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和邵堯夫年老逢春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司馬光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和邵堯夫年老逢春⑴
年老逢春春莫咍⑵,朱顏不肯似春回⑶。
酒因多病無心醉,花不解愁隨處開⑷。
荒徑倦遊從碧草⑸,空庭懶掃自蒼苔⑹。
相逢談笑猶能在⑺,坐待牽車陌上來⑻。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⑵咍(hāi):嗤笑。
⑶朱顏:容顏。
⑷解愁:排解憂愁或愁悶。
⑸從:任從、任隨。碧草:青草。
⑹懶掃:一作“慵掃”。
⑺“坐待”句:謂等待邵雍乘車前來,司馬光《邵堯夫許來石閣久待不至》詩云“林間高閣望已久,花外小車猶未來”,《宋史》邵雍本傳說他“出則乘小車,一人挽之,惟意所適。士大夫家識其車音,爭相迎候”。陌,路。
白話譯文
年紀老大又逢春天,春天呵,你不要嘲笑人已老年,青春的容顏本不肯像春天一樣總是返回人間。因為多病,我早都無心醉飲,不解愁的花兒卻隨意開得鮮艷。厭倦了漫遊,任碧草長滿荒蕪的小徑,空寂庭院懶得清掃,由它青苔生遍。只有和你相見談笑能令我常覺欣慰,我等待你乘車從大路來到我面前。
創作背景
熙寧三年(1070年),司馬光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力請守郡。四年四月,改判西京御史台,來到洛陽,始與邵雍相識(見《邵氏聞見錄》卷十八),並很快成了莫逆之交。在哲學思想上,二人都講究象數之學,在政治上,都反對王安石新法,只是表現形式上不同。他們經常在一起作詩唱酬,這就是其中的一首。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首聯點題,冬去春來,萬物復甦,春天充滿希望、朝氣。但偏偏是在詩人生命的暮年。春天帶來的喜悅畢竟掩不住人生遲暮的傷感,因為歲月刻在臉上的痕跡是不會像冬去春來一樣返老還童的,所以詩人希望春天莫要見怪。看似幽默的語句中實則飽含幾多心酸,幾許無奈。
頷聯寫詩人的身心狀況。‘犧因多病無心醉”寫自己年老多病,不能貪戀酒杯。“花不解愁隨意開”,花開帶給詩人的不是欣喜,而是更多的煩悶。詩人怪花到處亂開,蠻不講理之中可以想見詩人內心的煩躁:身體上經受著病痛的折磨,內心由於政治的失意而滿腹憂愁,也難怪詩人對著明媚的春光卻無動於衷了。
頸聯寫詩人的生活狀態。身心疲倦地沿著沒人修理變得雜草叢生的小徑漫步,一個“倦”字,寫出了詩人的內心體驗,常年在政治鬥爭的陰影里,令詩人身心疲倦:在洛陽期間,內心始終不能得到解脫,漫步於春光碧草之中,仍然不能令其感到放鬆。“空庭懶掃自蒼苔”更是“倦”字的延伸,因為疲倦,懶於做事,所以庭台上才會布滿蒼苔,由此可以看出詩人對這裡的生活並不盡意,他沒有把自己當作一個主人,更像是一個暫居此處的客人。雖然身在朝野,心卻依然留在朝中,也難怪要如此鬱鬱寡歡了。
尾聯寫了詩人和邵雍的友誼。在內心如此煩悶的情況下,朋友來了還是會談笑風生的,“坐待牽車陌上來”,詩人盼望與朋友聊天的心情是急切的,可見出詩人內心深處的孤獨與無依。
司馬光雖不以詩為名,但他的詩工穩、親切,詩風較平實。這首詩亦是如此,他能夠從日常生活中提煉詩意,句句無虛設,看似平常的話語實則包蘊著詩人內心複雜的感情經歷。
名家評價
北京大學教授張鳴:“司馬光此篇則充滿“美人遲暮”、“歲不我予”的憮然之慨,並寫出閒居生活中百無聊賴的心境。只有末二句以盼望友人前來談笑,辭情顯得稍稍開朗。作者在《獨步至洛濱》詩中雖表明:“紫衣金帶盡脫去,便是林間一野夫”,實際上被迫離開朝廷,他內心深處是很痛苦的,因而在這首普普通通的酬和詩中,也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