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奈·米納(1924年-2018年8月21日),出生於敘利亞拉塔基亞,當代最有影響的阿拉伯作家之一,被譽為“敘利亞最傑出的小說家”、“敘利亞小說之父”。他一生創作了40餘部作品,其作富有現實主義風格,注重階級差異的象徵性分析。
2018年8月21日,哈奈·米納在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去世,享年94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哈奈·米納
- 外文名:Hanna Mina
- 國籍:敘利亞
- 出生地:拉塔基亞(Latakia)
- 出生日期:1924年
- 逝世日期:2018年8月21日
- 代表作品:《北戴河故事》
人物生平,主要作品,所獲榮譽,
人物生平
哈奈出身貧寒,從小當過當鋪的夥計、租車行的修理工、10年保姆、藥劑師助理、碼頭搬運工、水手和理髮店夥計等,童年嘗盡生活的酸甜苦辣。
哈奈青年時參加過要求驅逐法國軍隊和實現敘利亞獨立的反法示威遊行,後被捕入獄。獄中,他接受了為廣大勞苦大眾謀福利的社會主義思想,使他在後來的文學創作中自發地採取了蘇聯所倡導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寫作法。
1959年,哈奈被迫流亡國外,曾在中國、匈牙利等社會主義國家客居工作了近10年。
20世紀60年代,米納曾於北京外文局擔任阿拉伯語專家。
1967年,哈奈結束客居生涯,重返祖國。
2018年8月21日,哈奈·米納在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去世,享年94歲。
主要作品
《藍燈》(1954年),米納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中文版於1983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小說以法里斯參加反抗殖民當局的鬥爭,後去利比亞參加盟軍作戰,最後戰死疆場及他和鄰居的女兒冉達間的愛情故事為主線條,描寫了二戰期間敘利亞人們飽嘗貧窮的痛苦生活,以及他們不堪忍受殖民當局統治,自發組織起來,為爭取獨立、自由而進行的可歌可泣的英勇鬥爭。
《帆與風》(《帆與暴風雨》,1966年),曾入選阿拉伯作協評選的20世紀105部阿拉伯中長篇小說佳作名單。小說以大海為背景,講述了水手陶魯斯的故事。陶魯斯慷慨、英勇,有愛國主義精神,深受漁夫、水手和碼頭工人們的愛戴。他鼓勵工人組織工會,為他們搬運武器。小說還描寫了陶魯斯同暴風雨搏鬥,救出被困大海的拉赫穆尼和其他水手。不論是同暴風雨搏鬥,還是與統治階級鬥爭,都體現了小說主人公勇敢頑強的精神。
《雪從窗外來》(1969),小說描寫的是50年代初敘利亞和黎巴嫩獨立後的政治、社會和現實問題。小說主人公法伊德是進步左翼作家和教師,為逃避當局追捕,被迫逃亡到黎巴嫩,投靠好友兼革命同志的赫利利。由於安全局特務的追捕,他一路輾轉,最後在一個墳場的地下室從事印刷的革命活動,後被捕。獲釋後,重返深愛的大馬士革,更加勇敢地投入新的戰鬥。
《陰天裡的太陽》(1973)是哈奈小說中比較獨特的一部,其獨特之處在於他選擇了一個統治階級的富家子弟為小說的主人公。小說主人公憎恨自己所屬的階級,在令人窒息的環境中感到失落和苦悶,以拒絕學彈鋼琴、跳探戈舞等上流社會的標誌性東西來反抗腐朽墮落的家庭和自己所屬的階級。主人公的反抗始於向裁縫學跳匕首舞,他在舞蹈中找到了生命的活力,內心的苦悶得以宣洩。隨著和裁縫關係的加深,他意識到自己心靈危機的原因。他和胡同里的窮人交往越深,他的罪惡感也就越深,因為他看到正是他父親所屬的階級造成了廣大貧民階級的不幸。父與子的矛盾在階級鬥爭的浪潮中越演越烈,父親為奪回兒子,派人刺殺了裁縫,兒子卻從中更清楚地看到父親的醜惡面目。主人公最後義無返顧地脫離了自己的階級,加入到勞動人民的行列,參加了推翻封建階級和驅逐殖民者的正義鬥爭。
《殘存的記憶》(1974)和《沼澤》(1978),哈奈的兩部自傳體小說。通過一個孩子的視角,回顧了20年代初到1939年伊斯肯德倫省被土耳其占領的這一時期敘利亞人民的艱辛生活,以及敘人民反對法國殖民者和封建者壓迫的英勇鬥爭。
《北戴河故事》三部曲,上世紀60年代米納曾於北京外文局擔任阿拉伯語專家,後根據這段經歷創作的長篇小說,記錄了上世紀70年代外國專家在華支援中國建設的日常生活及心路歷程。
所獲榮譽
哈奈·米納是當代最有影響的阿拉伯作家之一,被譽為“敘利亞最傑出的小說家”、“敘利亞小說之父”。
2005年,獲得阿拉伯作家獎(Arab Writer’s Pr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