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人皆可言

《哲學,人人皆可言》出自寒拾於2014年推出的散文集《我所認識的桂子山》。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哲學,人人皆可言》
  • 創作年代:2014
  • 作品出處:《我所認識的桂子山》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寒拾
當今的哲學,往往被人視作一種高深莫測的學問,似乎只有那些研究了一輩子學問的學者才有談論的資格。我承認自己一直以來也陷入了這種盲從的認識,這就是我很少專門來談論哲學的原因。當然,更深層次地原因在於我對於哲學的認識自知高度太有限,到了力不從心的困苦地步。
前不久,偶然聽起自己的家教學生談到自己因在一篇作文中談到了《蘇菲的世界》對自己的一些啟發,卻遭到了語文老師的諷刺,被視作不懂哲學而妄論哲學,甚至是公開諷刺。事後我是認真看過那篇文章的,並沒有照抄一些晦澀難懂的論斷,而只是談談自己的一些感悟而已,流露的感情是真誠的,對此我是非常欣慰的。
在這裡,我姑且不去質疑這位華師一附中的語文老師自己對哲學書讀過多少,單憑這種行為就可以看出他完全沒有認清哲學的真正內涵。我敢斷言,他對於哲學的認識程度遠遠敵不過我這學生的。因為哲學研究的是整個人類的幸福,思考的是每個人的生命價值,哲學是全人類所共有的。
哲學,人人皆可言。無論是德高望重的老師還是懵懂無知的孩童,每個人可以談論自己哲學觀念,只不過其方式和認識的程度深淺不同而已。
禪說:一花一世界。萬事萬物都有其內在的規律。哲學本身無非就是來研究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在歷史的基礎上建立起自己的未來而已。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消除自己內心的疑惑,看清事物的本質而已。
一個小孩對著草叢中的蟲兒發獃,和泰勒斯仰望蒼穹都是在沉思,對於未知世界的痴迷,都是在思考著深刻的哲學命題,都是在探究內心的疑惑。
西方哲學概括起來無非就是三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得到哪裡去?”。細細思考,我們不得不佩服愛琴海希臘文明的輝煌燦爛,其濃縮起來更是蘇格拉底告誡世人的那句平凡的話:認識你自己!
西方哲學一路走來,從自然哲學派早期的宇宙本原的研究,探求世界運動變化的原動力,到後期希臘輝煌時期對於人內在善惡的思考,繼而提出一個永恆不變的、真實的理念世界,得出“第一推動力”;中世紀哲學,雖然更多地服務於教會,為信仰作一些理性的解釋,卻也思考了個別和普遍的聯繫,似乎拉近了人與上帝之間的聯繫;文藝復興後的近代哲學,是伴隨著人類的自我覺醒而形成的,人們的思想從宗教的彼岸世界返回到了塵世,從而發現了自然,也發現了人自身,開始追求知識,渴望個人自由。無論是特萊西奧所認為物質是永恆的、布魯諾認為宇宙是無限的,還是培根斯賓諾莎洛克為代表的唯物主義經驗論對於外部事物的認同,抑或笛卡爾萊布尼茨巴克萊休謨為代表的唯心主義唯理論相信心靈認知對於物質世界的巨大作用,甚至後期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極力尋求宇宙萬物統一于思維之上。其歸根結底無非是以不斷變化的形式來解釋當時社會遇到的矛盾,為當時的人們尋求一條擺脫困惑的方向。
東方的哲學其實根本就沒有一個很完整的體系,所謂的儒釋道也只不過是後人的總結而已,更確切地說,東方哲學應該是生活經驗的總結,來源於於我們的日常生活。雖然有些表述是晦澀難懂,可其真正內涵卻並不陌生。
哲學發源至今,慢慢為一般人所忽視,甚至逃避它。在一般人看來這是哲學的的淪喪,其實不然,這恰恰是哲學的平民化進程的結果。我們應該喜聞樂見哲學的這種轉變,這樣的哲學才會更有生命,因為它可以從此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再也不是一門曲高和寡的邊緣學問。在利奧史特勞斯這些哲學史家、思想史家或許抱怨西方誤入歧途了,走向自由主義的道路。其實事實並不是這么簡單的,就像《All Things Shining》中告訴我們在如今這個過份自由、選擇迷茫的負擔的社會底下,我們還是可以找到一種確定的意義跟生活方式,生命的價值有很多表現的方法,我們不應該拘泥於以往的準則而使自己陷於無限的深淵。
看過Terrence Malick曾經導演過一部很有名的電影《Tree Of Life》(《生命樹》),裡面的救人的工人在回答別人對他英雄行為動機的疑問時,他只是簡單說“我只知道那個人當時需要幫助而已。”
是呀,很多東西就是很普通的,全然不必要談論什麼奉獻與無私,這才是人性的本真。另一部比較好看的電影梅爾·吉勃遜主演的《愛國者》,裡面的主人公從一個反戰派最終走向革命的堅定支持者,這裡面才更能折射出人性的光芒,沒有誰是為革命而生,更沒有人是生來就是要擔當流血犧牲的使命,只有在殘酷的現實鬥爭之中才更能理解生命的價值。就像《綠燈俠》中所宣揚的,真正的勇敢不是沒有恐懼,而是戰勝恐懼。
哲學也是這樣,不必要把它看得多么高尚,只是用心去體驗你所接觸的一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哲學。這樣的哲學才是有血有肉的哲學,才能更有生命的氣息。
我們當今雖然少了一些偉大的哲學家,但談論哲學卻要更加普遍,每個人每天都在討論。著書立說不是談論哲學的唯一途徑,微博與論壇也可以作為現代人的“柏拉圖學院”,一句生活感悟與世事滄桑之後的一句嘆息,都可以作為現代人的哲學箴言,因為這些都可以給予他人借鑑,開啟他人的智慧之門。
在這裡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其他的學科,就拿我們中國人引以為豪的詩詞而言,由先秦時的樸素華麗到時的極盛華麗,再到時的衰敗沒落,它們的輝煌是因為與當時社會密切相關,它們的消亡則是因為逐漸脫離了人們的生活。所以說,一門學科欲使其長盛不衰則必使其不斷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切不可追求外在的高雅而脫離民眾。我們應該以包容的心態不斷吸收新文明。
倘若我們不再刻意關注哲學的形式,那么假若一個人不知道亞里士多德為何人,倘若他懂得不斷地追求自己的幸福,我們也可以將他視作亞里士多德門下的弟子。因為按照亞里士多德而言:“幸福是人類一切行為準則的前提”。這個人恰恰是最好的踐行者,遠比誇誇其談卻在一些小事上左右疑惑的文化人更理解哲學,這才是真正的哲學。
照此看來,現代人雖少了哲學的談論,卻多了哲學的踐行,所以哲學的發展並沒有停止,反而是更加快速,因它無處不在,人人都在言哲學,人人都在踐行哲學。
2012年3月14日
華中師範大學七號樓730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