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和潛水是一種適用於大深度條件下,開展長時間作業的潛水方式。按照國際慣例,當潛水作業深度超過120米、時間超過1小時,一般採用飽和潛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飽和潛水
- 使用要求:潛水作業深過120米、時超1小時。
- 性質:潛水方式
- 死敵:減壓病
- 發明時期:20世紀50年代
- 首用國家:英國
簡介
作為唯一一種可使潛水員直接暴露於高壓環境開展水下作業的潛水方式,飽和潛水已廣泛套用於失事潛艇救援、海底施工作業、水下資源勘探、海洋科學考察等軍事和民用領域。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飽和潛水技術研究,據了解,英、美、瑞士、挪威、法、德、日本、俄羅斯等8國已先後突破400米深度;海上實際深潛實驗,法國、日本已分別達到534米和450米。中國2008年以後有海軍醫學研究所實現了-480m循環潛水實驗,成為第9個掌握400m以上深度飽和潛水技術的國家
潛水的死敵——減壓病
歷史
簡單來說,在幾十米的水下,人呼吸壓縮後的普通空氣就行。但隨著深度增大,水下呼吸普通空氣,其中的氮氣在高壓下易引發“氮麻醉”,而且呼吸阻力也隨水壓增大。這時只能呼吸氦等惰性氣體和氧的混合氣體來進行更深的潛水作業。而惰性氣體吸入後會融進人體血液,這就決定潛水員在水下作業時間越長,上浮減壓的過程就越長,潛水作業效率將大大降低。如果不按規程進行減壓,溶解在體內的惰性氣體將在潛水員的關節或身體組織中形成氣泡,會造成嚴重的減壓病,甚至會危及生命。
潛水作業效率
無論是潛艇救援還是水下打撈,總需要時間越短越好。然而為了避免潛水減壓病,反倒限制了潛水員的工作效率。實際上,人類能在水下待多長時間,能潛入多深,不僅取決於高氣壓對機體的作用,也決定於潛水效率。能不能創造一種環境和條件,避免潛水員每次水下作業後繁瑣的減壓程式,使減壓時間並不隨著水下作業的延長而增加,就成了大深度潛水的核心問題。
衡量潛水作業效率一般都用公式:
潛水作業效率=水下作業時間/(水下作業時間+減壓時間)×100%
由公式可以看出,在一定的作業期內,減壓時間越長,潛水作業效率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