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的增長新時期經濟成長動力與機會研究

和諧的增長新時期經濟成長動力與機會研究

基本介紹

  • 書名:和諧的增長新時期經濟成長動力與機會研究 
  • 作者:史東明
  • ISBN:9787302142560
  • 定價:32元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7-1-19
  • 裝幀:平裝
圖書簡介,前言,

圖書簡介

如何實現我國經濟的和諧增長,是目前理論界和經濟界所關心的問題。本書從科學發展觀出發,總結已有的經濟成長理論,分析了我國和其他國家的經驗教訓,分析了我國經濟成長的動力與機會,提出了促進經濟和諧增長的新思路。在對經濟成長動力系統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我國未來的經濟和諧增長的結構效應、制度效應、金融效應、科教效應、全球化效應和知識經濟效應,提出若干促進經濟和諧增長的新思路和解決經濟和社會和諧發展等問題的對策,不僅有利於解決我國近年來出現的經濟成長動力不足和局部過熱等現象,而且對金融改革、體制創新、科教改革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前言

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化發展的新時期本書的“新時期”是指2002年黨的十六大後,中國經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十六大為新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方向。,無論是要素條件、投資條件,還是需求條件、供給條件等都發生了重大變化。200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203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首次超過1 000美元。在沿海發達地區和一些中心城市,按恩格爾係數統計,已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的水平,率先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然而,在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依然十分落後,“三農”問題依舊十分突出,二元經濟結構的矛盾始終困擾著地區經濟發展和全國工業化進程。1997—2002年,我國共出現兩次較大的通貨緊縮,生產能力相對過剩,有效需求不足。許多跡象表明,我國出現了經濟成長動力不足的問題。
根據國際工業化的經驗,剛度過經濟起飛階段,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的國家,還有一段較長的高速增長道路可走,如果過早出現經濟成長動力不足,對今後的發展將極為不利。因此必須對引起我國通貨緊縮的深層次原因予以重視。探尋新時期經濟成長的強大動力,這關係到未來的發展大計,關係到工業化、現代化目標的順利實現。
本書總結了從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發展的經驗與教訓,提出如下觀點:必須從國情出發,堅持改革開放政策和求真務實的精神,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係,樹立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積極解決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和人的和諧發展。既要反對以政治運動干預經濟建設、以計畫經濟排斥市場經濟、以人的主觀意志代替經濟規律的傳統做法,又要反對盲目跟從新自由主義思潮,把市場機制極端化,片面追求效率而忽視公平,追求GDP指標而忽視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新的錯誤傾向。以上兩種極端傾向,都不利於形成持久穩定的經濟成長動力。
當我們把目光轉向國際,發現凡是推行新自由主義的國家,經濟都不成功。例如,阿根廷這個被西方國家譽為“新自由主義經濟的‘樣板’國家”,由20世紀初的世界經濟前10強滑到第80位,成為“第四世界”國家,並於2001年底爆發了嚴重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危機;巴西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極不協調,兩極分化加劇,社會治安惡化,暴力犯罪率上升,直接影響到其經濟的順利發展;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推行新自由主義的激進改革方案,導致社會秩序混亂,少數人攫取國有資產而一夜暴富,而廣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還不如改革前。此外,一個時期由於俄羅斯排斥外資,不重視農業改革和發展小企業,沒有為人民提供最基本的消費品並為工業改革提供必要的支持,經濟長期上不去,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銳;即使在長期實行自由資本主義的美國,因收入分配不公,同樣造成社會有效需求下降,經濟成長減緩,甚至發生持續衰退;相反,日本在20世紀60—80年代實現經濟高速增長並崛起為第二經濟強國的主要原因是:沒有盲從新自由主義,在政府的支持下積極培育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注意協調勞資關係,大力促進國內以“3C”為特色的消費(“3C”即汽車、彩電、空調消費);德國、瑞典從“二戰”後到20世紀90年代之前一直保持長期高速增長,這主要得益於它們實行相對公平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和福利資本主義模式;新加坡經濟發展取得突出成就,與高效廉潔的政府和良好的社會秩序有很大關係;愛爾蘭、芬蘭由於重視經濟公平、積極改善人力資源條件,近年來經濟成長速度很快。這些經驗都值得我們借鑑。
本書分析了經濟體制、制度、結構以及增長模式等方面的深層次原因,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增長動力系統進行了修正,構建了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的新時期經濟和諧增長動力系統及其機制。新的動力系統強調維護社會主義制度的公平性與公正性;實現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增強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注,提高他們的發展能力;認識到同市場機制驅動一樣,公平也是經濟成長不可或缺的動力源泉。
本書特別就形成新時期強大增長動力的六大源泉進行了深入研究與探索:①發揮結構效應。新時期不僅需要加快三次產業轉移和農村城市化步伐,而且在調整和最佳化產業結構的過程中,要同積極擴大就業結合起來。在中國經濟發展中,沒有比增加就業更重要、更艱難的事了。不解決好如此多人口的就業問題,就不能使農村剩餘勞動力順利轉移,也不能為大眾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從而不能增加社會的有效需求。②發揮制度效應。制度效應的關鍵在於按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深化產權制度、分配製度、戶籍制度、人才制度等改革,調動起各方面的積極性,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新時期需要儘快建立起符合國力民意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③發揮金融效應。金融在現代經濟中處於核心地位,不但具有動員儲蓄、配置社會資源和分散風險的功能,而且負有促進社會經濟公平、保護普通百姓免遭金融風險打擊和抵抗災害的責任和義務。所以,加快我國金融體制改革,不斷提高金融效率和競爭力,對促進經濟和諧增長至關重要。④發揮科教效應。落實科教興國戰略,放大科教效應,是我國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根本保證。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我國的經濟成長必須由要素推動、投資推動轉向創新推動。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首先要發展教育,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增加高素質人力資本供給,並使教育成為促進平等發展的有力手段。教育改革的方向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建設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堅持公共教育資源向農村、中西部地區、貧困地區、邊疆地區、民族地區傾斜,逐步縮小城鄉、區域教育發展差距、推動公共教育協調發展。對於科技進步,也要以國家為中心走產業化道路,建立國家創新體系,推動產學研緊密結合,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運作,不斷擴大創新成果,增加科技投入,使科技創新成為經濟成長強大的動力。⑤利用全球化效應。經濟全球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各國當前面臨的戰略選擇,我國必須因勢利導,積極參與。只有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認真轉變政府職能,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增強學習創新效應,提高企業產業核心競爭力,才能利用好國際機遇,應對全球化挑戰,取得後發優勢。同時,加強區域經濟合作是我國參與全球化的前提和重要保障。進入21世紀,隨著經濟全球化加速,我國需要進一步發揮全球化的積極效應,避免其負面效應,加快國際經貿和國際投資步伐,以有力推進經濟高速增長。⑥開發知識經濟效應。在未來二三十年內,中國要走在世界經濟發展的前列,有效地實現現代化目標,最有力的措施之一就是發展知識經濟,促進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抓住這一歷史性機遇,才能贏得後發優勢。新經濟有其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我們需要以積極的科學的態度迎接它,並切實解決好有關實際問題。
經濟成長動力的強弱,對經濟周期波動會產生一定影響。在分析各時期經濟周期成因的基礎上,本書提出增強增長動力、減緩經濟波動的六項措施,並指出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由於經濟條件不同、發展戰略和政策措施施行不同以及外部環境不同,所形成的增長動力會不一樣。即使採用同一政策,也可能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例如,改革初期中國實行先使少數人富裕起來的政策,對打破平均主義、吃大鍋飯現象、激發經濟成長動力,起到很大作用。但在目前形勢下,繼續推行這一政策,只能加劇貧富兩極分化。因此,新時期必須根據實際情況,採取積極有效的政策措施,糾正工作中的錯誤和缺陷,認真解決存在的突出矛盾,以激發新的更強大的增長動力。同時,還要謹防經濟過熱,避免發生大起大落。特別是2003年,中國經濟突然高增長10%,在一些行業和地方出現了過熱現象,這一情況必須引起高度重視。2004年、2005年中國經濟仍在高位增長,2004年增長率高達101%;2005年增長率達到99%,幾乎都是以高資源消耗和高能源消耗以及環境的高度污染為代價的。據統計,近年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僅占世界總量的41%,但所消耗的原油、原煤、鐵礦石、鋼材、氧化鋁和水泥分別為世界總消費量的74%、31%、30%、27%、25%和40%。參見鄒聲文等:“構建和諧社會:中國亟須破解哪些難題”,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60頁,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6年10月。這種情況是與中國實現現代化目標相背離的,不利於保持持續穩定增長的動力。這種粗放型的增長方式已經引起一系列經濟社會矛盾,並在一定程度上轉化為相應的社會風險因素,“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誘因。”(沈傑,2006)
中國經濟的和諧增長動力體系應當成為開放的多元化的系統。本書的研究不僅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鄧小平的思想,而且吸取了許多著名經濟學家的重要研究成果,如亞當·斯密的“經濟成長動力鐘”理論、凱恩斯的“積極的財政政策”理論、熊彼特的“創新理論”、羅斯托的“經濟成長階段動力”理論、諾思的“制度變遷”理論、波特的“競爭力與國家繁榮”理論、阿馬蒂亞·森的“以自由看待發展”理論以及羅伯特遜等人的“對外貿易發動機”理論等,並且結合中國經濟實際,形成了新的和諧增長動力觀。新的增長動力不能以單一的GDP增長指標來衡量,而應以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綜合效果來考察增長動力的實際形成,以及這種增長動力對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所作出的貢獻。新時期我們需要建立綠色GDP綜合指標體系並以此來考核經濟成長與經濟發展的成果。因為只有將環境損失和資源成本等因素考慮進去,經濟考核才可能是全面的和可靠的。增長不過是手段,以人為本的發展和追求人類共同的長久的幸福才是根本目的。任何脫離這一目的的手段都不能形成健康、持久、穩定的動力,而且違背人類根本利益的片面追求經濟成長指標的做法本身是有害的、錯誤的、不可取的。正如阿爾弗雷德·馬歇爾所說:“和其他任何人一樣,經濟學家必須關注人類的終極目標。”新時期我們必須以科學的發展觀形成經濟成長動力,然後以這種動力更好地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良性循環。
鄧小平同志在1987年曾指出:“我們制定的目標更重要的還是第三步,在下個世紀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兩番,大體上達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這一步,中國就達到中等發達的水平。這是我們的雄心壯志。目標不高,但做起來可不容易。”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22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中共十六大重申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將中國的GDP在2000年8.9萬億元(1.1萬億美元)的基礎上,再翻兩番作為量化目標。按照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測算,按目前年均GDP增長7.18%,到2020年就可實現在2000年經濟成長基礎上再翻兩番,初步完成工業化。因此,未來二三十年是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最寶貴的機遇期,為了實現宏偉目標,仍需要加倍努力,保持旺盛的經濟成長動力。儘管我們強調不能單純追求GDP增長指標而忽視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但是以綠色GDP考核指標為基礎的經濟成長對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永遠是極其重要的前提和物質基礎。
目錄
第1章探尋經濟成長動力是經濟發展的關鍵1
1.1經濟成長動力關係經濟發展的後勁1
1.2中國經濟成長55年的簡要回顧3
1.3對中國經濟近年來出現通貨緊縮的憂思6
1.4經濟持續增長動力:一個系統性課題9
第2章不同的經濟成長動力理論13
2.1亞當·斯密的“經濟成長動力鐘”13
2.2馬克思關於資本主義經濟成長的分析15
2.3凱恩斯對付經濟蕭條的靈丹妙藥17
2.4熊彼特的“創新”增長動力20
2.5羅斯托的經濟成長階段與增長動力22
2.6諾斯的制度變遷與經濟成長24
2.7波特的“競爭力與國家繁榮”鑽石理論27
2.8羅伯特遜等關於“對外貿易是經濟成長的發動機”29
第3章改革開放:鄧小平“經濟發展動力”研究32
3.1對馬克思社會主義理論的繼承與發展32
3.2改革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強大的動力36
3.3開放帶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局面39
3.4鄧小平的和諧發展思想42
第4章新時期中國經濟成長動力分析45
4.1全面奔小康,實現共同富裕45
4.2以人為本,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與平等發展52
4.3推進民主進程,實現第二次思想解放59
第5章新自由主義苦果:國際教訓反思65
5.1阿根廷的全面歷史大倒退65
5.2巴西面臨著嚴峻的社會問題挑戰70
5.3俄羅斯經濟轉軌的教訓75
5.4腐敗制約經濟成長和社會發展81
第6章國際經濟成長經驗借鑑86
6.1日本何以在20世紀60—80年代實現高速增長86
6.2德國、瑞典等國的經濟成長動力91
6.3開發中國家增長的楷模97
6.4和諧增長是正道99
第7章新時期中國經濟和諧增長動力系統及其機制研究102
7.1和諧增長動力系統———對原有增長動力系統的修正102
7.2經濟和諧增長的基礎與關鍵106
7.3經濟和諧增長為什麼要重視人的發展112
7.4開放的和諧增長動力系統121
第8章和諧增長的結構效應125
8.1經濟結構變動對經濟成長的影響125
8.2當前中國經濟結構的非合理性130
8.3改善中國經濟結構的對策135
第9章和諧增長的制度效應145
9.1制度功能評析145
9.2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及特點152
9.3新時期中國面臨的制度改革問題159
第10章和諧增長的金融效應168
10.1金融體系的基本功能分析168
10.2中國金融的改革進程173
10.3未來道路:中國金融在穩定中求發展180
第11章和諧增長的科教效應190
11.1新時期經濟成長的關鍵要素190
11.2當前中國科技和教育發展的現狀193
11.3推行以人為本的科教興國戰略200
11.4科教發展與公共政策204
第12章和諧增長的全球化效應210
12.1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210
12.2積極應對全球化的機遇與挑戰216
12.3謹防經濟全球化的負面效應225
第13章和諧增長的知識經濟效應229
13.1信息化是新經濟成長的強大動力源229
13.2新經濟所依賴的制度供給232
13.3中國怎樣抓住新經濟的機遇235
13.4知識經濟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240
第14章減緩經濟周期波動,實現持續、穩定、和諧增長244
14.1中國經濟周期波動的新階段244
14.2經濟周期波動的原因分析249
14.3減緩中國經濟周期波動的措施255
主要參考文獻263
後記26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