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哥斯大黎加的牛車那可是大名鼎鼎,2005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哥斯大黎加的牧牛傳統和牛車”榜上有名,1988年,更被哥斯大黎加政府正式規定為國家象徵,使這項國粹成為了哥斯大黎加民族的代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評定報告中說,雖然牛車是一件具體的東西,但是伴隨它存在的哥斯大黎加民間傳統和文化卻是難以觸及的珍貴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哥斯大黎加牧牛傳統和牛車
- 國家:哥斯大黎加
- 時間:2005年11月
- 隸屬: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概況,裝飾圖案用途,彩繪牛車歷史,相關連結,
基本概況
傳統的牛車,是哥斯大黎加最著名的工藝。從19世紀中葉開始,牛車就被用來運輸咖啡豆,從哥斯大黎加中央谷地,越過群山,送到太平洋海岸的潘塔熱那斯,全程需要10至15天。牛車採用沒有輻條的車輪,一種阿茲台克人的圓盤和西班牙輻條車輪的混合物,穿過泥漿時不至陷入泥沼。許多情況下,牛車是一個家庭的唯一運輸方式,並經常被當作社會地位的象徵。 繪畫和裝飾牛車的傳統始於20世紀初。最初,哥斯大黎加的每一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獨特設計,駕車者的出身可以通過車輪上的圖案得以識別。至1915年,花卉、面容、甚至微縮風景都出現在星形圖案旁。每年的競賽都會獎勵最具創造力的藝術家,這種競賽一直延續至今。
每輛牛車都被製作出獨特的“歌聲”,即產生於牛車顛簸前行時,金屬鈴叩擊車輪中軸的和諧聲響。據推測,這一發明是為了使農場主聽到勞工勞動的聲音。一旦牛車成為自尊之源,車主在製造中就投入了更大關注,選擇最優質的木料使其發出最美的聲音。
牛車裝飾豐富多彩,已經與原來那種粗糙、矩形的、加藤條框並蒙以生牛皮油布的車輛完全不同了。哥斯大黎加的大部分地區,卡車和火車代替牛車成為主要運輸工具,但是牛車仍然是哥斯大黎加農村生活的有力象徵。牛車仍然在遊行、宗教和世俗慶典中起著突出作用。
裝飾圖案用途
牛車不大,比國內農村常見的大車要小差不多一半,卻用兩頭牛夾轅拉車,牛身往往比車廂還要長得多,看上去頗有些滑稽;車廂上繪滿了色彩繽紛的裝飾圖案,有花卉、動物、風景、幾何圖形,等等等等,連車輪也被畫得五彩繽紛,煞是好看。這種牛車的車輪也很特別,沒有輻條,而是一塊實心的大木頭圓盤,也正因為如此,才有更多的面積可供塗抹顏色。
其實實心輪子也好,彩繪牛車也好,都是後來才有的,一開始的哥斯大黎加牛車跟別處的並沒有太多不同。19世紀中葉,咖啡種植在哥斯大黎加蓬勃興起,由於咖啡種植園在內地中央谷地,而咖啡豆主要供出口,需要送到太平洋海岸的蓬塔萊納港,路程遙遠不說,道路狹窄坎坷,需要跋山涉水,穿林越莽,還要穿過隘口和沼澤,只有牛車才能適應這樣的道路條件。在實踐中,聰明的哥斯大黎加人發現,過大過長的車廂無法適應惡劣的道路條件,而傳統的輻條車輛在通過沼澤時容易沾上很多淤泥,影響行車速度,因此他們將車廂縮短,車輪換成實心,形成了今天牛車的結構。即使如此,運送一次咖啡豆,單程也需要10至15天,當年有人說,哥斯大黎加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牛車和咖啡豆上的,這可半點也不算誇張。
彩繪牛車歷史
發展史
在牛車上畫畫的歷史更年輕:20世紀初,聖何塞、阿拉胡埃拉等四個省的工匠開始在車廂和車輪上繪製傳統的花紋,比如部族圖騰、地區代表動植物和景觀等等,這一開始是為了醒目:熟悉情況的人只消一眼,就能從花紋中辨認出牛車主人的家鄉。漸漸的,工匠們把繪製牛車圖案當作同行比武的最好舞台,殫精竭慮,爭奇鬥豔,不但花卉、動物,甚至牛車主人或者其心愛的人的面容,也會出現在車廂和車輪上,到1915年,彩繪牛車終於成了一項全國性的民俗,從這年起,在“牛車之都” 阿拉胡埃拉省薩爾奇,每年都會定期主辦“牛車彩繪大賽”,獲獎者不但能獲得豐富的獎品,還會被當作“最具創造力的工匠”,受到廣泛的尊敬和景仰。 哥斯大黎加牛車不但看著悅目,內中還有不少機關:工匠為每輛車都設計了一個獨特的車鈴,懸掛在車軸邊,行進時車鈴撞擊木頭車軸,發出悅耳的聲音,由於車軸用木不同,車鈴構造各異,每輛牛車的鈴聲都不同,在鄉下,熟悉的人遠遠一聽車鈴,就知道是誰回來了,他們因此把這種鈴聲親切地稱為“牛車之聲”。要說這個設計一開始可絕對不懷好意:這本是咖啡園主為防止僱工偷懶想出的“監督勞動”的損招,後來卻成了人人喜愛的小點綴,成了牛車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實追根溯源,牛車並非哥斯大黎加的“土產”,生活在這裡的阿茲特克人曾創造過璀璨的古代文明,卻不知為何偏偏沒有發明車輪,自然也造不出車來,最早的車,據說是西班牙殖民者拉大炮的炮車,最早的牛車,恐怕也是富有牧牛傳統的西班牙卡斯蒂利亞人的舶來品,不過俗話說得好,拿來了,消化了,也就是自己文化的一部分,更何況哥斯大黎加人又為牛車賦予如此之多的民族特色?
被交通工具的取代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牛車是哥斯大黎加人最常用、甚至唯一的交通工具,更是身份的象徵,在上世紀40年代,擁有一輛頂級牛車,是比今天擁有一輛最新款“寶馬”或法拉利更有面子、更讓人羨慕的事,許多有錢人為獲得一輛與眾不同的牛車不惜工本,一擲千金。不過花無百日紅,隨著火車、汽車的普及,牛車在大多數地區無奈地推出了交通工具的主力行列。
實用功能雖然被取代,但牛車的崇高地位卻絲毫未見動搖,如今它已成為哥斯大黎加最出名的工藝品和旅遊紀念品。如今,在哥斯大黎加的每家工藝品店裡,都能看到大大小小、色彩鮮艷的牛車模型,在牛車之都薩爾奇,每一條街、每一個店鋪、每一戶住家,就連公園中的椅子和垃圾桶都被彩繪上了亮麗的顏色和圖案,而這些無不來源於牛車裝飾,去年,這裡的工匠還造出一輛長14米,高4.75米,寬4.8米的超級牛車,並向吉尼斯申請“牛車世界紀錄”,如今,在節日遊行、宗教慶典和婚俗嫁娶等場合,牛車仍是哥斯大黎加人最熱門的花車選擇。
相關連結
美麗和平的神秘國度
很多人對哥斯大黎加的了解是從世界盃足球賽開始的,其實在西班牙語中“哥斯大黎加”的意思是“富庶的海岸”。哥斯大黎加處於美洲的中心,有直通歐亞的海洋,又可以很方便地進入美洲市場。因此以旅遊、香蕉咖啡種植和電子元件出口為主要經濟來源的哥斯大黎加在中美洲堪稱富裕。 哥斯大黎加位於中美洲的狹長地帶,東臨加勒比海,西靠北太平洋,有著1290公里的海岸線,並且多火山和森林。 該國約有427萬人口。同許多拉丁美洲國家相似,作為曾經的西班牙殖民地,在哥斯大黎加的人口中,混血兒和純種歐洲人占絕大多數,此外還有土著居民、從非洲來的黑人後裔和華人。 由於地處中美洲和南美洲的交匯處,哥斯大黎加擁有多樣的文化。16世紀西班牙人征服美洲,哥斯大黎加北部地區是瑪雅文明最南部的領地,中部和南部是奇布查族領地,而西海岸則居住著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從非洲販賣來的黑人奴隸,也就在這個時候,許多中國農民來到這裡修築鐵路。 最讓哥斯大黎加人引以為傲的是他們的自然資源,哥斯大黎加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森林覆蓋面積仍在增加的國家。在這片土地上,各種珍稀的動植物與人類平等相處。哥斯大黎加素有“中美洲的花園”之稱,國土四分之一的面積是森林,是北美洲舉足輕重的生態家園。為了保護自然資源,1970年,政府決定實施自然保護政策,建立生態保護區。 同時,哥斯大黎加還是世界上少數沒有軍隊的國家,從1950年起,哥斯大黎加就廢除了軍隊,並將之寫入該國憲法。
與火山為伴
哥斯大黎加地處北回歸線與赤道之間,一邊是風光旖旎的加勒比海,另一邊是波瀾壯闊的太平洋,面積約為5萬平方公里。別看這個國家面積不大,卻擁有十數座火山,不過能去的就只有3個:博阿斯、伊拉蘇和阿雷納爾。 3座火山中,最年輕的活火山阿雷納爾格外引人注意。它的錐形外觀很端正,猶如日本富士山一樣。40年前,一場地震引得這座休眠了近400年的火山噴發,熾熱的岩漿吞沒了周圍15平方公里的土地。噴發之前,山上有大量植被和各種飛禽走獸,可現在呈現在人們眼前的只有灰色,80度的峭壁上焦痕累累,隨風飄來濃重的硫磺味。火山活動是雙刃劍,既能使生靈毀滅,也能增加土地的肥力,火山灰是很好的肥料,哥斯大黎加的許多谷地很肥沃,博阿斯火山坡上的地價更是非常貴。 岩漿噴發對於這個火山之國的子民來說已是“家常便飯”,一些描寫哥斯大黎加生活的油畫,都不約而同反映了這樣一種場景:遠處的火山在冒黑煙,閒人百無聊賴地倚在窗前看看,主婦和孩子們依舊忙著、玩著,連頭也不抬一抬。阿雷納爾噴發時頻率能達到每5至10分鐘一次。這種噴發方式最顯著的特點是次數頻繁,卻比較緩和,所以能較近距離觀看而沒有太大危險。阿雷納爾的這個脾氣也讓它成為哥斯大黎加著名的景點。 新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