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哀瀋陽二首(仿李義山北齊體)
- 外文名稱:馬君武感時近作
- 創作年代:1931年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馬君武
- 首次刊登時間:1931年11月20日
- 首次刊登讀物:上海《時事新報》
- 風格:政治打油詩
詩文賞析,胡蝶闢謠,作者馬君武,《哀瀋陽》結語,
詩文賞析
哀瀋陽(其一)
趙四①風流朱五②狂,翩翩胡蝶③最當行;溫柔鄉是英雄冢④,那管東師⑤入瀋陽。
哀瀋陽(其二)
告急軍書⑥夜半來,開場弦管⑦又相催,瀋陽已陷休回顧,更抱佳人舞幾回⑧。
1、趙四:即趙一荻。她與張學良相伴了三十六個春秋,直到1964年7月4日,五十一歲的趙四小姐才與張學良在台北舉行了婚禮。
4、清龔自珍《己亥雜詩》:“少年雖亦薄湯武,不薄秦皇與武皇;構想英雄垂暮日,溫柔不住住何鄉?”漢成帝在位時,寵幸趙飛燕姊妹,曾說要終老溫柔鄉。溫柔鄉指女人的典故由此而來。住-留住、迷戀。“溫柔不住住何鄉”,每用來指對女色的耽好沉迷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就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如果沒有妻子和臣下的強制,也許他到老也不過是一介流落他鄉的寓公而已。
引申含義:在當下,此句可解為:若果一個男生對女生說了這句話,之後還一如既往的對她,這就表明,這個男生,義無反顧地愛上了這個女生。明知窀穸,依住不徙。
5、東師: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當時日本被稱為東洋,所以稱日本軍隊為東師。
7、開場弦管:指舞會開始曲,泛指娛樂活動。
8、更抱佳人舞幾回:指張學良置國土淪喪及國人犧牲於不顧,仍沉浸在女色及享樂之中。
胡蝶闢謠
當胡蝶後來回到上海後,聞知滬上數報刊出胡張共舞,過從甚密的聳人聽聞的訊息後,更在上海《時事新報》發表馬詩《哀瀋陽》次日,連續兩天在《申報》刊登《胡蝶闢謠》的啟事。
胡蝶女士在她寫的回憶錄里,針對此事也說過:“世間上荒唐的事情還真不少,瀋陽事件發生的時候,我那時還跟明星公司攝影隊一起逗留在天津,沒有踏入北平一步……後來為拍《自由之花》到北平時,已是‘九一八事變’後約一周,未料到此行會引起一段莫須有公案。……”但她不了解,這謠言之所以流傳甚廣,責任主要還不是那首詩,而是謠言的炮製者。這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天津日本特務機關報《庸報》故意造謠,以轉移人們的視線;另一說法是南京國民黨政府中的親日派蓄意借題發揮,目的在於把一切罪過都推到張學良身上,為蔣介石、同時也為日本侵略者開脫罪責。可謂用心良苦。難怪胡蝶女士前些時在追述這樁往事時,仍感寒心,她把這事稱之為“該結束了的‘莫須有公案’”。
隨著歲月的流逝,這樁公案應該說現在已得到澄清,是早該結束了。所謂“九·一八”之夜跳舞之事,是不存在的。不過,關於張學良與胡蝶是否見過面,有無交往,仍眾說不一。其實,對此胡蝶女士在她的回憶錄里也講得很清楚,她告訴我們:“我和張學良不僅那時未謀面,以後也未見過,真可謂素昧平生。1964年6月,我赴台灣出席第十一屆亞洲影展時,還曾有記者問我要不要見見張學良,我回答說:‘專程拜訪就不必了,既未相識就不必相識了。’……”胡蝶女士的這一談話在報上發表不久,考試院院長莫德惠去看張學良。據莫事後對記者說,張曾問他,是否看到胡蝶那段談話,然後說:“到底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直至80高齡,一代影后胡蝶仍然對此耿耿於懷。她說:“對於個人生活瑣事,雖有論傳,也不必過於計較,緊要的是在民族大義的問題上不要含糊就可以了。”
作者馬君武
馬君武(1881—1940),桂籍名士,南社詩人,近代學者、教育家、政治家。1901年留日,入京都帝大攻讀化學;1905年首批加入同盟會,與黃興、陳天華等起草同盟會章程。1905年底回國,任上海公學總教習,親拔績溪學子胡適入學;1921年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馬君武任總統府秘書長,繼任廣西省長。他後半生脫離政界,致力教育,先後任上海大夏大學、北京工業大學、上海中國公學校長。1928年,在梧州創辦廣西大學,兩度出任校長。
《哀瀋陽》結語
馬君武這兩首詩沒將批判的鋒芒準確地指向不抵抗的的張學良,雖然內情有些不實,但激盪其間的愛國主義精神卻異常強烈,欲此二詩當時傳遍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