物外面,使器物的局部呈現絞胎紋。其三是仿絞胎。1971年
乾縣唐代
懿德太子李重潤墓出土的射箭
馬上人俑,即為仿絞胎
三彩的代表作。該馬俑高36厘米,現藏陝西省博物館。其器身大理石紋實際上不是通過絞胎技術整體成形製作成的,而是用筆畫在胎體上,然後
施釉,再入窯燒制而成。其器身紋路顯得更加勻稱得當,且線條流暢,色澤圓潤,其藝術表現力遠勝於
絞胎紋。
拉毛裝飾法
即在馬鞍部位通過刻畫形成一種粗毛毯的效果。這種裝飾手法在三彩駱駝身上經常見到,
三彩馬身上較少見。有一匹極為名貴的拉毛
三彩立馬,高75厘米,通體棕褐色,頭小頸長,雙耳直立,鞍革詹俱全,革帶是飾綠色蟾蜍紋杏葉,鞍外貼塑大塊綠色毛毯,體態矯健骨肉勻稱,使人過目難忘。1981年出土於河南
洛陽安菩墓,現藏
河南省博物館。
鑑定方法
唐三彩在二十世紀初被發現時,並未引起國內收藏界的注意,主要因其是
殉葬冥器,不甚吉利。但外國人無此顧忌,大肆收購,終使大批
三彩器精品流出國門。當國內收藏界醒悟時,三彩資源已近枯竭。此後,唐三彩這個代表著盛唐文化結晶的古代藝術品被成千上萬的作偽者弄得面目全非了。特別是來國內的收藏熱有增無減,唐三彩的經濟價值在國際性拍賣活動中扶搖直上,又進一步激活了作偽者的貪婪。在此大背景下,各種三彩贗品以前所未有的數量湧入國內市場,使收藏者真假難辨。但假的終究是假的,只要收藏者真正把握了唐三彩的特點,鑑定唐三彩的真偽並不困難。
釉
一般書籍在論及唐三彩鑑定時都把造型、胎、
釉作為鑑定的三要素。但在
高仿唐三彩贗品花樣不斷翻新的情況下,已很難從胎和造型上發現高仿唐三彩的破綻了。惟有把握唐三彩釉面特點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唐三彩真品表面釉層較厚,一般在0.12至0.15毫米左右,釉中氣泡很少,用肉眼觀察,表面裂紋不明顯,更不會有橫七豎八的長紋開片。由於多用刷釉法,釉面均勻,如用淋釉法
上釉,也只是在器物底部釉厚處才能見到厚薄不均的情況。從本質上講,唐三彩是一種亮釉,其光澤亮麗柔和,具有古瓷器表面的瑩潤感。而贗品通常表面有一種耀眼的“
賊光”,這主要是由於仿品釉內
玻璃質成分過高所至。但對於高仿唐三彩來講,用肉眼已很難從釉面光澤來分辨真偽,必須藉助高倍放大鏡。由於唐三彩都是出土器,在地下埋藏了1000多年,其釉表會形成一種極其特殊的物理現象,即民間所說的“翹皮紋”或“芝麻釉”,看上去是一些細碎的小
開片,大小均勻,透明而淺淡,片紋兩旁的釉微向上翹,很少分離,故片紋中一般沒有雜質浸入的現象。但表面
脫釉嚴重的
三彩馬俑,片紋會有分離現象。而仿品一般開片都較大,片紋也較長,橫七豎八很不穩定,兩者之間是有差異的。迄今為止,作偽者還無法仿出與真品唐三彩一樣的“翹皮紋”來。因此,有無“翹皮紋”是唐三彩鑑定中最過硬的依據。
造型
真品唐三彩馬從造型上看,一般都是頭小頸長,體壯膘肥,臀部發達,腿部強勁有力,處處都可透出一種內在的、真實的美。其眼睛、耳朵、筋骨、肌肉等局部雕琢精細,刀工嫻熟,符合實體馬的特點。而仿品往往是只見其形,不見其神,各部器官比例失調,線條生硬。高仿唐三彩馬在外形上一般無可挑剔,但在馬的神態上總會有一些破綻。特別是官墓出土的三彩馬,其裝飾物很多,件件飾物做工都一絲不苟,十分到位。而仿品則很難做到處處都天衣無縫。真品三彩馬都是使用模製法成型,雙模左右拼合而成,局部修胎。馬肚中間留有一孔洞,透過孔洞可以清楚地看到馬脊處留有合模時的痕跡,並可看到器壁上留有一些不規則的手工痕跡。而仿品內部通常是平滑的。真品
三彩馬尾部和身軀均連為一體,特別是尾部常有殘損。仿品中器型較大者往往採用分件製作,有的在馬尾部留有插孔,燒成後再插入,然後再上釉二次燒制而成。因此,馬尾部破綻往往難以掩飾。
胎
真品唐三彩馬的胎料大都經過反覆淘洗,雜質很少,用肉眼觀察比較柔軟細膩。但陝西與洛陽的唐三彩馬在胎質上還是有一些區別的。陝西
三彩馬胎質多數為白色,或白中閃紅,胎中細小顆粒多一些,顯得略微粗糙一些,手感不如洛陽產那樣細膩。有些產品坯體修整略顯草率,不如洛陽產光潔。有的底部有短小“窯縫”。用放大鏡觀察,可看到細微的鐵褐色雜質,胎體分量略重於洛陽產
三彩馬。而洛陽產三彩馬的胎質更為潔白細膩。其所用瓷土性質同
高嶺土一樣,具有堅柔粘韌的特性。基本色調為白色,也有白中略微泛黃的。露胎處手感極為細潤,但硬度仍然很高。仿品通常由於原料淘洗不淨,使胎質雜質較多,顯得比較粗糙。有些仿品火候掌握不當,會使胎質過硬,叩之會發出類似瓷器的清脆聲。對於高仿
三彩馬來講,僅從胎質已無法可靠地辨別其真偽了。遇到這種情況就只能從其他方面來考慮了。
化妝土
唐三彩馬的底板和
馬上人的頭部一般都不
上釉,唐代工匠在製作
三彩馬時總要在底板和馬上人的頭部刷上一層白色的
化妝土,然後再根據需要,在馬上人的頭部用各種顏料上色開相。由於三彩馬在地下埋藏了上千年,出土後的三彩馬底板和馬上人面部的化妝土常常會出現斑駁脫落的現象,這種自然形成的缺陷呈現了一種自然美,也是我們辨別真偽的一個重要依據。
其他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方法可以辨別唐三彩馬的真偽。比如,唐三彩馬大都站立於一塊底板之上,通常立馬的底板都是長方形的,菱形、前缺角和中空底板比較少見。提腿三彩馬的底板大多是三角形的,其他形狀的較為罕見。每匹馬的底板尺寸、厚薄都有一定規律可循,一般都與馬的形體相對應,大馬配大底板,中馬配中底板,小馬配小底板。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一匹三彩馬的底板與馬軀體不匹配的。仿品提腿馬的底板一般都做成長方形,且缺乏陳舊感,遇到這種三彩馬,應格外小心。
清洗方式
三彩馬在地下埋藏了上千年,總會沾染上各種污物,出土後一般都難以顯露出本身的光彩,需要進行必要的清洗,以便除去污物。首選方法是使用清水清洗或用機械法除污。但三彩馬的底板和
馬上人的頭部通常不
上釉,有些三彩馬只是局部
施釉,在清洗這些沒有釉的部位時應格外小心。可以用毛筆輕輕刷,或用棉球蘸上水輕輕擦拭除去污物。如三彩馬表面受到石灰質(碳酸鹽)、石膏質(硫酸鹽)和矽質(矽酸鹽)等化學物質的侵蝕,用清水是很難清除的,必須使用化學除污法。比如,可以用10%的鹽酸進行清洗。在不影響彩釉的情況下,對石膏質沉積物,也可以用
硝酸進行清洗;對矽質沉積物一般用機械法除垢,也可以用1%的
氫氟酸去除,但氫氟酸有劇毒,應儘量避免使用。如
三彩馬表面同時有多種不明沉積物,通常按照先石灰質,後石膏質,最後矽質的程式清除。
故宮藏品
文物信息
【名稱】:唐三彩馬
【類別】:陶器、唐三彩
【年代】:唐代
【文物原屬】:
【文物現狀】:
鄭振鐸先生捐贈,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文物簡介
高76.5cm。
此馬兩耳上聳,雙目圓睜,直立於托板上,表現出佇立時寧靜的神態。頭戴絡頭,身披攀胸和秋帶,上掛杏葉形飾物,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襯雕花墊和障泥,尾系花結。通體施白、綠、赭三色釉。
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準確,比例勻稱,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畫得尤其生動。
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視,與
李唐王朝本身具有
遊牧民族血統有關。
李世民將騎馬狩獵視為大丈夫三大樂事之一,讓
閻立本畫出
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六駿樣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質浮雕,永遠陪伴其左右。唐玄宗
李隆基馴養舞馬在自己生日的
千秋節上應節踢踏,翩翩起舞。詩人李白吟出“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之佳句。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馬眾多,反映出唐人對馬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