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羅德·品特(英國劇作家、導演)

哈羅德·品特(英國劇作家、導演)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哈羅德·品特(Harold Pinter,1930年10月10日~2008年12月24日),出生於英國倫敦,英國劇作家、導演。

品特,1930年10月10日出生於倫敦東區的一個家庭,父親是裁縫。品特曾就讀於哈克內當斯文法學校。不到20歲,他就開始在期刊發表詩歌。1949年至1957年,品特擔任職業演員,在保留劇目輪演劇團表演,隨後開始戲劇創作。他的第一部戲劇《一間房子》(1957)在布里斯托演出。1958年,倫敦上演了他的另一部戲劇《生日聚會》。之後的作品包括《送菜升降機》(1957)、《輕微的疼痛》(1958)、《夜出》(1959)、《看門人》(1960)、《情人》(1963)、《歸家》(1965)、《沉默》(1969)、《昔日》(1971)和《無人區》(1975)等。品特後期作品包括《一種阿拉斯加》(1982)、《在路上》(1984)、《山地語言》(1988)、《聚會》(1991)和《歸於塵土》(1996)。品特還為電台和電視台撰寫作品或執導戲劇,包括L.P.哈特利的《中間人》(1969)、《追憶似水年華》(1978)和約翰·福爾斯的《法國中尉的女人》(1982)。品特的《詩歌和散文》(1947一1977)發表於1978年。2005年,品特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

2008年12月24日,哈羅德·品特因患癌症在倫敦的家中去世,享年78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哈羅德·品特
  • 外文名:Harold Pinter
  • 別名:David Baron 、Sir Harold Pinter
  • 國籍英國
  • 出生地:英國倫敦哈克尼
  • 出生日期:1930年10月10日
  • 逝世日期:2008年12月24日
  • 職業:劇作家、導演
  • 代表作品:升降機、歸於塵土山地語言
  • 主要成就:1973年奧地利歐洲國家文學獎
    2005年卡夫卡文學獎
    2005年諾貝爾文學獎
人物經歷,個人生活,主要作品,出版圖書,創作特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獲獎記錄,人物影響,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30年10月10日,哈羅德·品特生於倫敦北部哈克尼地區西斯威特路19號,是傑克·品特和弗朗西斯·品特的獨生子。
哈羅德·品特
哈羅德·品特
1939年,被疏散到康沃爾郡梅瓦傑塞附近的西爾海斯,這是二戰期間待在倫敦以外的第一個住處,許多逗留之處中的第一個。
1944年,在哈克尼·唐斯文法學校就讀。1947年,在學校的戲劇演出中扮演麥克白,受到《新聞紀事報》的評論。1948年秋季,進入皇家戲劇藝術學院學習。10月,被徵召服兵役,但他將自己登記為反戰者。
1949年,因拒服兵役,曾兩次被傳到軍事法庭受審,兩次遭到逮捕,後來罰款了事。從皇家戲劇藝術學院輟學,一度流浪在外。後待在家中,讀書並寫作,同時在申請表演方面的工作。
1950年,兩首小詩登載在《倫敦詩歌》雜誌上;8月獲得第一份工作,作為一位演員;9月在BBC電台部的廣播劇《聚焦足球場》里扮演次要的角色。
1951年1—7月,在演講及戲劇中心學校繼續表演方面的訓練,讀了兩個學期。8月,被阿努·麥克馬斯特聘用,去愛爾蘭作為期6個月的巡迴演出,在莎翁及其他經典戲劇中扮演角色。
1952年,繼續在麥克馬斯特的劇團里,同波琳·弗拉納根及巴里·福斯特在一起;同時繼續寫詩,並且發現了貝克特的作品。1953年,加入唐納德·沃爾菲特的戲劇公司;與維維恩·麥錢特相識;開始創作小說《侏儒》。
1954年,取舞台藝名大衛·巴倫;參加哈德爾菲爾德巡迴演出公司的冬季演出。1955年在科切斯特巡迴劇團演出。
1956年在伯恩茅斯表演;又遇見了維維恩·麥錢特;9月14日,他們結婚;在康沃爾郡度過蜜月後,他們一起加入桃魁的巡迴劇團。
1957年,在桃魁、伯明罕、帕爾默斯·格林及沃爾辛等地表演。5月15日,所作《房間》一劇在布里斯托大學戲劇繫上演。12月,重新排演的《房間》參加《星期日泰晤士報》學生戲劇比賽,受到哈羅德·霍布遜的稱讚。
1958年4月28日,《生日晚會》在劍橋的藝術劇院上演;5月19日在倫敦哈默斯密斯的抒情劇院上演。創作《暖房》。
1959年1月,在伯明罕導演《生日晚會》。7月15日,《黑色與白色》及《工廠里的麻煩事》在時事諷刺小品系列《從一個到另一個》中上演,在哈默斯密斯的抒情劇院上演。7月18日,《送菜升降機》用德語在法蘭克福市劇院上演。7月29日,《微痛》廣播劇播出。9月23日,《最後一個走的》《請求停止》及《特別提供》在《八部小品》系列中上演,是在阿波羅劇院上演的。
1960年1月21日,《房間》及《送菜升降機》在漢普斯特德戲劇俱樂部上演;兩部劇後都轉到皇家宮廷劇院上演。3月1日,廣播劇《一夜外出》播出,品特扮演其中的西利。3月22日,電視劇《生日晚會》播出。4月24日,電視劇《一夜外出》播出。4月27日,《看管人》在倫敦藝術劇院俱樂部上演。該劇獲1960年《晚間新聞報》戲劇獎。7月21日,電視劇《夜校》播出。7月27日,《生日晚會》在舊金山演員工作坊劇院開演,這是品特劇作在美國的首次專業演出。9月19日,最後一次以大衛·巴倫的藝名露面表演。12月2日,電視劇《侏儒》播出。
1961年1月18日,《微痛》在倫敦藝術劇院俱樂部上演。5月11日,電視劇《收集證據》播出。9月17日,《一夜外出》在都柏林的蓋特劇院上演。10月4日,《看管人》在紐約學園劇場開演,這是品特的首場百老匯演出。
1962年6月18日,品特和彼得·霍爾一起在奧德威奇劇院導演《收集證據》。1963年3月28日,電視劇《情人》播放,該劇獲義大利電視劇獎。9月18日,在倫敦藝術劇院俱樂部導演《情人》及《侏儒》。《看管人》拍成電影,導演是克萊夫·唐納,1964年在美國發行,片名改為《客人》。《僕人》拍成電影,導演是約瑟夫·洛賽。
1964年4—5月,電視小品《那是你的問題》《就是這些》《申請者》《面試》及《三人對話》播出。《吃南瓜者》拍成電影,導演是傑克·克萊登。在薩特作品《照相機》中扮演賈爾辛。
1965年3月25日,電視劇《茶會》播出。6月3日,皇家莎士比亞公司的奧德威奇劇院上演《回家》。
1966年,被授予大英帝國榮譽勳章。9月25日,電視劇《夜校》播出。《奎勒備忘錄》拍成電影,導演是邁克·安德森。1967年1月3日,《回家》在紐約八音盒劇場上演。2月20日,電視劇《地下室》播出,品特扮演劇中的斯托特。《事故》拍成電影,導演是約瑟夫·洛賽。《回家》榮獲紐約戲劇批評家獎。
1968年4月25日,廣播劇《風景》在BBC播出,此前品特沒有按張伯倫勳爵的要求修改戲劇文本。l0月10日,《地下室》及《茶會》在紐約的東邊戲院上演。
1969年7月2日,《沉默》和《風景》在皇家莎士比亞公司的奧德威奇劇院上演。8月9日,在喜劇劇院,戲劇小品《夜晚》放在時事諷刺劇《混合雙打》中上演。
1970年1月18日,廣播劇《生日晚會》在BBC電台播出。9月17日,《茶會》及《地下室》在公爵夫人劇院上演,品特扮演斯托特。在美人魚劇院導演詹姆斯·喬伊斯的《流放者》。被授予德國莎士比亞戲劇獎。
1971年6月1日,《昔日》在皇家莎士比亞公司的奧德威奇劇院上演。在標準劇院導演西蒙·葛雷的《巴特雷》。
1972年,開始創作普魯斯特電影劇本。1973年4月13日,電視劇《獨白》播出。導演由西蒙·葛雷的《巴特雷》改編的電視劇。
1974年,根據司各特·菲茲傑拉德同名小說改編的《最後的大亨》拍成電影,導演是伊萊亞·卡贊。在皇家國家劇院導演約翰·霍普金斯的《近親》。
1975年4月23日,《虛無鄉》在老維克劇院的皇家國家劇院上演;7月15日轉到溫德姆劇院。lO月22日,電視劇《昔日》播出。在皇后劇院導演西蒙·葛雷的《在忙其他事情》,後來去紐約導演此劇。在皇家國家劇院導演諾埃爾·科沃德的《快樂的精靈》。
1978年在環球劇院導演西蒙·葛雷的《後方縱隊》。9月20日,根據艾丹·希金斯小說《下去吧,朗格利希》改編的電影劇本拍成電視版,在BBC播出,導演是大衛·瓊斯。10月3日,電視劇《虛無鄉》播出。11月15日,皇家國家劇院上演《背叛》。普魯斯特電影劇本出版。
1979年,在皇家國家劇院導演西蒙·葛雷的《比賽結束》。1980年4月24目,在漢普斯特德戲劇俱樂部大使劇院導演《暖房》。11月27日,跟安東尼婭·弗雷澤結婚。
1981年2月13日,《家庭聲音》在皇家國家劇院上演。在倫敦皇后劇院導演西蒙·葛雷的《夸特緬因的條件》。在漢普斯特德劇院導演羅伯特·伊斯特《發生在塔爾斯·希爾的事件》。
1982年3月27日,導演電視劇《暖房》。10月14日,《其他地方》(包括《家庭聲音》《就像是阿拉斯加》《維多利亞車站》)在皇家國家劇院上演。
1983年,在皇家國家劇院導演讓·吉勞朵的《特洛伊戰爭不會發生》。12月18日,在阿波羅·維多利亞劇院導演《大佬》中的《正好》。
1984年,在哈默斯密斯的抒情劇院導演西蒙·葛雷的《共同追求》。3月,在哈默斯密斯的抒情劇院導演《出路》。
1985年3月7日,《出路》《就像是阿拉斯加》以及《維多利亞車站》在公爵夫人劇院上演。品特任編劇的《海龜日記》拍成電影,導演是約翰·歐文。7月,存海馬克特的阜家劇院導演田納西·威廉斯的《可愛的青春鳥》。在美國聖路易斯及洛杉磯上演的《昔日》中扮演迪利。
1986年3月6日,廣播劇《維多利亞車站》播出。在溫德姆劇院的漢普斯特德戲劇俱樂部導演唐納德·弗里德所著《瑟茜和亡命徒》。
1988年10月20日,在皇家國家劇院導演《山地語言》。12月11日,導演電視劇《山地語言》。
1989年品特任編劇的《團聚》拍成電影,導演是傑里·沙茨堡。品特改編的伊莉莎白·鮑恩所著《日之方中》拍成電影,導演是克里斯托弗·默拉漢。
1990年在哈默斯密斯的抒情劇院導演簡·斯坦頓·希區柯克所著《香子蘭》。出版小說《侏儒》。品特任編劇的《陌生人的安慰》拍成電影,導演是保羅·希拉德。馬格麗特·阿特伍德所著、品特任編劇的《侍女的故事》拍成電影,伏爾克·希隆多夫任導演。
1991年6月20日,在喜劇劇院導演《看管人》。7月19日,在皇家宮廷樓上劇院導演《世界新秩序》。10月31日,在阿美達劇院導演《派對時間》,同場上演的還有《山地語言》。出版《詩歌和散文》。
1992年,在阿美達劇院及喜劇劇院上演的《虛無鄉》中扮演赫斯特。11月17日,導演電視劇《派對時間》。
1993年9月7日,《月光》一劇在阿美達劇院和喜劇劇院上演。品特改編的卡夫卡小說《審判》,拍成電影,大衛·瓊斯任導演。
1994年,《生日晚會》在皇家國家劇院上演。在都柏林的蓋特劇院舉行首次品特節,上演《背叛》《送菜升降機》《昔日》《出路》《月光》及《風景》。導演《風景》,後該劇轉到皇家國家劇院演出。
哈羅德·品特(英國劇作家、導演)
哈羅德·品特
1995年7月3日,在契切斯特戲劇節及標準劇院導演羅納德·哈伍德所著《偏袒》。在契切斯特戲劇節及喜劇劇院上演的《匿房》中扮演魯特。10月21日,導演電視劇《風景》。被授予大衛·科恩英國文學獎,旨在表彰其文學方面的終身成就。12月31日,品特根據普魯斯特長篇巨著《追憶似水年華》改編的廣播劇播出。
1996年,在布里斯托的老維克劇團及喜劇劇院導演雷金納德·羅斯所著的《12位憤怒的人》。9月12日,在大使劇院的皇家宮廷劇團導演《從灰燼到灰燼》。榮獲勞倫斯·奧立佛獎,旨在表彰其戲劇方面的終身成就。
1997年,都柏林蓋特劇院舉行第二屆品特戲劇節,上演《收集證據》《從灰燼到灰燼》《就像是阿拉斯加》《虛無鄉》。品特在《收集證據》里扮演哈里,並導演了《從灰燼到灰燼》。在休·威特默所著《打破規則》中扮演約翰·斯密斯,該電視劇由BBC播出。在奧德威奇劇院導演西蒙·葛雷的《生命支撐》。
哈羅德·品特(英國劇作家、導演)
哈羅德·品特
1998年5月13日,品特的三部劇作——《就像是阿拉斯加》《收集證據》及《情人》在董馬爾倉庫劇院上演。在《收集證據》中,品特扮演哈里;《情人》後來去皇家劇院、巴斯及里奇蒙劇院巡迴演出。出版《各種聲音:散文、詩歌及政治1949—1998》一書。
1999年,在沃特福德的宮殿劇院導演西蒙·葛雷的《近期的中產階級》。品特強烈譴責北約轟炸科索沃。2000年3月16日,在阿美達劇院導演《房間》和《慶典》。在電影《曼斯菲爾德莊園》中扮演托馬斯·伯特拉姆。10月8日,廣播劇《月光》在BBC電台三套播出,品特扮演安迪。10月13日,BBC電台三套播出廣播劇《微痛》,品特扮演其中的愛德華角色。11月15日,《看管人》在喜劇劇院上演。11月23日,在皇家國家劇院上演《追憶似水年華》,由迪·特雷維斯根據品特的普魯斯特電影劇本改編。
哈羅德·品特(英國劇作家、導演)
哈羅德·品特
2001年,品特參加為斯洛伯丹·米洛什維奇辯護的國際委員會,美國前法務部長拉姆賽·克拉克也在其中。2002年1月,品特被診斷患有食道癌。在下院發表措辭激烈的反戰演講,強烈反對美英在伊拉克進行的所謂“防止戰爭”的戰爭。
2003年,出版詩集《戰爭》。2004年11月,品特參與左翼名人要求彈劾英國首相布萊爾的運動。
2005年3月,品特突然在英國廣播公司的一個訪談節目中宣布,將中斷戲劇創作,轉而將全部精力投入政治事務。3月18日,獲威爾弗雷德·歐文詩歌獎。10月10日,在愛爾蘭度過75歲生日。慶祝晚會結束後,摔了一大跤,頭上縫了10多針。10月13日,瑞典文學院在推遲一周的情況下,宣布該年度的文學獎授給品特,稱他“在劇作中揭示出隱藏在日常閒談之下的危機,強行進入受壓抑的封閉空間”。由於健康的原因,沒能去瑞典參加頒獎儀式並作演講。他將事先錄製好的演講錄像發過去,供人們在大螢幕上收聽收看,演講的題目是《藝術,真理與政治》。
哈羅德·品特(英國劇作家、導演)
諾貝爾獎證書
2008年12月24日,哈羅德·品特因患癌症在倫敦的家中去世,享年78歲,被埋葬在倫敦西北區的坎瑟爾·格林公墓。

個人生活

品特有過兩段婚姻。
1956年,品特與女演員維維安·莫姍特(Vivien Merchant)結婚,兩年後他們的兒子丹尼爾出生。然而,他們的婚姻生活並非一帆風順,品特的兩段婚外情則加速了他們婚姻的終結。1962-1969年,品特曾與BBC電視台的記者瓊·貝克威爾(Joan Bakewell)有過一段長達7年的婚外情,這段感情經歷後來被品特寫進《背叛》一劇。1975年,品特與傳記作家安東尼婭·弗拉瑟另一段婚外情給妻子莫姍特帶來了巨大的打擊,莫姍特將之公之於眾,並提出離婚訴訟。1980年兩人離婚。離婚後,莫姍特沒有再婚,但卻開始酗酒,酒精幾乎毀掉了這個傑出女演員的事業,莫姍特於1982年離世。
1980年,品特與莫姍特離婚後,即與安東尼婭結婚,開始了28年不離不棄的婚姻生活。然而,不太穩定的家庭生活、母親的過早離世、父親的再婚等生活變故,讓兒子丹尼爾與父親逐漸疏遠,最終形同路人,2008年品特去世的時候,葬禮中沒有出現丹尼爾的身影。品特與兒子丹尼爾之間的感情裂痕永遠沒能彌補。

主要作品

中文名
英文名
發表時間
體裁
《燈盞與影子》
Chandeliers and Shadows
1950
詩歌
《英格蘭中部的新年》
New Year in the Midland
1950
詩歌
《插曲》
Episode
1951

《詩》
Poem
1953
詩歌
《房間》

1957
戲劇
The Dumb Waiter
1957
戲劇
《微痛》
A SlightAche
1959
廣播劇
《一夜不歸》
A Night Out
1960
廣播劇
《看房人》

1960
戲劇、電影劇本
《夜校》
Night School
1960
電視劇
《侏儒》
The Dwarfs
1960
電視劇
《收集》
The Collection
1961
電視劇
《僕人》
The Servant
1962
電影劇本
《情人》
The Lover
1963
電視劇、戲劇
《茶會》
Tea Party
1965
電視劇
《地下室》
The Basement
1967
電視劇
《詩歌》
Poems
1971
詩文選集
《往日》

1971
戲劇
《背叛》

1978
戲劇
《詩歌與散文:1949-1977》
Poems and Prose 1949-197
1978
詩文選集
《法國中尉的女人》

1981
電影劇本
《餞行酒》

1984
戲劇
《山地語言》

1988
戲劇
《新的世界秩序》

1991
戲劇
《聚會時光》

1991
戲劇
《詩歌散文集》
Collected Poems and Prose
1991
詩文選集
《美式足球》
American Football
1991
詩歌
《早期詩歌十首》
Ten Early Poems
1992
詩文選集
《上帝》
God
1993
詩歌
《月光》
Moonlight
1993
戲劇
《歸於塵土》
Ashes to Ashes
1996
戲劇
《秩序》
Order
1996
詩歌
《死亡》
Death
1997
詩歌
《不同的聲音》
Yarious Yoices: Prose, Poetry, Politics
1998
詩文選集
《慶典》
Celebration
2000
戲劇
《午餐後》
After Lunch
2002
詩歌
《戰爭》
War
2003
詩文選集
《上帝保佑美國》
God Bless America
2003
詩歌
《炸彈》
The Bombs
2003
詩歌
《民主》
Democracy
2003
詩歌
《天氣預報》
Weather Forecast
2004
詩歌
《特殊關係》
Special Relationship
2004
詩歌

出版圖書

  • 沒有更多了
作者名稱:哈羅德·品特
作者類型:文學
作者時間:
《歸於塵土》(Ashes to Ashes)是英國劇作家哈羅德·品特創作的戲劇作品,是其創作的唯一一部反戰題材的戲劇作品。該劇於1996年9月19日在倫敦皇家宮廷劇院首演,演出八周。此劇情節簡單,人物只有一對四十多歲的男女:德夫林與瑞貝卡,沒有什麼行動,場面幾乎只有對話。在《歸於塵土》中,品特...

創作特點

作品主題

20世紀60-70年代,哈羅德·品特以自己獨有的、敏銳的洞察力,將對社會的主要關注點落在了當時因受“性解放”運動影響而出現的新的性和婚姻倫理的思考,尤其是對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婚姻出軌的社會現象的思考,並將之作為創作的重要題材,迎來了個人戲劇創作的一個高峰期。
通過塑造《情人》中的薩拉、理察夫婦、《風景》中貝絲、達夫夫婦以及《背叛》中的傑瑞、愛瑪、羅伯特等不同人物形象,品特首先注重的是對他們複雜的情感和心理世界的細節演繹,力圖表現出人的兩面性本質。其次,品特也表現出“婚外情”這種所謂流行的社會風尚,對已有的家庭和婚姻倫理秩序帶來的巨大衝擊力和破壞性。與此同時,他還非常注重展示出導致婚姻出軌行為發生時,人物的理性意志、自由意志和非理性意志之間倫理衝突的過程,並在《風景》《沉默》《背叛》等作品中,通過運用“內心獨白”、“倒敘”等多樣的藝術手段對此加以呈現。
在哈羅德·品特整個創作生涯中,從1957年創作的第一部作品《房間》,到1996年完成的後期劇作《歸於塵土》,家庭倫理一直就是一個重要的主題,在這些作品中,大多數都著重表現出家庭結構的“不完整”以及家庭成員之間倫理關係的“不和諧”。作品裡既有表現日益商業化的家庭倫理觀對西方傳統的家庭結構和成員關係產生的巨大衝擊和深層次影響;也有表現父輩與子女代際之間血脈相連但又矛盾重重的親子之情。這種“近在咫尺,卻又難以企及”的至親之情,也是現實生活中品特與兒子丹尼爾之間疏離之情的寫照。
此外,作品中有關子女對於父輩的“逃避”劇情,還反映出西方社會中的“敬重父母”文化趨於解構的事實,即子女對父母贍養的觀念呈現出越來越淡化的趨勢,孝道之責缺失已經成為一個顯性的社會問題。
不同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時的“為自己寫作”或“為戲劇寫作”的創作觀,80年代之後,“隨著關閉的房間對國際社會的開放,品特重新把浪漫之愛界定為能恢復活力之愛,其中包括友誼以及通過實際行動來推動公正的急迫心情”,其創作主張、創作內容和審美取向也都發生了明顯的改變。這些變化並非只是簡單地轉為表達其個人的政治立場或意識形態傾向,倫理價值觀的表達成為其創作的主要目的。
品特後期創作中的這種“文以載道”藝術主張的轉變實則是對文學倫理屬性的回歸,進一步說明“文學的根本目的不在於為人類提供娛樂,而在於為人類提供從倫理角度認識社會和生活的道德範例,為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提供道德指引,為人類的自我完善提供道德經驗”。
詩歌創作是品特的整個藝術創作和思想表達的重要組成部分,所占的地位並不遜色於戲劇。品特的詩歌寫作與其同時期的戲劇作品在主題上具有同一性,特別是後期創作的詩歌更是飽含著豐厚的倫理內涵,表現出對生命的珍視、對造成死亡的戰爭的強烈譴責、主張正義、抨擊強權統治、倡導人道主義等品格。
通過戲劇、詩歌創作、發表政治演說、參加政治活動等方式,晚年的品特步入到另一個更真實的舞台。他對充斥世界的各種不公正現象進行了嚴厲地抨擊,因為“在表達自己感受的時候,我不再沉默寡言”。品特後期創作的反戰詩歌用詞簡潔、犀利、準確,飽含著豐厚的倫理內涵,表現出他對造成死亡的戰爭的強烈譴責,以及對生命的敬重和對於“逝者”尊嚴的索求。
無論是在微觀的家庭場景中,還是身處宏大的社會歷史舞台上,也無論是在弱小卑微的個體生命旅程上或是動盪不定的民族遷徙中,個體和集體的文化心理中都曾充滿了怨債、責難、痛苦、焦慮、冷漠或麻木。那么如何再現這些人類曾經經歷過的傷痛歷史?舞台呈現無疑是最佳途徑之一。相較於小說、詩歌等其他文學體裁,戲劇作為再現創傷的表現形式,更加直觀、也更具有感染力,更能形象地營造出各種變異的意象和情節,強迫性的重複動作設計以及受創場景的再現,宜泄常規語言無法表達出的情感。
在《歸於塵土》一劇中,從“喪女之痛”這一個人創傷事件出發,品特創新性地運用了互文性、創傷敘事等多種藝術手段,表現出更加廣泛而深遠的、有關歷史中的種族大屠殺,以及當今世界裡的其它形式的暴虐行徑的倫理主題,反映了品特這樣一位藝術家對於歷史的見證和記憶,以及對於“後大屠殺”當下現實社會的反思,體現出作家深切的人道關懷。其中所蘊含的警示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只要戰爭、暴虐存在一天,那些己經逝去的亡靈勢必“入土難安”,而“入土為安”只能是作家自己的一個美好願望。

藝術特色

總體
品特的劇作創作大致被分為早、中、後3個時期。早期是荒誕派創作,中期是現實主義和回憶性的戲劇,如《情人》。這兩段時期的作品都有哲學上思辨的意味。後期的創作政治傾向特別明顯。
品特早期的戲劇創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荒誕派戲劇”的影響,特別是受到塞繆爾·貝克特的創作理念的影響。在這些劇作中,“房間”意象的運用表現出狹小的空間裡人們內心的焦慮、無法溝通的人際關係、入侵者隨處可見以及生存危機等“威脅”主題。同時,品特還通過零亂而又無邏輯的對話,以及運用對話中時刻出現的停頓和沉默所造成的特定氛圍,形成一種不可名狀而又模擬兩可的神秘感。這些特點與他特有的喜劇手法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威脅喜劇”的基本樣式,為“品特式的”戲劇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品特劇作的藝術特色在於:
1、喜劇與危險共生,輕鬆與恐懼俱存。嘻鬧中透出嚴肅的人生意義思考,嚴肅借喜劇般的對話與動作發揮展開。
2、語言的多解性,為觀眾創造了奇特的戲劇舞台世界:讓貌似日常現實生活中充滿不可理喻的神秘與荒誕,衝擊著現代觀眾因習慣而疲勞、因疲勞而麻木的藝術審美觀。
品特創作情境時“視覺是雙層面的循環過程,一方面,劇作家必須允許人物有足夠的必要時機來展開自己奇特、看不見的行動,另一方面,人物必須具有本能的戲劇節奏和戲劇結構的感覺。”
他認為,作家的作用是很好地把握他和人物的微妙關係,他們相互高度尊重,不應強求人物說他們不能夠說的話。作家也不能將人物領到計算好的位置上,而是讓他們自己承擔自己的問題,給予他們正當必需的時機去解決。同時,品特認為他的人物也是可控的。他的作用僅僅是選擇和處理人物的行動。然而事實上,“品特做了大量的工作:從句子的成型到戲劇的整體結構。一方面安排人物的行動,一方面聆聽他們的要求,沿著人物自己留下的線索往下走。
因此,品特通過綜合了戲劇、廣播、電影和電視的藝術能力,獲得了多種手段和方式的藝術表現力,打通了門類藝術的局限,延伸了戲劇形式的邊界,他將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視覺藝術和聽覺藝術、再現藝術與表現藝術、造型藝術與表演藝術的特點融匯在一起,擴大了藝術綜合的可能性,具有更加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具體地說,品特利用電影與廣播藝術技巧解決了舞台劇創作的局限性問題,反過來,戲劇與小說藝術手法也幫助他的電影實現了獨特的時空結構。
1960年代,品特經歷了不斷參與電影和電視的製作,有些戲劇就是在拍電影時所產生的。1965年以前,品特的戲劇都是從排練中獲得靈感與技巧,包括《回家》。但是之後,《風景》《沉默》《昔日》《獨白》《虛無鄉》和《背叛》都是受到拍電影和電視經歷的影響,以致他戲劇的形式非常接近詹姆斯·喬伊斯和維吉尼亞·沃爾夫在小說中取得的成就:等效戲劇的內心獨白。必須承認,由於各種風格的相互影響,導致品特形式邊界的擴張,因此,觀眾和評論家往往不能適應,而造成莫名其妙的觀演效果。
品特戲劇的藝術本質特徵是一種日常生活情境“慣例”儀式。雖然品特戲劇顯現出極明顯的“衝突”,但是這種模式並不符合黑格爾闡述的以及戲劇史上所表現的意志衝突模式。“品特式的衝突”情境表現在離意志爆發點還有一段距離的對抗上,這種情境下的人物對抗並不是簡單的毀滅或解決問題,而是在審美意識形態中的較量,沒有對、錯、輸、贏。戲劇中的各類情境儀式,規定著權力與屈服的內在控制關係,戲劇人物就是在這種總的情境基礎上發生種種行動的選擇,形成了品特獨特的戲劇形式。
品特的大多數劇作常常會呈現典型的品特式的場景:一個房間,兩個人,這兩個人在進行著平靜的對話。但是當室外的人進入到房屋的領域,特別是登堂入室後,屋內的局勢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很多時候室內外的人們會進行某種遊戲,或者是某種儀式。
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近似兒童玩的遊戲,如捉迷藏,或爭強好勝的口舌之戰,最終的結果常常出人意料,而室內外人物的關係也因此而發生突變,所以這些遊戲成了劇中人物命運的轉折點,也是預示人物在遊戲前後不同命運的分水嶺:生死存亡從此大不相同。
創作態度
在後期的戲劇、詩歌創作中,他通過互文性、創傷敘事、戲仿等各種文學策略,將集體歷史文化創傷與個體心理創傷相結合,表達出自己對於戰爭給人類帶來創傷的再思考,尤其是對於“後大屠殺”時代的當今社會仍然存在的戰爭以及各種暴虐行徑的批判,書寫著歷史創傷的當代危機。
在創作中,品特一直保持著求新求異、勇於嘗試的寫作態度。他的寫作總能創意迭出、式樣常新,因此,他的藝術表達方式遠不止“沉默”、“停頓”等眾所周知的方法。他常常通過多種方式、多種舞台手段,包括影視、小說、詩歌等表現方法,來建構自己的劇作,表現出超強的駕馭舞台的能力。
不同作品中,品特的表現手段很少雷同,多樣的戲劇形式里蘊含著作家對於社會的種種深刻思考:
在《情人》一劇中,運用“角色跳轉”表現人物身上斯芬克斯因子中自由意志的肆意;
在《風景》中,運用“內心獨白”的敘事方式,在舞台上“說出”了夫妻間的疏離的感情危機;
在《背叛》中,倒敘手法的運用,將劇中“婚外情”行為還原至兩個不同的倫理語境,說明意志衝突導致或抑制“婚外情”的原因是在不同的倫理語境中形成的;
在《山地語言》中,他賦予“畫外音”和“沉默”豐富的倫理含義,以表現出至親之情的無法阻斷;
在《月光》中,他將三個舞台空間並置,這一戲劇策略徹底解構了原有的平衡、穩定的舞台空間,形象地表現出父輩與子女代際之間,矛盾且疏離的親子關係;
在《歸於塵土》一劇中,他創新性地運用了創傷敘事、互文性等多種藝術手段,表現出更加廣泛而深遠的、有關歷史中的種族大屠殺,以及當今世界裡各種暴虐行徑的倫理主題,反映了品特這樣一位藝術家對於歷史創傷的見證和記憶,以及對於“後大屠殺”當下現實社會的反思等等。
語言
品特寫的是對話的冰山,他劇中的人物像是冰冷的海洋中漂浮的遙遠的冰山,他們之間的交流在海底進行。在“品特式”的獨特氛圍中,最有表達力的不是語言而是沉默。讀者所能知道的,關於這些人和這些事,永遠是片面的,但在沉默中,有時人們似乎能摸到真相。
人類的溝通其實就是冰山,冰山浮出水面的小小部分就是聽得到的言語。飄浮在下面的巨大體積就是平時聽不到但已結晶的情感、思緒。在某種程度上,品特的語言正應了俗話說的“雄辯是銀,沉默是金”或“此時無聲勝有聲”。在這種貌似支離破碎的語言架構中,品特努力展現人類生存狀態中的矛盾、困惑和應對策略。
品特運用了“極短句”、“中斷語”等來表達一種吐不出、說不上、化不開的內心恐懼,用一再重複的靜場、停頓、靜默來表達一種迷漫空中的威脅感。實際上,極短句的背後卻是豐富的“潛語言”,它負載著無限眾多無法以“溝通”作為媒介的潛在世界,於是,一種非語言的真實世界就只能由觀眾自行感悟,一種荒誕不經的疑惑在落幕之時又重新升起。
在品特手中,戲劇語言取代情節成為揭示人物內心激情、表現衝突和展開行動的要素,停頓和沉默成為了戲劇行動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往往是人物感情衝突的高潮。
因此,品特的語言具有很強的戲劇性和緊張度。然而,在表面上,劇中人物的對話卻往往顯得輕描淡寫,正如大河平靜的水面下隱藏著湍急的激流一樣。

獲獎記錄

文學類

2005
威爾弗雷德·歐文詩歌獎
獲獎
獲獎作品:詩文集《戰爭》  
2005
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
2005
卡夫卡獎
獲獎
2004
《晚間標準報》50周年戲劇獎特別獎
獲獎
2001
s.T.杜邦金筆獎
獲獎
2000
Brianza詩歌獎
獲獎
1997
莫里哀戲劇獎
獲獎
1997
《星期日泰晤士報》文學成就獎
獲獎
1996
勞倫斯·奧利佛戲劇獎
獲獎
1995
大衛·科恩英國文學終身成就獎
獲獎
1980
皮蘭德婁獎
獲獎
1973
歐洲文學獎
獲獎
1970
(德國漢堡)莎士比亞戲劇獎
獲獎
1967
“托尼戲劇獎”以及“紐約劇評家獎”
獲獎
獲獎作品:《回家》  
1960
標準晚報戲劇獎
獲獎
獲獎作品:《看房人》  

榮譽類

2001
加拿大多倫多世界領頭人獎
獲獎
2001
德國黑曼·克斯頓獎章
獲獎
1992
智利功勳獎章
獲獎

影視類

1997
第50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終身成就獎
獲獎
1984
第56屆美國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
提名
獲獎作品:《危險女人心》  
1984
第37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改編劇本
提名
獲獎作品:《危險女人心》  
1982
第54屆美國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
提名
獲獎作品:《法國中尉的女人》  
1982
第39屆美國金球獎最佳編劇
提名
獲獎作品:《法國中尉的女人》  
1982
第35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劇本
提名
獲獎作品:《法國中尉的女人》  
1972
第25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劇本
獲獎
獲獎作品:《幽情密使》  
1968
第21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英國本土劇本
提名
獲獎作品:《車禍》  
1967
第20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英國本土劇本
提名
獲獎作品:《諜海群英會》  
1965
第18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英國本土劇本
獲獎
獲獎作品:《太太的苦悶》  
1964
第17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英國本土劇本
提名
獲獎作品:《僕人》  

人物影響

正是由於品特及其作品迥異的特質,他為此贏得了“品特風格的”(Pinteresque)稱謂,這一形容詞已經列入《牛津詞典》。此外,圍繞品特,還有其他的專用名詞,如“威脅喜劇”,及“荒誕派戲劇家”等標籤。
哈羅德·品特(英國劇作家、導演)
哈羅德·品特
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中國曾經出現過荒誕派戲劇的熱潮。品特作為英國荒誕派的代表作家,其作品為中國觀眾所認識。中央戲劇學院曾排過品特的《升降機》《生日晚會》《情人》等作品。

人物評價

他真正對戲劇的貢獻就是他的作品是可以作為英文戲教材的。他的原文,很容易看懂,但是能明白裡面深層傳達的東西又挺難,他其實發現了人類語言的詬病。(人藝導演徐昂評)
他的作品語言高度集中和故事合乎邏輯,這是我最大的感觸。品特會用咖啡廳里旁邊人的對話或者街邊的聊天營造自己的戲劇風格。這個人給人最大感覺就是特楞,也特神,有膽兒。(中戲教授,英國戲劇研究專家沈林評)
“品特的戲劇作品通常是由某一段特殊的個人經歷引發,隨後將會沿著自身的內部邏輯逐漸成形。我們不能說這些劇作是自傳性的,但卻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他在某個特定情境下流露出的恐懼,擔憂和關注”。(英國劇評家麥可·比林頓評)
品特擅長揭示日常生活中的不祥與平靜狀態下的噪聲,這使他成為最有影響的劇作家並成為同代人模仿對象。(《紐約時報》評)
戰後英國戲劇舞台上最具有創造力,最高深莫測的戲劇家。(《每日電訊報》評)
“品特的作品中既沒有贏家也沒有輸家。在人物之間的權力遊戲中,人們很少看見誰占據了上風;他們改變著位置,在看似不經意的話語中上下沉浮”。(2005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辭評)
品特並不是一個現實主義劇作家,在他的劇中,人物和對話與現實生活很接近,但是全劇的效果卻有著一種不可名狀的神秘感,給人以一種不可琢磨、模稜兩可的感覺,而這種自相矛盾的現象則是品特劇作的最大特點。(何其莘《英國戲劇史》評)
“儘管這位最令人敬佩的劇作家受到過貝克特的影響,但是他現在無疑是西方文學界實力最強的、最有活力的作家”。(美國耶魯大學評論家哈羅德·布魯姆《哈羅德·品特》評)
在我看來,他(品特)是唯一一位汲取了薩繆爾·貝克特教誨的英國劇作家,而且他將貝克特的虛無和絕望發展成了一種全新的戲劇,超越了傳統的悲劇和喜劇的類別,通過把威脅、嘲諷、暴力和溝通失敗溶於一爐,傳遞出一種瀰漫於二十世紀末的扭曲而複雜的絕望情緒”。(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首席書評人約翰·凱里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