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足君足論是重視珍惜民力以培養稅源的財政思想。語見 《論語·顏淵》:“哀公問於有若曰: 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 盍徹乎!曰: 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上述觀點雖為一定的剝削階級利益說教,但在封建經濟發展初期,主張不對人民竭澤而漁,並從生產觀點去理解租稅問題,在財政思想上卻不失為一種卓見。“百姓足,君孰與不足”成為後世議論財政問題經常引用的經典,儒派學者更將其看作解決財政問題的金科玉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足君足論
- 類型:財經術語
民足君足論是重視珍惜民力以培養稅源的財政思想。語見 《論語·顏淵》:“哀公問於有若曰: 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 盍徹乎!曰: 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上述觀點雖為一定的剝削階級利益說教,但在封建經濟發展初期,主張不對人民竭澤而漁,並從生產觀點去理解租稅問題,在財政思想上卻不失為一種卓見。“百姓足,君孰與不足”成為後世議論財政問題經常引用的經典,儒派學者更將其看作解決財政問題的金科玉律。
民足君足論是重視珍惜民力以培養稅源的財政思想。語見 《論語·顏淵》:“哀公問於有若曰: 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 盍徹乎!曰: 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上述觀點雖...
民貧則危鄉輕家,則敢陵上犯禁,……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孔子也主張藏富於民,他的這一觀點,從其門人有若的一段議論可以反映出來: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論語·顏淵》)。荀子強調“王者富民”,指出“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荀子·富國》)並強調實行“...
當是時,上命翰詹科道各進經史摺子,溶又上疏曰:“頭會箕斂以裕囊櫝者,匹夫之富也;輕徭薄稅使四海鹹寧者,天子之富也。易卦:損下益上,上益矣而反名損;損上益下,上損矣而反名益。蓋謂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聖人制卦之意可深長思也。”金溶簡介 金溶,字廣蘊,順天大興人,...
殺生在君,國乃可安;四民用靈,國乃無儲;四民用足,國乃安樂。賢臣內,則邪臣外;邪臣內,則賢臣斃。內外失宜,禍亂傳世。大臣疑主⑥,眾奸集聚;臣當君尊,上下乃昏,君當臣處,上下失序。傷賢者,殃及三世;蔽賢者,身受其害;嫉賢者,其名不全。進賢者,福流子孫,故君子急於進賢,而美名彰焉。利...
為人上者,量功而食之以足;為人臣者,受任而處之以教。布政有均,民足於產,則國家豐矣。以勞受祿,則民不幸生;刑罰不頗,則下無怨心;名正分明,則民不惑於道。道也者,上之所以導民也。是故道德出於君,制令傳於相,事業程於官,百姓之力也,胥令而動者也。是故君人也者,無貴如其言;人臣...
行足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使守約,廉可以使分財,此人之豪也;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見嫌而不苟免,見利而不苟得,此人之傑也。《素書》6、利一害百,民去城郭;利一害萬,國乃思散。去一利百,人乃慕澤;去一利萬,政乃不亂。《三略》7、夫聖人君子,明盛衰之源,通成敗之端,審治...
一、立君為民 二、君為民主 三、君一民二 四、君主養民與民眾養君 五、利民則利君 六、富民足君 七、君舟民水 八、得民為君 九、民貴君輕 十、民為君本 第四節 “設官為民”的官民關係論 一、上帝愛民,為民設官 二、君不獨治,設官治民 三、君臣合道,宮為民設 四、君臣一體,利害攸關 五、...
他們大都是來自朝鮮半島的漢族“歸化人”,例如,改名成弓月君及其所率領的秦人,為秦始皇的後裔;另外還有一個秦始皇后裔(當然可信度充分值得懷疑)的秦氏,向日本傳播了造絲綢的方法。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應神紀所載,大約在四世紀初弓月君率其部民一百二十縣(或一百二十七縣)歸化日本。這是後來被稱作...
君民之道 在國家結構中,民眾在政治經濟上處於弱勢,但在數量上占有絕對優勢,一國之君若失其民,便失去了整個國家。而民心之向背,是得失其民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君民之道,關鍵在於“得民心”。推行王道,其目的就是要使天下大治,百姓安定。以民為重,以民心為重,既是實施王政的手段,也是推行王道的目的...
‘君亟定變法之慮,殆無顧天下之議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負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驁於民。語曰:’愚者暗於成事,智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郭偃之法曰:‘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法者所以愛民也,禮者所以便事也。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
既不獲命矣,敢煩大夫謂二三子,戒(準備)爾車乘,敬(重視)爾君事,詰朝(明天早晨)將見。”晉車七百乘(古時每輛戰車配備步兵七十五人,七百伈有兵力五萬二千五百人),韅(音顯,指馬身上的皮甲、繮繩、節約之類,在背曰韅)、靷(音引,在胸曰靷)、鞅(音養,在腹曰鞅)、靽(音半,在足曰...
夫守一家之言,詎遂足為高手醫。然得是書而深究其處方用意之所在,觸類以充其識,隅反以神其悟,由是上通五運六氣、三部九候之旨,不愆於湯齊先後緩急之序,毋以學醫人費蒙世詢病,馴至於 診潛消,民無夭札,則金君傳布是書之舉,不誠為仁人之用心矣乎!影響評價 本書對研究吳氏學術思想及中醫論...
按常燕生君,實今世中國舊詩作者之翹楚。以吾所知,自吳芳吉君(四川)歿後,其詩材料精湛,技術工熟,而特具愛國之熱誠,足能發揚民族志氣者,唯有(一)常乃 君(燕生山西),(二)王越君(士略廣東),其次則(三)王蔭南君(亦堂遼寧,較以上二君稍遜)而已。三君之略歷,及其所作詩篇,並錄入《吳宓詩集》之...
取勝之基 為政七教 執政三至 防禦之道 三大修煉 輔政之要 足食利人 治亂之因 管理官吏 防危則安 為政之要 投桃報李 忘危則危 念危不危 國家基石 理政原則 善待百姓 養民之道 強國富民 因德而聖 難征民心 執政遠見 令勿頻改 知治踐行 治國箴言 朝臣團結 執政策略 任賢除惡 以秦為鑑 人君鑑戒 ...
君人者,亦可以察若言矣!故治國有道,人主有職。若夫貫日而治詳,一日而曲列之,是所使夫百吏官人為也,不足以是傷遊玩安燕之樂。若夫論一相以兼率之,使臣下百吏莫不宿道鄉方而務,是夫人主之職也。若是,則一天下,名配堯、禹。之主者,守至約而詳,事至佚而功,垂衣裳不下簟席之上,而海內...
荀悅論君、臣的差別,同論君、臣、民的關係是相互聯繫的,這是他政治思想的又一個重要方面。荀悅認為理想的君、臣、民的關係,是以君主為主導的三者統一體。1.“君臣互為依存”,荀悅認為理想的君臣關係應該是“上下有交”。在君臣這對互為依存的關係中,君的作用是居於主導的。在進諫與納諫過程中,這種主導...
’這是因為君長只知道修繕宮室,不知道百姓的困苦,所以上天應之以乾旱,火災從高殿而起。上天提出鑒誡,讓災異告訴陛下:陛下應該尊崇人道,愛惜民力,以順天意。從前,太戊時桑谷生在朝廷;武丁時,雉落在鼎器上。他們都視之為災異,感到恐懼,進而修治德政。三年以後,遠方的部落也來朝貢,所以稱他們為中宗、...
啟乃心,沃朕心,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若跣弗視地,厥足用傷。惟暨乃僚,罔不同心,以匡乃辟。俾率先王,迪我高后,以康兆民”,使之成為權力系統中的關鍵人物。加強王權 武丁利用傅說進行強化王權的同時,也在理論和制度上對採取了集中權力的措施,集中王權的方法主要集中於三個方面,《尚書·說命》...
趙鳳昌(1856年—1938年),字竹君,晚號惜陰老人,常州武進人,清末民初政治家、立憲派的代表人物。早年以佐幕湖廣總督張之洞而聞名,在東南互保、立憲運動、辛亥革命中,皆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影響巨大的傳奇式人物。人稱“山中宰相式人物”、“民國產婆”、“民國諸葛”。其與當時政界、...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遊歷於齊、宋、滕、魏、魯等諸國,希望追隨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後歷時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而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最後他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成語 揠苗助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