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夫病

哈夫病

哈夫病(Haff Disease)即haff病,在食用魚類產品24小時以內發生的橫紋肌溶解症,在美國被稱為“潟湖病”。

1924年,該病在當時德國波羅的海沿岸的柯尼斯堡地區被首次發現,估計跟吃了潟湖中的魚有關係,因此部分地區也稱其為潟湖病。

基本介紹

  • 西醫學名:哈夫病
  • 英文名稱:haff病
  • 傳染性:無傳染性
  • 是否進入醫保:否
介紹,由來,病史病例,研究治療,病因病機,臨床表現,流行病學,治療方法,相關介紹,不會大爆發,誘因,龍蝦門,勘誤,

介紹

由來

哈夫病,即haff病,又名“潟湖病”(在美國其被稱為“潟湖病”),英文全名叫Haff Disease,多指患者食用水產品24小時內出現的不明原因的橫紋肌溶解綜合症。該病最早於1924年在波羅的海的哈夫港灣發生的。後來地中海地區、美國、巴西以及中國北京在2000年都有過報導。2010年南京地區發現的食用小龍蝦相關的橫紋溶解綜合症患者,具有與HAFF相似的流行病學特徵和臨床表現,也被醫學專家確認為Haff病。
哈夫病發病原因多為患者食用水產品24小時內出現的不明原因的橫紋肌溶解綜合徵,臨床表現為肌肉酸痛並伴血清肌酸磷酸激酶肌紅蛋白升高,部分患者出現醬油色尿,大部分愈後良好,個別嚴重者會出現急性腎衰竭。多數病人迅速恢復正常,僅個別嚴重者死亡,在此後9年內的同一季節和同一地區發現了大約1000例病人,並發現這些病人均與吃淡水魚有關,魚的品種包括淡水鱈魚、鱔魚和梭子魚。此病發生簡史如下:
哈夫病
1924年夏秋,在波羅地海的Haff海濱出現急性中毒性肌肉病的流行,其表現為突然出現嚴重的肌肉僵硬疼痛,無中樞神經系統的異常、發熱和肝脾大,部分病人存在咖啡色尿,臨床表現存在很大的差異。在1924年首次發現病例後10多年中,共發現了上千例病例,在不同地區由不同魚類產生。但1940年以後,就突然消失了。哈夫病(潟湖病)直到1984年才在美國有報導,此後報導了20多例。從1934年至今,類似Haff病的描述還出現在瑞典和原蘇聯。2000年美國的Buchholz總結了6例進食水牛魚導致的Haff病。2000年8月上旬,在北京地區相繼出現進食蝲蛄引起的Haff病患者。 總的來說,在美國、歐洲、巴西、日本都有發生。2010年南京地區發現的食用小龍蝦相關的橫紋溶解綜合症患者。

病史病例

哈夫病在不同地區由不同的魚類產生。與南京龍蝦門最相似的,當屬2001年美國路易斯安那州“龍蝦中毒”事件,當地曾曝出一周內連續出現食用小龍蝦後發生橫紋肌溶解的九個病例,居民都是買龍蝦回去自己煮,吃了之後發病,最嚴重的患者,肌酸激酶最高是正常值的百倍。之後,這個病又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龍蝦門龍蝦門
1924年夏秋,在波羅地海的Haff海濱出現急性中毒性肌肉病的流行,其表現為突然出現嚴重的肌肉僵硬疼痛,無中樞神經系統的異常、發熱和肝脾大,部分病人存在咖啡色尿,臨床表現存在很大的差異。多數病人迅速恢復正常,僅個別嚴重者死亡,在此後9年內的同一季節和同一地區發現了大約1000例病人,並發現這些病人均與吃淡水魚有關,魚的品種包括淡水鱈魚鱔魚梭子魚
從1934年至今類似 Haff 病的描述還出現在瑞典和原蘇聯。在此後10多年中,共發現了上千例病例,但1940年以後,就突然消失了。haff病直到1984年才在美國有報導,此後報導了20多例。總的來說,在美國、歐洲、巴西、日本都有發生。
1997年3月至8月間,美國發生了6例食用大口胭脂魚後發生肌肉酸痛等嚴重不適的病例。疫情出現後,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當地衛生、環境部門參與了調查研究,最後將疫情的“幕後黑手”鎖定為哈夫病。
2000年美國的Buchholz總結了6例進食水牛魚導致的Haff病。他撰寫了一篇文章《哈夫病:從波羅的海到美國海岸》。他在文章中詳細記述了當時的調查過程與判斷標準。這篇文章至今仍是哈夫病研究中極其重要的參考。經過這番調查,科研人員對哈夫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對此病的臨床診斷也有了比較清晰的標準。
2000年8月上旬,在北京地區相繼出現進食蝲蛄引起的Haff 病患者。
2001年,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方圓30英里內的地區,在7天內發生9起食用小龍蝦後3到16小時內發生橫紋肌溶解症的疫情。醫生迅速根據此前的研究結果,判斷為哈夫病並迅速地給予了對症治療。

研究治療

病因病機

哈夫病是一種疑團重重的疾病。1924年,它在柯尼斯堡沿岸潟湖區(Konigsberg Haff shores,今俄羅斯加里寧格勒)首次爆發。十年間,近千人受到波及。夏季和秋季是哈夫病的高發期,淡水鱈魚鰻魚狗魚小龍蝦等等都有致病記錄,發病地區包括瑞典、蘇聯、美國、巴西和德國。哈夫病具體致病因素至今不明,只知道與攝入水產有關。
病例病例
2000年的時候,曾參與過1997年大口胭脂魚疫情調查的流行病學家布赫侯茨(Buchholz)撰寫了一篇文章《哈夫病:從波羅的海到美國海岸》。他在文章中詳細記述了當時的調查過程與判斷標準。這篇文章至今仍是哈夫病研究中極其重要的參考。 那么,當時美國的調查人員做了哪些調查呢?
醫療衛生部門首先要確定病因、制定醫療方案。橫紋肌溶解症本身原因很多,主要可分為物理性和非物理性兩大類。這6人沒有遭遇外傷或劇烈運動,因此物理性原因基本可排除。非物理性原因就非常繁多,必須一項項排除——蛇咬蜂蜇、毒品、酒精、自身免疫疾病、一般的感染、有機磷農藥中毒、砷中毒重金屬中毒……全都被排除了。病史顯示大部分病人在發病前24小時內食用過水產品。兩人吃飯後嘔吐,嘔吐者症狀較輕,生化化驗指標也較低,因此病因是食源性毒素的可能性增大。與此同時,調查人員也分析了病人的食物。來源、如何清洗、如何烹煮的調查也在進行中。結果發現,這6人所吃大口胭脂魚有的來自超市,有的來自市場,但都經過高溫烹煮。魚類腐敗而產生的毒素被排除了。
病機病機
隨後,環境監管人員開始追尋食物的源頭,調查捕撈大口胭脂魚的地點與數量。他們對這些魚捕撈水域的其他魚類樣品進行檢測,排除了絕大部分已知毒素。
最後,研究人員進行了不明成分的毒理學測試。生魚和熟魚分別用三種不同的溶劑進行提取,然後將提取物投餵給老鼠,並注射於其腹腔內。結果,熟魚的一種提取物令老鼠出現了肌肉損傷和醬油尿等類似症狀。研究人員終於得出結論,引起哈夫病的是一種可溶於非極性脂類的未知毒素,該毒素在高溫下依然穩定,烹調無法使之消除。目前,研究人員認為首要“嫌犯”是海魚體內的海葵毒素(palytoxin)以及淡水魚體內的類似毒素。
病例病例
經過這番調查,科研人員對哈夫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對此病的臨床診斷也有了比較清晰的標準。2001年,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方圓30英里內的地區,在7天內發生9起食用小龍蝦後3到16小時內發生橫紋肌溶解症的疫情。醫生便迅速根據此前的研究結果,判斷為哈夫病並迅速地給予了對症治療。 喝酒後也會出現“哈夫病”

臨床表現

哈夫病(潟湖病)一般是吃完魚類食品24小時內出現,有吃三文魚,也有吃龍蝦的,涉及的水產品總共有11類,有淡水,也有海鮮。典型症狀就是肌肉痛,無力,呼吸困難,噁心嘔吐,肌肉強直,震顫,觸痛,大汗,其它還有黑尿,全身不適,麻木,背痛,胃痛之類的症狀。一般表現為突然出現嚴重的肌肉僵硬疼痛,無中樞神經系統的異常、發熱和肝脾大,部分病人存在咖啡色尿,臨床表現存在很大的差異。多數病人迅速恢復正常,僅個別嚴重者死亡。
哈夫病哈夫病
典型症狀就是肌肉痛,無力,呼吸困難,噁心嘔吐,肌肉強直,震顫,觸痛,大汗,其它還有黑尿,全身不適,麻木,背痛,胃痛之類的症狀。最關鍵的一條,CK指標,也就是肌酸激酶往往增高几十乃至上百倍。

流行病學

多有食用水牛魚銀鯧魚小龍蝦等水產品史,懷疑含有某種生物毒素。對於該病是否會爆發,流行病學有關專家表示,該病發生與大量食用及個體有關,發生機率較低,根據掌握的情況和相關資料,臨床表現一般較為輕微,只要及時發現並救治,是可以治癒的。

治療方法

哈夫病的嚴重後果是腎衰或心跳驟停導致死亡。治療中,大量補液是關鍵,由於肌肉溶解導致大量鉀從肌肉釋放,高鉀血症引起心律失常,心跳驟停,大量補液可以給腎排機會。

相關介紹

不會大爆發

專家稱:全世界的“哈夫病”病例數只有1000多例,這是80多年內疊加出來的病例。在南京的這23名患者很分散,八個家庭,另外8個人在四家餐館,是散發,不可能發生爆發(疾病)。因為小龍蝦本身沒有問題,那么問題在哪不清楚,100萬次裡面才發生一次,基本上這個風險比較低,沒有必要太擔心。

誘因

在中國,目前知道的就只有小龍蝦。其他國家現在美國主要是水牛魚,鰻魚或者鱔魚還有就是小龍蝦,其他的國家還有銀鯧魚。“哈夫病”最大的特點是食用水產品24小時之內發病,我們為什麼判斷它是“哈夫病”呢?第一就是食用小龍蝦,而且是較多的小龍蝦,病人的發病都是在4到13小時之內發病的,基本上出現的症狀都是橫紋肌溶解症狀,而且這些人都是吃了10次以上。目前為止全世界範圍內大家都沒有搞清楚它的病因。中國疾控中心和江蘇省疾控中心進行了900多種化學物質的排查,最有可能引起橫紋肌溶解症的化學成分都沒有發現,那么我們覺得他患的是“哈夫病”。

龍蝦門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南京市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2010年9月7日聯合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透露,南京出現的23人例疑似小龍蝦致病病例是與食用小龍蝦相關的極少數個體出現的一過性橫紋肌溶解綜合徵。經綜合分析,這些病例均屬於哈夫(Haff)病。  “致病毒素很可能來自小龍蝦個體本身帶來的毒素。從目前的調查結果來看,如果小龍蝦個體本身帶有毒素,這樣的個體也是極少數的,可能是由於在某一水域食用某一種有毒物質引起的,但現在這些都還不能定論。”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吳永寧說。 2010年南京地區發現的食用小龍蝦相關的橫紋溶解綜合症患者,具有與HAFF相似的流行病學特徵和臨床表現,如病前4到13小時內均有食用較多小龍蝦史,主要症狀為肌肉酸痛,無發熱和關節疼痛,無神經麻痹,僅個別出現噁心症狀,臨床檢驗發現患者肌酸激酶進行性的一過性升高。
依據初步的流行病學調查、臨床和實驗室檢測結果和臨床會診意見,綜合分析認為與國際上時有報導的哈夫病基本一致。具體致病因素,還需進一步的研究、探索。同時與會專家組認為:
1、本次所報告病例屬於哈夫病,與食用小龍蝦有關。
2、病人經及時治療,愈後良好。
3、初步提出了病例定義和病例監測方案建議經衛生部批准後,在使用小龍蝦地區開展主動檢測,進一步探索確切病因。
4、建議其他食品安全監管部門進一步開展相關病因排查工作,一旦發現安全隱患要積極採取控制措施並及時通報衛生部門。

勘誤

瀉湖應作潟湖。
Haff病最早發現於Vistula Lagoon,Lagoon德語叫Haff,指的是海灣因灣口被淤積的泥沙封閉形成的湖,是鹹水湖,漢語叫做潟湖,潟是鹵鹹地的意思。因為潟字和瀉的繁體字很像,所以容易被人誤作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