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白玉王

和田白玉王

和田白玉王整體為一級白玉,部分材質可達羊脂白玉級別。重為一萬零九百七十斤。寬2.16米,高1.50米,厚1.52米。遠看形似一尊臥佛彌勒,周身網狀黃金皮。近觀看玉質,料質潔白,細膩,色澤溫潤,半部玉體有長期水流沖刷的圓潤質感。自古面世之和田白玉在重量上無有能出其左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和田白玉王
  • :1.50米
  • :2.16米
  • :1.52米
特點,白玉王賦,比較,經濟價值,文化內涵,

特點

1.玉文化中國五千年文明積累的結晶,和田玉是從古至今最受人們喜歡的玉種。
和田白玉王
2.和田玉以羊脂玉為上品,此塊和田玉玉質潔白細膩,光澤宜人。通體可見白玉,可謂玉質上品。
3.因自然條件限制,和田玉多為散塊,小塊為主,百斤玉體已不常見。次塊和田玉重萬斤之上,其形體追溯玉史前所未聞。
4.玉必有天然之紋路、雜質、瑕疵,不可避免。此玉體長216cm,高150cm,但玉體無雜石而質地縝密,實屬難得。

白玉王賦

辛卯歲秋,寶玉入京。坐落於福泰玉莊,品賞為玉友高朋。四世治玉,盛世昌興。迷玉者如痴,憨厚如石為農,幸得罕世寶玉,不為獨賞空評。但望靈物添彩京都福地,更佑愛玉民族昌盛龍騰。
和田白玉王
賢德仁哲共賞,何能深藏無名?長於蜿蜒河谷,生於深山冰層,破風雪,越溝壑,億年修,成其形。隨凝日月之輝,得天地之靈,攜天精地華,蘊山川之秀,故謂之:和闐白玉王耶!
闐玉者,依世界巔峰,三陸所育,其質為上。《天工開物》有語:“凡玉,貴重者盡出於闐。”闐玉五彩,白者為尊,仿佛兮若飄灑人間之瑞雪,晶瑩兮若穿越雲幕之夜光,近而察之,如少女拂玉肌,遠而觀之,似海鹽撒中空。闐玉溫潤,狀如凝脂。柔光如深海明珠聚而不散,觸之如太極之境固而無鋒。闐玉多散,玲瓏精妙常為人見,磅礴雄偉罕為人知。可治為佩者,君子必好。可修為飾者,淑女必喜。相較神遊,嘆兮如登泰山之斷雲俯瞰,若游南海之天水一色。闐玉多精,而不掩瑕,故聖人稱之為“忠”。天無片雲,陸無湖河,然玉無瑕,既此,仍為千古之珍。造物既生其巨型,而不折其完身,是為瑕不掩瑜。闐玉多貴,雕飾人為。即為山流水,山水塑其身,乃地之骨,雲之根,修身成於自然,忘卻人為匠心。疑似天工雕飾,神似彌勒神佛。懵然一眼隨風,又如靈芝展首… …所謂大巧若拙兮?美玉不雕,丹漆不文,雕之恐毀… …此間天地之妙,雖夢卻何從思量!王者乎?可辨也。
和田白玉王和田白玉王
國人愛玉,千年錘鍊。儒師孔子論其品性高潔比德於玉,賦其十一德:“仁、義、禮、智、信、忠、樂、天、地、德、道”,故“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君子喜而“玉不去身”。秦威,十五城池換和氏一璧,卻遭藺相性命相搏。貴如斯者,環宇海內何解… …人如玉品,玉汝天成。金玉良言,受之無窮。淑女朱唇玉面,君子玉樹臨風... …君子美玉,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比較

故宮珍藏的青白玉雕件《大禹治水圖》重5000公斤,跟和田白玉王比較接近,但《大禹治水圖》也只是為青白玉,在材質上較此玉還是略遜一籌。

經濟價值

和田采玉因自然條件限制,玉料多為散塊和小塊為主,上百斤的玉石原料很少得見。由於和田玉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因此只會越來越少。和田玉經過多年的開採,已成為稀少品種,加上收藏的人與日俱增,這種稀缺品種更加緊俏,價格一年一個價。據說,和田玉已是“按克計價”。2006年1克和田白玉的價格是的4至10倍。新疆和田玉的年產量大概僅一噸不到。此塊和田玉重量萬斤之上,其形體之大,追溯玉史前所未聞。
大禹治水大禹治水
和田玉素有“國玉”之稱,其料子有分山料、山流水和籽料。因籽料形成是經過了億年大自然的修飾,經過了一個去其糟粕留其精華的過程,所以籽料、山流水料的質地大多數要比山料好。此次所見萬斤和田白玉,身披金黃色皮子並且部分白色玉質外露,部分玉體因長期流水沖刷的原因,而使玉石的表面光滑圓潤,是一塊上好的山流水料。引用幾位目睹此塊白玉的業內人士形容就是:這么大的和田白玉生成十分難得,而且是材質上佳玉質純淨的山流水,這是玉石屆的重大發現,價值已無法單純的用數字來估量。

文化內涵

“黃金有價玉無價”玉的價值不僅僅因為它產量稀少,更因為它是伴隨著中華民族的文明史而逐漸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和田玉開始大量輸入中原,王室諸侯競相選用和田玉,儒生們把禮學與和田玉結合起來研究,用和田玉來體現禮學思想。為適應統治者喜愛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等傳統觀念,比喻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學性能上的各種特點,隨之“君子比德於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學說應運而生。“抽繹玉之屬性,賦以哲學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賦以陰陽思想而宗教化;比較玉之尺度,賦以爵位等級而政治化。”(郭寶鈞《古玉新詮》)是當時禮學與玉器研究的高度理論概括。這是中國玉雕藝術經久不衰的理論依據,是中國人七千年愛玉風尚的精神支柱。
《禮記》中孔子賦予玉"十一德",即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此十一德,實乃儒家道德規範的大全。其相對應的是玉的物質屬性,如溫潤而澤、縝密而粟、清越以長等。作為中國傳統思想核心的儒家思想認為君子應“比德於玉”,玉佩光潔溫潤,可謂之“仁”;不易折斷,且斷後不會割傷肌膚,可謂之“義”;佩掛起來整齊有序,可謂之“禮”;擊其聲音清越優美,可謂之“樂”;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可謂之“忠”,人人皆珍之愛之,可謂之“道”,等等,這些美德作為君子的必備條件,因而佩玉以潔身明志,“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守身如玉”亦是必然。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提出玉有五德,"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實際上指的是玉的色澤、紋理、質地、硬度、韌性五個特性。
玉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成為君子德行操守的化身和社會道德的象徵物,古人形容為“君子比德於玉”、“言念君子,溫潤如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等。同時,在宗教方面用玉製作禮儀祭祀之器,成為溝通世俗人間與祖先神靈的法物。《周禮》中規定,“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穀圭,男執蒲壁。”這一切,為人們尊玉、崇玉、愛玉、敬玉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柱,並直接影響到民間的廣大基層民眾視玉為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的最高標準,以及美的參照物,這可從成語中窺見一斑,如,錦衣玉食、金玉滿堂瓊樓玉宇、亭亭玉立、玉潔冰清等與玉有關的成語。
“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個美好、高尚的字眼,說明玉的天然美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可謂之“美玉可遇而不可求”。玉的文化就是中國七千多年的文化,它是唯中國深奧的一種特殊文化,它充溢了中國整個的歷史時期,有關她的趣聞,更是豐富多彩,光怪陸離,足見中華民族愛玉至深至誠、至迷、至痴。因此而形成了中國人傳統的用玉觀念,這就是尊玉、愛玉、佩玉、賞玉、玩玉。
如今,萬斤玉石王現世,為源遠流長的玉石文化又帶來了一個新的故事傳奇,它具有的遠遠不是經濟價值上的衝擊,其藝術價值及文化歷史價值更是爍古耀今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