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問

禮記》篇名。因通篇記孔子與魯哀公的問答,泛論禮、政等,故劉向作《別錄》將它列入“通論”類。本篇的得名,鄭玄的《三禮目錄》認為是哀公好問禮,為尊顯其人,而以其名名篇。其實,不過是篇首有“哀公問”之語,而取以為篇名。

  

基本介紹

本篇內容可約略分為5節。第一節,哀公問禮,孔子認為:“民之所由生,禮為大”,舍之則無以辨貴賤之等、男女之別,所以君子黽勉於此,把它作為教民之本。當時人君僭侈,為拯救時弊,孔子提出禮以儉為德,方能與民同利的思想。禮以恭敬、辭讓為本,而當時諸侯以無道伐有道,以求一己之私,禮之本已失,故當時君子無法行禮。第二節,哀公問政。孔子認為治人之道以政為大。政就是正,“君為正,則百姓從政矣”。君能修身則道得立,然後朝廷、百官、萬民歸於正。具有重身教的思想。孔子還提出愛和敬是為政之本的思想,以及以禮為先的思想,如此方能紀綱立、百姓安而得其政。第三節,哀公問敬身。孔子認為所謂敬身,就是要謹於言而不說過頭話,慎於行而不犯過錯,使一言一行足為天下的法則,如此方能立身揚名以顯父母,百姓不命而恭。第四節,哀公問如何顯揚父母雙親之名。孔子認為只有立身行道,成就德行,使別人推本問始,將榮譽歸於自己的父母。第五節,哀公問天道。孔子認為天道有其內在的運行規律。其可貴之處在於生生不已,如日月東西相從而永不停息;不封閉而能長久存在,無為而萬物皆成,物成而其功昭著。君子修身應效法天道而為之。仁人和孝子處事,都能遵循天道,不犯過錯,以孝事雙親,所以能立身揚名。
本篇文字與《大戴禮記》的《哀公問於孔子》篇全同,而與《仲尼燕居》、《孔子閒居》等篇錯雜相重。有人認為本篇風格與《論語》相去甚遠,疑為偽作;也有人認為本篇所論,皆中正深切,非後儒所能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