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是中國陶文化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可以說,唐三彩是把中國陶文化的全部潛能、優勢都充分展現出來,是中國陶文化經過漫長歲月的發展,所積累的經驗與技術、藝術感受與文化底蘊的光輝結晶,並且在特定的文化大環境和時代氛圍中得到升華。本書以陝西和河南兩地歷年出土的唐三彩為主,結合有關文獻、實物資料,對唐三彩作了較為詳細的敘述。 唐三彩多發現在唐代貴族權要的墓葬之中,數量之多,令人驚嘆!唐三彩題材廣泛,造型豐富,極富表現力。其造型特點是渾圓飽滿,小中見大,精巧而有氣魄,單純而有變化,表現了唐代的風格特點。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給高度發展的藝術文明尊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唐三彩這種傑出的藝術作品,不但受中國人民的喜愛,而且也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唐代廣泛的經濟文化交流,使盛極一時的唐三彩奇蹟般地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地。
基本介紹
- 書名:古陶珍寶唐三彩
- 出版社:百花文藝出版社
- 頁數:206頁
- ISBN:7530642472
- 作者:閻存良
- 出版日期:2005年6月1日
- 開本:32開
- 品牌:百花文藝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本書以陝西和河南兩地歷年出土的唐三彩為主,結合有關文獻、實物資料,對唐三彩的歷史、工藝、文化、藝術、鑑定等做了較為詳細的敘述,是唐三彩愛好者們一本不錯的參考書。
圖書目錄
前言 001
一、古陶珍寶唐三彩 001
1.唐三彩的淵源 001
2.厚葬與唐三彩的勃興 005
3.唐三彩的製作工藝 008
4.唐三彩的出土與產地 013
二、三彩器皿精巧而有氣魄 018
三、生動逼真的動物俑 053
四、貴婦俑洋溢著青春之美 078
五、天王俑力量和勇氣的象徵 106
六、鎮墓獸宣洩著強烈的神怪力 113
七、絞胎工藝獨特顯珍貴 121
八、狩獵俑宮廷享樂生活的見證 126
九、塔式罐富有濃厚的宗教氣息 133
十、鳳首壺中西文化藝術的結晶 140
十一、形神兼備的胡人俑 144
十二、唐三彩與唐代娛樂 161
十三、唐三彩的外傳和工藝的發展 178
1.唐三彩的對外傳播 178
2.唐三彩的發展 180
十四、唐三彩鑑定 198
主要參考資料 206
一、古陶珍寶唐三彩 001
1.唐三彩的淵源 001
2.厚葬與唐三彩的勃興 005
3.唐三彩的製作工藝 008
4.唐三彩的出土與產地 013
二、三彩器皿精巧而有氣魄 018
三、生動逼真的動物俑 053
四、貴婦俑洋溢著青春之美 078
五、天王俑力量和勇氣的象徵 106
六、鎮墓獸宣洩著強烈的神怪力 113
七、絞胎工藝獨特顯珍貴 121
八、狩獵俑宮廷享樂生活的見證 126
九、塔式罐富有濃厚的宗教氣息 133
十、鳳首壺中西文化藝術的結晶 140
十一、形神兼備的胡人俑 144
十二、唐三彩與唐代娛樂 161
十三、唐三彩的外傳和工藝的發展 178
1.唐三彩的對外傳播 178
2.唐三彩的發展 180
十四、唐三彩鑑定 198
主要參考資料 206
文摘
書摘
唐三彩鑑定
古代文物存在著程度不等的歷史、藝術和科技價值,由於社會文化生活的發展,文物研究與收藏的需要,文物又具有一定的特殊商品價值。在世界各地,人們從科研角度注重文物,從藝術角度欣賞文物,也有相當多的人從保值乃至求以增值的角度占有文物。
熱愛乃至擁有一定的數量的文物是一種高雅樂事,通過合法的途徑獲得一些文物以期保值、增值也是無可厚非的。但古代陶瓷的來源畢竟有限,因為人們的酷愛便有了古陶瓷的仿製,而一些不肖之徒以多種手段作偽沽利欺世,這是收藏者、研究者不得不辨,不得不防的事。於是,古代陶瓷器的鑑定,漸漸成為一門科學。歷史上對文物的仿製,無非兩種動因:一是後人對以前某一時代類器物某件文物的喜好,當真品無從覓得,便製造儘可能逼真的仿品,包括對某種技術的模仿恢復,這種行為從出發點來講無可厚非,但畢竟為後來者增添不少區分與鑑別原件、仿件的難度;二是因為精美文物可以保值、增值,可以作財產的繼承、抵押,在這種商品意識驅動下,文物作偽變成一種厚利可圖的行業。作為文物鑑定辨偽工作,既要分析這些活動的原因,又要揭示仿製偽作的手段。P198
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進一步發展,國際、國內市場的開放,唐三彩的價格逐漸高漲,於是,在國內外市場上出現了許多仿製品,在這諸多的仿製品中有些製作粗率,一眼即可看出;有的製作較精,甚至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後者對真偽的鑑定增加了一定的難度,但不論真品或仿製品,都難免留下時代工藝製作上的特徵和歷史賦予的時代烙印。只要從胎、釉、造型、工藝及時代風格等方面著手,經認真的觀察、分析、比較,就能做出準確的判斷。
唐三彩的胎料包括紅色陶土和白色黏土兩種,其中以後者居多。但因燒制地區不同,胎質也就有所差異。從窯址內出土的器物看,河南燒制的三彩器物胎質較為潔白細膩,火候略高,質地較堅硬,釉料色澤瑰麗,浸潤流淌自然,藍彩較豐富。河北內丘三彩器目前出土較少,因此,不能對器物進行系統的研究和做出規律性的總結。陝西銅川黃堡窯燒制的唐三彩,胎色白中閃紅,胎質較粗松,不及河南的三彩胎質堅硬細膩,釉色不甚鮮艷,各釉色之間的交織線比較明顯,造型古拙。各地所燒的唐三彩雖然存在著差異,各具地方特色,但其共性明顯存在:即胎料陶洗精煉,胎質細膩,比較堅硬,雜質少。仿品胎質分四種類型:一是瓷胎;二是用石膏或石膏加水泥作胎;三是陶胎;四是用墓中陶土作胎。瓷胎是選用白色黏土(高嶺土)作胎,胎體結構較真品細密,胎骨堅硬,扣之聲音響亮,手感較重,以石膏製作的贗品,胎體細密,胎色潔白,手感頗輕。以後膏加水泥作胎的贗品,胎色發灰,胎體較輕。陶胎使用的胎料雖為陶土,但因淘洗不精,胎體顆粒較大,胎質較唐三彩粗糙鬆軟,手感稍輕。用墓中陶土製胎是較難鑑定的一類,只能從釉色、造型、工藝等方面著手,辨其真偽。
唐三彩的釉汁流淌自然,浸潤交融。釉面光澤柔和瑩潤,玻璃質感不強,沒有耀眼奪目的光澤。釉面有開片,開片極為均勻細小,肉眼難以看見,放大鏡下清晰可辨。仔細觀察會發現紋片四邊上翹與胎體略有分離。仿品釉色艷麗飄浮,釉質過細,很少流淌,P200釉面光澤耀眼刺目,釉光外爆,玻璃質感強。釉面有開片和不開片兩種,有開片的仿品,開片堅硬,大小不勻,紋路雜亂無章,沒有欲剝離的感覺。放大鏡下能見到開片內有污垢痕,這是仿品的典型特徵,真品即使嵌有污垢,也是深入器里。此外,釉面晦澀,一點光澤也沒有的並非真品。
唐三彩經過千年的地下埋藏,器物表面受地下酸、鹼、鹽等特質的侵蝕,釉面均留有自然的,既不太強也不太弱的光滑感,用手摸有一種“澀滯”的感覺。傍品則因為生產時間不長,釉面新而明亮,手感光滑。從出土的唐三彩看,器表往往留土銹,這些土銹通常是黃中偏暗,土質純粹。土銹與原物牢固地結為一體,不易颳去,即使刮落也必帶去釉胎。而仿品的人為土銹較髒,帶有化學味。水滴於其上,開始有一般土浸味,但不久就消失了,這是因為表面塗了一層地下土的緣故。
(圖210)是現仿唐三彩鳳首壺,高29.5厘米,是根據1959年陝西西安三橋鎮出土的唐三彩鳳首壺而仿造的(參見圖156)。仿品鳳首工藝粗糙,眼珠與真品比,明顯軟弱;口中含珠,缺乏飽滿感;毛髮粗松,不如真品刻畫細膩;頸部較細,顯得無力;把柄弧度小,線條生硬。腹部主題紋樣與真品相同,一面為狩獵紋,一面是鳳鳥紋,但圖案呆板,不及真品生動。釉汁較稀,釉層輕薄,釉面流淌不自然。在色彩搭配方面,真品以藍色為主調,而仿品以黃色為調。綠釉淌釉太多,表面黏性較差。陶土作胎,手感較輕。
(圖211)是現仿唐三彩女坐俑,高44厘米。這件仿品是西安碑林博物館複製廠依據1955年陝西西安王家墳90號唐墓出土的唐三彩女坐俑而製作的(參見圖109)。髮髻較真品稍細,彩繪鮮艷清新,易脫落。面部及胸前裸露處粉白過重,化妝痕跡明顯。胸部不及真品性感,臀部線條生硬,裙褶模糊不清,且留白過多,色調都與真品有差異,尤其是綠釉的顏色稍微偏藍。高嶺土作胎,模製,分量較重。而真品的手感適中。P201
(圖212)是現仿唐三彩雙龍柄壺,高13厘米。其形制來源於1984年陝西西安新西北火車站唐墓出土的唐三彩雙龍柄壺(參見圖37)。二龍銜壺處欠缺,頸部弦紋過粗,肩部收斂生硬,腹部不飽滿,造型有些失真。三彩窯變太規矩,仿佛刻意畫出,不像真品渾然天成。開片太大,失去了唐三彩應有的魚子紋特徵。釉汁流淌不自然,底足的處理與真品相去甚遠。
(圖213)是現仿唐三彩女立俑,高22厘米。整體造型呆板,軟弱無力,其動作只是擺了一個架勢而已。人物體量單薄,失去唐人以胖為美的特徵。披帛線條僵硬,沒有下垂感。而真品披帛,線條清楚,流動性很強,如絲綢般柔軟。高嶺土作胎,手感較重。施釉薄,光澤強,有飄浮的感覺。
(圖214)是現仿唐三彩貴婦俑,高23.5厘米。型制來源於1972年陝西禮泉縣唐安元壽墓出土的三彩貴婦俑(參見圖113)。仿品髮髻偏小,與豐滿的面部不協調。真品頭稍左側,而仿品頭稍右側,這種情況是由於模仿者粗心所致。真品胎質潔白,質地堅硬,施彩均勻,無釉彩流痕。仿品是用石膏製成,質地粗松。因胎料中摻有紅色顏料,致使胎色呈粉紅色,顏色極不自然。施釉不均勻,釉面光澤強,有淌釉痕跡。
(圖215)是現仿唐三彩馬,高21.5厘米,其原型是1971年陝西乾縣懿德太子墓出土的唐三彩三花馬(參見圖79)。在動物形象中,唐三彩馬被塑造得最為成功。其特點是骨肉勻稱,線條流暢,神韻十足。藝術家們抓住馬的神情,用內在的勁而發外在的形,各種姿態都給人以親切如生的感受。這件仿品的骨架似真品,但形、神以及局部的裝飾工藝都極為離譜,說明作偽者對真品缺乏透徹的了解。“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真假一對比,就能看出其破綻。
文物鑑定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工作。幹這行的幾乎人人都有看錯、走眼的辛酸和苦痛,這是很正常的事;我們只有反覆實踐,P204反覆認識,不怕失敗,善於總結,才能減少失誤,最終達到成功境界。唐三彩鑑定與其他文物鑑定一樣,“辨偽易,認真難”,即有明顯破綻的仿偽品,一望可知;而對一些“真、精”品,則要揣摩再三,慎之又慎。當人們看到一些鑑定專家不願把話說滿,常留很大餘地,總感到一種玄機妙術,其實這是科學態度,因為個人認識總有局限,古往今來乃至未來許多人正確認識的總和才能接近最終真理,這也是鑑定工作中的“玄妙”所在。文物鑑定是人人可學,但並非人人可乾的,人們在這方面的成功與否,將與他的勤奮(眼、手、腦)成正比。對於收藏者來講,要真正提高唐三彩的鑑賞水平,除了多讀文獻書本,更重要的是多接觸實物,真品、偽品都要多看,胸中爛熟百千件,才具備了嘗試鑑定的本錢;完整器要看,殘破片更要看,這樣由表及里,胎質釉色等要點才能從本質上得到把握。P205
插圖
唐三彩鑑定
古代文物存在著程度不等的歷史、藝術和科技價值,由於社會文化生活的發展,文物研究與收藏的需要,文物又具有一定的特殊商品價值。在世界各地,人們從科研角度注重文物,從藝術角度欣賞文物,也有相當多的人從保值乃至求以增值的角度占有文物。
熱愛乃至擁有一定的數量的文物是一種高雅樂事,通過合法的途徑獲得一些文物以期保值、增值也是無可厚非的。但古代陶瓷的來源畢竟有限,因為人們的酷愛便有了古陶瓷的仿製,而一些不肖之徒以多種手段作偽沽利欺世,這是收藏者、研究者不得不辨,不得不防的事。於是,古代陶瓷器的鑑定,漸漸成為一門科學。歷史上對文物的仿製,無非兩種動因:一是後人對以前某一時代類器物某件文物的喜好,當真品無從覓得,便製造儘可能逼真的仿品,包括對某種技術的模仿恢復,這種行為從出發點來講無可厚非,但畢竟為後來者增添不少區分與鑑別原件、仿件的難度;二是因為精美文物可以保值、增值,可以作財產的繼承、抵押,在這種商品意識驅動下,文物作偽變成一種厚利可圖的行業。作為文物鑑定辨偽工作,既要分析這些活動的原因,又要揭示仿製偽作的手段。P198
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進一步發展,國際、國內市場的開放,唐三彩的價格逐漸高漲,於是,在國內外市場上出現了許多仿製品,在這諸多的仿製品中有些製作粗率,一眼即可看出;有的製作較精,甚至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後者對真偽的鑑定增加了一定的難度,但不論真品或仿製品,都難免留下時代工藝製作上的特徵和歷史賦予的時代烙印。只要從胎、釉、造型、工藝及時代風格等方面著手,經認真的觀察、分析、比較,就能做出準確的判斷。
唐三彩的胎料包括紅色陶土和白色黏土兩種,其中以後者居多。但因燒制地區不同,胎質也就有所差異。從窯址內出土的器物看,河南燒制的三彩器物胎質較為潔白細膩,火候略高,質地較堅硬,釉料色澤瑰麗,浸潤流淌自然,藍彩較豐富。河北內丘三彩器目前出土較少,因此,不能對器物進行系統的研究和做出規律性的總結。陝西銅川黃堡窯燒制的唐三彩,胎色白中閃紅,胎質較粗松,不及河南的三彩胎質堅硬細膩,釉色不甚鮮艷,各釉色之間的交織線比較明顯,造型古拙。各地所燒的唐三彩雖然存在著差異,各具地方特色,但其共性明顯存在:即胎料陶洗精煉,胎質細膩,比較堅硬,雜質少。仿品胎質分四種類型:一是瓷胎;二是用石膏或石膏加水泥作胎;三是陶胎;四是用墓中陶土作胎。瓷胎是選用白色黏土(高嶺土)作胎,胎體結構較真品細密,胎骨堅硬,扣之聲音響亮,手感較重,以石膏製作的贗品,胎體細密,胎色潔白,手感頗輕。以後膏加水泥作胎的贗品,胎色發灰,胎體較輕。陶胎使用的胎料雖為陶土,但因淘洗不精,胎體顆粒較大,胎質較唐三彩粗糙鬆軟,手感稍輕。用墓中陶土製胎是較難鑑定的一類,只能從釉色、造型、工藝等方面著手,辨其真偽。
唐三彩的釉汁流淌自然,浸潤交融。釉面光澤柔和瑩潤,玻璃質感不強,沒有耀眼奪目的光澤。釉面有開片,開片極為均勻細小,肉眼難以看見,放大鏡下清晰可辨。仔細觀察會發現紋片四邊上翹與胎體略有分離。仿品釉色艷麗飄浮,釉質過細,很少流淌,P200釉面光澤耀眼刺目,釉光外爆,玻璃質感強。釉面有開片和不開片兩種,有開片的仿品,開片堅硬,大小不勻,紋路雜亂無章,沒有欲剝離的感覺。放大鏡下能見到開片內有污垢痕,這是仿品的典型特徵,真品即使嵌有污垢,也是深入器里。此外,釉面晦澀,一點光澤也沒有的並非真品。
唐三彩經過千年的地下埋藏,器物表面受地下酸、鹼、鹽等特質的侵蝕,釉面均留有自然的,既不太強也不太弱的光滑感,用手摸有一種“澀滯”的感覺。傍品則因為生產時間不長,釉面新而明亮,手感光滑。從出土的唐三彩看,器表往往留土銹,這些土銹通常是黃中偏暗,土質純粹。土銹與原物牢固地結為一體,不易颳去,即使刮落也必帶去釉胎。而仿品的人為土銹較髒,帶有化學味。水滴於其上,開始有一般土浸味,但不久就消失了,這是因為表面塗了一層地下土的緣故。
(圖210)是現仿唐三彩鳳首壺,高29.5厘米,是根據1959年陝西西安三橋鎮出土的唐三彩鳳首壺而仿造的(參見圖156)。仿品鳳首工藝粗糙,眼珠與真品比,明顯軟弱;口中含珠,缺乏飽滿感;毛髮粗松,不如真品刻畫細膩;頸部較細,顯得無力;把柄弧度小,線條生硬。腹部主題紋樣與真品相同,一面為狩獵紋,一面是鳳鳥紋,但圖案呆板,不及真品生動。釉汁較稀,釉層輕薄,釉面流淌不自然。在色彩搭配方面,真品以藍色為主調,而仿品以黃色為調。綠釉淌釉太多,表面黏性較差。陶土作胎,手感較輕。
(圖211)是現仿唐三彩女坐俑,高44厘米。這件仿品是西安碑林博物館複製廠依據1955年陝西西安王家墳90號唐墓出土的唐三彩女坐俑而製作的(參見圖109)。髮髻較真品稍細,彩繪鮮艷清新,易脫落。面部及胸前裸露處粉白過重,化妝痕跡明顯。胸部不及真品性感,臀部線條生硬,裙褶模糊不清,且留白過多,色調都與真品有差異,尤其是綠釉的顏色稍微偏藍。高嶺土作胎,模製,分量較重。而真品的手感適中。P201
(圖212)是現仿唐三彩雙龍柄壺,高13厘米。其形制來源於1984年陝西西安新西北火車站唐墓出土的唐三彩雙龍柄壺(參見圖37)。二龍銜壺處欠缺,頸部弦紋過粗,肩部收斂生硬,腹部不飽滿,造型有些失真。三彩窯變太規矩,仿佛刻意畫出,不像真品渾然天成。開片太大,失去了唐三彩應有的魚子紋特徵。釉汁流淌不自然,底足的處理與真品相去甚遠。
(圖213)是現仿唐三彩女立俑,高22厘米。整體造型呆板,軟弱無力,其動作只是擺了一個架勢而已。人物體量單薄,失去唐人以胖為美的特徵。披帛線條僵硬,沒有下垂感。而真品披帛,線條清楚,流動性很強,如絲綢般柔軟。高嶺土作胎,手感較重。施釉薄,光澤強,有飄浮的感覺。
(圖214)是現仿唐三彩貴婦俑,高23.5厘米。型制來源於1972年陝西禮泉縣唐安元壽墓出土的三彩貴婦俑(參見圖113)。仿品髮髻偏小,與豐滿的面部不協調。真品頭稍左側,而仿品頭稍右側,這種情況是由於模仿者粗心所致。真品胎質潔白,質地堅硬,施彩均勻,無釉彩流痕。仿品是用石膏製成,質地粗松。因胎料中摻有紅色顏料,致使胎色呈粉紅色,顏色極不自然。施釉不均勻,釉面光澤強,有淌釉痕跡。
(圖215)是現仿唐三彩馬,高21.5厘米,其原型是1971年陝西乾縣懿德太子墓出土的唐三彩三花馬(參見圖79)。在動物形象中,唐三彩馬被塑造得最為成功。其特點是骨肉勻稱,線條流暢,神韻十足。藝術家們抓住馬的神情,用內在的勁而發外在的形,各種姿態都給人以親切如生的感受。這件仿品的骨架似真品,但形、神以及局部的裝飾工藝都極為離譜,說明作偽者對真品缺乏透徹的了解。“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真假一對比,就能看出其破綻。
文物鑑定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工作。幹這行的幾乎人人都有看錯、走眼的辛酸和苦痛,這是很正常的事;我們只有反覆實踐,P204反覆認識,不怕失敗,善於總結,才能減少失誤,最終達到成功境界。唐三彩鑑定與其他文物鑑定一樣,“辨偽易,認真難”,即有明顯破綻的仿偽品,一望可知;而對一些“真、精”品,則要揣摩再三,慎之又慎。當人們看到一些鑑定專家不願把話說滿,常留很大餘地,總感到一種玄機妙術,其實這是科學態度,因為個人認識總有局限,古往今來乃至未來許多人正確認識的總和才能接近最終真理,這也是鑑定工作中的“玄妙”所在。文物鑑定是人人可學,但並非人人可乾的,人們在這方面的成功與否,將與他的勤奮(眼、手、腦)成正比。對於收藏者來講,要真正提高唐三彩的鑑賞水平,除了多讀文獻書本,更重要的是多接觸實物,真品、偽品都要多看,胸中爛熟百千件,才具備了嘗試鑑定的本錢;完整器要看,殘破片更要看,這樣由表及里,胎質釉色等要點才能從本質上得到把握。P205
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