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流概況
在
岳西縣,潛水上游稱來榜河,經
五河鎮的沙村、桃李、五河境,
菖蒲鎮、
岩河鄉、溪沸、撞鐘鄉境,(上游原屬潛山縣境內,1936年劃歸岳西縣域)流入潛山縣境,集水面積708.2平方公里,近全縣三分之一。主源出自黃毛尖和公界尖之間的來榜坳,又西集黃茅尖、多枝尖、馱尖、鍋斗岩等縣內最高峰東南坡之水,水量充沛。該河上段水急流於山谷之間,兩岸陡峻,河床多處岩石裸露,落差較大。尤其自九井缸到大龍潭下,為天然跌水集中區,九井缸落差在10米左右,大龍潭落差達三四十米,極具水力發電天然條件。
在
潛山縣,潛水幹流名“前河”。自源頭由西向東南流,於牛肩嶺入境,經白茆潭、水吼嶺、白水灣、吳塘堰出山至縣城西,再經鴨池渡、袁家河、崔家倉、雙河口、烏子崗入皖河,至長江。縣境內長56.7公里。河道彎曲度為1.44。牛肩嶺-野寨段寬為120—250米,縱波為1‰—5‰,自上而下為岩石、鵝卵石、純沙河槽。野寨-袁家河段寬為300—500米,縱波為0.4‰—0.5‰。河底全系中細粒沙淤積。下遊河底高出圩田,有堤岸防洪。境內上游(牛肩嶺-野寨)為山區性河流,中下游(野寨-皖河)為圩畈區河流。
水文特徵
潛山站歷史最大流量為4510 立方米每秒(1969 年7 月14 日),最小為零(1958 年),河道變遷頻繁,易遭水旱災害。
主要支流
來榜河,主源頭出源後反向西南與西源大埠河、花墩河在三河坪匯合,曲折南流,至吳畈附近,向西轉一大灣,長約5公里,灣口直徑約500米,灣口南岸即支流沙村河道,匯合後向南流經葉河、五河河道,與東岸支流桃李河匯合至岩河的轉橋,又形成一個小灣,長約3公里,灣口直徑約200米,中隔一崗,崗高二三十米,崗南北麓河床,高差約10米。出灣後,曲折東南流,經溪沸灘、鐵灘、水畈與西岸支流撞鐘河匯合,至袁家渡上又與西岸支流朱河匯合,入
潛山縣境。
潛水自牛肩嶺入
潛山縣境後,在袁家渡有五廟河水注入,白茆潭有黃土鼓石溝水注入,徐家老屋有梅寨水注入,徐畈有左源於後山沖、右源於汪家學堂、汪家井、李家沖等水注入,水吼嶺有源於烏岩、和平等割肚河水注入,黃家洲有由朱家河、錫杖河、九山河、朱木港河匯流於黃龕之水注入,合甲嶺有青河港水注入,程灣有山西嶺水注入,瘦牛嶺腳有龍井溝水注入,大河洲有邊家嶺、駕霧沖等水注入,河沿有新嶺水注入,白水灣有黑虎沖水注入,下河口有石龕河水注入,三肩嶺腳有九井河水注入,野寨上邊有三祖寺水注入,野寨糧站有林家河水注入,袁家河有茅嶺河水注入,雙河口有王家河水注入。
茅嶺河、王家河屬潛水下游主要支流。
茅嶺河,東源於痘姆鄉元峰村熊家宕上,經汪嶺水庫、韓倉河往下;西源於仰天庵,經陳橋往下至徐家下屋,在百合橋上邊兩源匯流,於金家竹園,再與源於痘姆鄉青口、唐沖2水在平定橋匯流,至馬家畈有支子澗水注入。再經滾水堰、小渡河至袁家河入潛水。全長24.2公里,寬50—100米,縱波為6.9‰。流域面積84.2平方公里。
王家河,東源於牌樓鄉仰天庵,西源於牌樓鄉紅山、高橫嶺,經王家牌樓、劉家河、地靈橋、鬼哭橋折東沿黃泥圩丘陵山邊,至沙里鑽、傅山咀、老墈頭、謝家塝、竹檀湖口、八字塅、王河街、孫庵竹園、李家灣、馬過水、葉家閘於雙河口入潛水。全長44.7公里,寬40—150米,縱波為0.33‰。河道彎曲。流域面積235.8平方公里。
水利工程
灌溉工程
吳塘堰,是安徽省潛山縣潛水上游野寨南岸的一座水利灌溉工程。方誌稱:吳塘堰始為漢末刺史
劉馥修建,建安年間,曹操占領江北,命廬江太守朱光駐皖城(安徽潛山縣城)屯田,將原有的潛水堰進行了擴建,建安十九年(214年),吳將呂蒙占領皖城後,遂將潛水堰改名為吳塘堰。宋朝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一首思念吳塘的詩“開國桐鄉己白頭,國人誰復記前游。故情但有吳塘水,轉入東江向我流。”經過一代又一代人不斷修建的河堰,仍灌溉著下游萬畝農田,堪稱“屹然金堤,永為民利”。吳塘堰口,古時是舒州通往京畿和各州府的官道驛站-青口驛,自古繁華,那時舟船穿梭,商賈雲集,裝裝卸卸,來來往往,扁擔悠來木杵敲,你吆我喝聲好不熱鬧。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劉徹南巡,乘船經長江入潛,就是從這裡上岸登臨天柱山,封天柱山為南嶽,如今在堰口旁邊還有一座橋名為旌駕橋。吳塘堰不僅是造福於民的水利工程,同時也是歷代遊覽勝地。奔騰的潛河到了吳塘,水流開始變緩,形成了一個百多萬平方米的天然浴場。據史書記載,古時吳塘堰里有大石臥於水中,如小島。石色殷如赤玉,清水泛流,霞光四射,詩人常棹舟登石,飲酒賦詩,故稱酒島流霞。唐代大詩人李白在卜居司空山途中,來到野人寨,登上石島,面對奔騰不息的滔滔潛河,心潮澎湃,擺酒設宴,開懷暢飲。並揮毫寫下“酒島流霞”四個大字。遺憾的是自清代起,潛河淤積,石島失蹤,但盛名猶存。
五豐河灌區。座落在
痘姆鄉的
吳塘堰,自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揚州刺史劉馥始建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歷經滄桑,幾易閘址、堤線。因歷代名宦賢士,不斷組織修治,故長期發揮其灌溉效益。但由於歷史上的原因,吳塘堰原有三渠,後僅存其一,在很長的時期內,灌溉面積一直徘徊在3000畝左右。
建國後,吳塘堰獲得了新生。1958年,吳塘堰又再次遷址靠山,擴建成高2.25米、寬1.5米雙孔漿砌石拱閘,閘外又建成近200米的攔沙堤,解除了閘口淤積,改善了引水條件。
1959年,縣人民委員會為解決黃鋪區的痘姆、古井,梅城區的羅漢,王河區的河鎮等4個公社17個生產大隊兩萬餘畝農田的灌溉水源,組織力量,重新設計方案,擬定進水閘底高程33.43米,自吳塘閘出口,沿丘陵山邊至河鎮公社龜山,開一條長3044米灌溉乾渠,既灌溉又撇洪,在閘下700米的青口毫泄洪閘處,分高低流灌溉。高流灌溉沿山邊丘陵地區14290畝農田;低流灌溉圩田5500畝。分水比例:高流70%,低流30%。這項工程於1959年2月開工,至1965年完工,共做土方30.78萬立方米,石方573立方米,澆灌混凝土420立方米。工程開始時,更名為“五豐河灌區”,寓意“五穀豐登”。
1966年冬—1979年春,逐年組織受益地區民工清淤,累計完成土方18萬立方米。1971年冬—1973年冬,又自吳塘閘進口延伸乾渠200米至上游的蓮子岩,鑿通了長42米、高2米、寬4米的進水隧洞,建成孔徑2×2米雙孔鋼筋混凝土閘,安裝兩台5噸啟閉機。從而,使吳塘閘免除了洪水的威脅,減輕了五豐河進口流沙淤積,鞏固了吳塘堤首段堤防。同時,還先後在灌渠上建跨河過水槽3座,泄洪閘8座。國家為工程共投資17.82萬元。
五豐河灌區現灌田1.9萬餘畝,為建國初期的6.33倍。1978年特大幹旱,灌區糧食產量仍創歷史上最高水平。
幸福河灌區。在潛水左岸,上起野人寨,下至油坊壩。灌區內為潛水和梅河之間的一片農田。這一灌區的水利設施,是由陸公閘發展而來(明萬曆丁未年,潛山知縣陸元錫創建)。
1956年冬—1957年春,安慶專區水電局投資3萬元,將陸公閘閘址從陸公堤大棚下遷至陸公堤大壩尾,重建高2.25米、寬1.5米雙孔拱閘。利用原有溝渠,通過梅河,將水引至懷寧縣大、小楊林圩,灌溉潛、懷兩縣農田2.5萬畝。皖水上游毛尖山建水庫後,懷寧縣楊林圩的灌溉,棄陸公閘水源。
1958年天旱,油壩公社缺水灌田。縣委、縣人委決定自陸公閘起,沿黃山和彰法山丘陵地區,繞縣城西南,經周庵、東瓜店至油坊壩,開一條長28公里的灌溉乾渠,引陸公閘水灌溉野寨、模範(今潘鋪)、舒州(今梅城鎮)、梅城、油壩等公社的農田;在縣城北彰法山、縣城南門口和油坊壩建三座水電站;在渠尾利用油壩老街後廢河建一座水庫。上述工程於1958年12月開工,至1962年9月全線建成通水。共移民503人,遷房362間,挖壓耕地634畝,建各種主要建築物22處。城北彰法山以上11.8公里乾渠,共建沖窪水庫5座,切8—11米山崗5處。計做土方77.68萬立方米,石方0.54萬立方米。這一灌溉乾渠給人民帶來了幸福,故名為“幸福河”。
後來,陸公閘進口處又淤積成洲。1962年冬—1963年春,廢陸公閘,沿乾渠上遷2.5公里,於野寨上街頭進水,不久又淤。1964年冬—1965年冬,再上遷700米至老龍嘴,砌石堤防洪,建高2米、寬1.5米雙拱閘一座,用兩台啟閉機啟閉。進水條件,明顯改善。
“文革”期間,幸福河灌區管理髮生紊亂,進水口又淤,彰法山水電站停產,丁家老屋至電站一段渠道毀廢。縣水電局制訂治理規劃,確定以縣城為界,城上野寨公社仍在老龍嘴進水;城下梅城、油壩兩公社,以張翔河大閘為主要進水口,並將潛、皖兩水有關灌溉閘與幸福河溝通,互調水源。經過1966年冬—1967年冬組織施工,幸福河灌區水源獲得了可靠的保障。
1970年冬,安慶地區皖水整治工程指揮部於油壩汪家花屋旁建高寬各3米雙孔大閘,用兩台10噸啟閉機啟閉,防止皖水倒灌。1971年冬,又在油壩大閘右側,建高2.5米、寬1.2米雙孔高排閘,使幸福河汛期泄水不致入圩致澇。1978年,潛水治理工程指揮所在幸福河進口老龍嘴鑿高寬各2米、長96米隧洞,將進水閘遷址於老龍嘴上,並建高2米、寬1.5米雙孔閘1座,用兩台5噸啟閉機啟閉。1985年冬,將城下進水口張翔河大閘手搖啟閉機改成電動啟閉機。
不久,老龍嘴開山採石的石渣淤塞了進水口。1986年冬,縣水電局又在進水閘上砌長150米防洪牆,以防開山石渣隨水入渠。如是,進水口淤積狀況大為改善。天旱時西河水斷流,幸福河可從野寨鄉的老龍嘴輸水至梅城、油壩兩鄉灌田。現灌田2.4萬畝,其中縣城以上5331畝,縣城以下18669畝。排澇7000餘畝。
河道治理
潛水,是皖河流城潛山境內的主要河流,流域面積1320平方公里,自野人寨出口至河口總長30.5公里,兩岸堤長62.4公里,它關係著野寨、痘姆、羅漢、梅城、梅城鎮、油壩、河鎮,王河等8個鄉鎮11萬畝農田的收成和沿河兩岸9.58萬人口及潛山縣城、高宿公路的安全。歷史上,洪澇災害嚴重。建國後,雖經多次整修,災害有所減輕,但因上游山區水土流失嚴重,河床受淤高出圩內田面1—4米,洪災仍時有發生。從1951—1969年的19年中,兩岸潰堤成災就有7年,平均2.7年就有一次。累計受災農田面積16.97萬畝,減產糧食3619萬斤。
安徽省治淮委員會勘測設計院和安慶專署水電局先後於1958年、1963年,在《巢、滁、皖流域規劃》和《皖河流域治理規劃》中分析論證:在水吼嶺水庫未興辦前,採取截彎取直、放寬堤距、加高培厚堤壩、掃障降灘、拆除挑流水牮,以加大河道泄洪能力,是為重策。縣革委水利管理站、縣水電局,先後於1970年、1973年,編制潛水治理《設計任務書》和《計畫任務書》。1974年6月,縣委、縣革委文報地委、地革委審批,但未獲準,故未組織施工。
1975年8月大水,潛水堤岸創傷嚴重。11月,縣委、縣革委成立“整治潛水工程指揮所”。12月,梅城、王河、黃鋪三個區和梅城鎮共組織民工1萬餘人,掀起治水高潮,日上工最多時達1.5萬多人。至1976年4月,完成挖河、築壩土方計150萬立方米,石方1850立方米,澆築混凝土650立方米,拆遷房屋700餘間。地、縣投資9.9萬元。小圩橋以下河道、堤防治理工程基本完工。
1976年9月,第二期工程開始,日上工1萬多人。至1977年6月,共完成土方204.11萬立方米,石方3754立方米,拆遷房屋208間,支出經費26萬元。其中,地區水電局撥款16萬元。
1977年9月,第三期工程開始,日上工3萬餘人。“三秋”結束後,又動員受益區組織民工1萬餘人,繼續施工。至1978年4月,第三期工程基本結束,共完成土方162.74萬立方米,石方3418立方米,澆築混凝土71.14立方米,拆遷房至1211間,共投資30萬元,補助大米24.97萬斤。
1978年汛後至1984年7月,每年“三秋”前和冬春農閒季節,潛水工地都有5000—9000餘人上工,完成掃尾工程。共完成土方101.62萬立方米,石方34962立方米。投資32.44萬元,補助大米23.5萬斤。
潛水治理從1975年11月開始,到1984年7月結束。共完成進建工程2處,共長1.81公里;退建工程18處,共長11.35公里;開引河4條,長4.7公里;掃除挑流水牮28處;切灘5處;整建涵洞16座;做反濾層6處,共長2.56公里;做護岸38處,共長17.6公里,共完成土方618.47萬立方米,石方43984立方米。安裝閘門啟閉機20台。拆遷房屋2489間,挖壓農田676畝。國家共投資98.34萬元。
潛水治理,效益顯著。1983年7月5日,潛山站出現最高洪水位31.36米,低於1953年6月25日最高洪水位0.38米,而通過洪峰流量4280立方米/秒,是1953年1880立方米/秒的1.28倍。1953年大水,下游潰堤13處,1983年大水,潛水兩岸大堤卻安然無恙。同時,潛水下游因新建了永和至蘆家大房新壩,使王家河與潛水匯合口下移1公里,故王家河水位,在遇到歷史上同等洪水位的情況下,仍下降0.7米,相應地提高了王家河兩岸堤壩防洪標準和兩岸涵閘自流排水能力,並為消滅釘螺創造了有利條件。
蓄水工程
汪公嶺水庫,屬茅嶺河水系,汪公嶺水庫在痘姆鄉汪嶺村。1958年9月動工興建,日上民工4000多人。至1960年汛前,大壩高達24.5米,臨時溢洪道和圬工涵洞同時竣工。後大壩嚴重漏水。1960年11月—1961年2月,組織整修擴建。1963年,大壩沉陷1.1米。1964年9月—1965年3月,又組織整修擴建。終因施工質量差,大壩仍然漏水。1973年5月—1979年11月,再次組織整修擴建。累計完成土方59.27萬立方米,石方17.713立方米,用工29.29萬個,國家總投資27.14萬元。水庫防洪標準為“五十年一遇”洪水設計,“三百年一遇”洪水校核,“千年一遇”洪水保壩。汪公嶺水庫來水面積為6.5平方公里。總庫容34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245萬立方米。受益有痘姆鄉汪嶺、仙駕、紅星3村和青口、孫塝2村部分生產隊,總面積13.5平方公里,灌溉田地8100畝。現已開通乾渠、支渠13條,總長34.2公里。實際灌溉面積5000餘畝,為設計面積的63%。
流域地理
地形地貌
上游岳西縣境內,潛水發源地來榜坳、黃毛尖,屬
大別山山脈的岳霍交界的多叢山脈,由多枝尖經團凸寨東越西界嶺、公界尖(1562.8米)、來榜坳、黃毛尖(1578.4米)、黑黎尖(1286米)、貓耳尖(1416米)、二祖山(1365米)、銅安寨(1342.3米)、雙坪抵叢毛尖與潛山交界,全長約60公里,古為潛霍兩縣界嶺。多枝尖至二祖山一段山脈為大別山東部江淮主分水嶺。為中山山地,坡度在40度至60度之間,少量切割深度達千米以上。區內山峰林立,山勢陡峻,岩石外露,溝谷呈“V”字形。風化殼厚約三四米。本區氣候溫涼,雨量充沛,相對濕度大,天然林蓊翳蔽日。區內還有一部分草地和名茶產地,近萬畝農田零星分布,一年一季中稻常遇“青封”災害。
該區域,屬北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區,山地垂直自然帶分布複雜,小氣候差異大。多為海拔800米以上的的江淮分水嶺以北高地,年平均氣溫在13℃以下,大於或等於10℃積溫在3900℃以下,年極端最低溫度-19.8℃,氣候偏寒,為宜林之地。為大別山集雨中心,年平均降水1600毫米以上;低山區域年平均降水在1400-1600毫米之間;低丘盆地年平均降水1400毫米。
中下游潛山縣境內,流域上段(西北段)為
大別山侵蝕構造低山區,該區位於大別山南麓,縣內中山區的東南部,屬大別山余脈。範圍包括黃柏區的一部分鄉、水吼區的多數鄉和源潭、余井、梅城、黃鋪區少數鄉的局部地域。區內溝壑密布,河川縱橫,山脈蜿蜒。斷塊山、斷陷盆地、山地、丘陵、盆地相間排列。海拔為400—800米。相對高差為100—400米。山頂多呈尖園型。山脊線曲折綿延。坡度一般為20°—30°,局部陡坡達40°—50°。沖溝發育明顯,呈“V”型或“U”型。出露的岩層為晚太古界及混合花崗岩。土壤母質為酸性結晶岩類的殘積物和坡積物。區內氣候溫涼,雨量充沛,適宜於發展林業。
下游地貌為堆積平原區,該區位於縣境東南部,包括王河、油壩、梅城等鄉和
梅城鎮的全部及余井、潘鋪、羅漢、黃泥等鄉(鎮)的大部分地域。地勢平坦低洼。海拔在50米以下。該區以下降運動為主。進入中生界後,山區的大量泥砂在這裡堆積,形成河流迂迴曲折、溝渠縱橫交錯的現代地貌形態。出露的地層為白堊紀時期湖相砂礫岩沉積物和第四系砂層。土壤母質為湖相沉積物和河流沖積物。該區土層深厚,水肥條件好,是縣內糧食作物的主要生產基地。
沿岸城鎮
岳西縣
和平鄉位於岳西縣西北部,總面積102平方公里,轄6個村,125個村民組,9357人。距合肥228公里,距安慶148公里,距縣城31公里,鄉政府駐地西溪村。
境內資源豐富,風光秀麗,景色宜人。多枝尖、馱尖屹立群山之巔,寶纛河、西溪河貫串全鄉。境內礦藏量及水力資源較為豐富,主要有綠寶石、芝麻白、零號黑、岳西紅及石灰岩。風景以山石為古蹟名勝,源遠流長的寶纛河岸坐落著全長2.5公里的人工石砌寶纛河大壩,號稱“小長城”;清代中書侍郎林杞材的故居中書樓及其屋後的月亮岩、中書墓、鴛鴦石就位於寶纛河下游林家河,寶纛河貢魚和月亮岩貢茶由此出名;大小觀音洞和上大下小的晃動山及光滑如鏡的光岩寨相映成趣。經濟作物以茶、桑、藥為主,盛產天麻、茯苓、杜仲、香菇、三椏皮等。全鄉已實現組組通路、通電話,且村村通水泥路硬化工程全部竣工通車。移動、聯通、電信網路覆蓋全鄉。
和平鄉是一塊紅色的土地,早在1929年就建有中共石門支部。民國26年,國共兩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岳西談判在九河順利舉行儀式。新民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就有劉盛成、程鵬、朱大義等40多位革命烈士為國損軀。共和國成立後,李喜六等100多名優秀兒女為保家衛國英勇獻身。
來榜鎮,地處岳西縣域中心,是岳西中西部交通要塞,也是岳西縣旅遊區域中心集鎮。國土面積134平方公里,東臨岳西縣經濟開發區,南接妙道山國家森林公園,西往明堂山、司空山,北靠鷂落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距縣城23公里,318國道和209省道在鎮區交匯,是岳西縣西南、西北9個鄉鎮15萬人來往縣城的必經地。來榜鎮生態優良,環境優美,森林覆蓋率達89%,自然風光引人入勝。黃沙嶺橫亘東南,雷音寺塔肅立西北,三道河揚波九井,鐘形山懸核中心。雷音日出、公山雲海、九井流泉、錢坪林海、龍井湖光、鐘山夜月、古寨遺蹟、來河春曉、八字摩崖、清靜晚鐘匯成來榜十景;黃泥古墩遺址、古寨址桃園寨、馬園寨、公界山清靜寺和八字岩電站水庫是來榜的主要古蹟名勝;來榜鎮人文歷史源遠流長,多處殘存著三國和太平天國時期古戰場遺址;在明清時代,來榜老街手工作坊遠近聞名;處處是景,路路有詩的自然景觀無不令人流連忘返,來榜鎮特殊的交通區位,形成岳西縣主要旅遊景點集散中心。來榜鎮是安慶市26個縣域次中心城鎮之一,岳西縣中部經濟區域中心。
五河鎮,地處岳西縣西南,距縣城22公里。轄12個行政村,268個村民組,19884人,總面積132平方公里,其中山場面積10000公頃,耕地面積1000公頃。境內崇山峻岭,山巒疊嶂,是皖河支流潛水的發源地。平均海拔520米,妙道山主峰海拔1460米。“天天妙空湖”(天柱山、天仙河、妙道山、司空山、花亭湖)旅遊專線貫穿全境,與“六潛”高速出入口僅20公里,村村通水泥(油)路。即將修建的“岳武”高速公路過境里程7公里。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岳西高腔發源於此。小河南古民居村落、上屋古人類生活遺址保存完好,列入縣文物保護的有8處,其中蔣氏六行堂正在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可望批准,是安徽建工學院實習基地。境內蘊藏著豐富的旅遊資源和水電資源。妙道山國家森林公園,夏天平均溫度25℃,是避暑勝地、“天然氧吧”,主峰聚雲峰的奇松異石天下無雙。大別山大峽谷聞名遐邇,祖師洞神奇的傳說使人浮想聯翩,紫柳園裡生長在千米高山濕地樹齡千年以上的千棵紫柳讓人流連忘返,蔣氏支祠(紅二十八軍會議舊址)等古民居建築令人嘆為觀止,農家樂美食讓人回味無窮。水力資源十分豐富,已建成水電站11座,總裝機容量2.5萬kw。生態環境優美。森林覆蓋率達76%,林木茂盛,古樹參天,山青水秀,有大別山五針松、多枝杜鵑等名木奇葩,有大鯢、原麝等珍稀動物,堪稱天然動植物基因庫。
菖蒲鎮,位於岳西縣西南部,距縣城33公里,距東香高速公路岳西出口處31公里,面積140平方公里,轄12個行政村,258個村民組,6667戶,總人口24570多人。隨著安慶市三山二水旅遊規劃(天-天-妙-空-湖)的制訂,我鎮具有獨特的旅遊交通區位(距天柱山33公里,距司空山58公里,距妙道山32公里,距花亭湖80公里),南與潛山毗鄰,西和太湖接壤,東、北兩面與本縣響腸、中關、五河、田頭四鄉鎮接壤,318國道貫穿全境,地理位置顯得非常重要,是我縣重要的山口集鎮之一,自古以來就是太、岳、潛的商貿中心和農特產品集散地,鎮區人流、物流活躍。
菖蒲鎮屬於大別山南坡中山區,最高海撥里仁村張山頭915.7米,最低海拔毛畈村袁家渡64米(全縣最低)平均海拔小於500米。縣內最大河流-潛水從本鎮經過,河谷多卵石,河畔多沙灘草坪,水勢平緩。河內盛產鐵沙、河沙以及著名特產菖蒲河魚。2002年把從上起王嶺下至袁家渡境內12公里河道被統一規劃為“天仙河”漂流景區,專家考證有“險似三峽,秀如灕江”之美,上游已開發為皮划艇漂流,下游從事傳統的竹筏漂流。天仙河兩岸旖旎的田園風光,贏得“安徽第一漂”的美譽。天仙河旅遊綜合開發發展潛力巨大。另外,鎮內有商代古遺址兩處:即撞鐘蟹形面和毛畈鼓形包(全縣僅八處),有影響的古寨址白雲寨(全縣共四寨),還有溪沸華公廟、水畈紅軍洞、溪沸溫泉等名勝。
菖蒲鎮境內物產豐富,土特產品有茶葉、板栗、蠶繭、河魚、茯苓、天麻及中藥材等。植物資源以松、杉、竹為主,尤以茶葉、毛竹和板栗最具特色,全鎮竹園總面積達20000畝。板栗園約20000畝,板栗產量800噸。茶園10580畝,其中高標準無性系茶園3176畝,茶葉產量180噸,桑園3800畝,蠶繭產量36噸,是岳西的有名的“茶葉之鄉”,“毛竹之鄉”,安徽的“板栗之鄉”。礦產資源主要有石英石、大理石、鐵、銅、鉛、鋅礦、蛭石等,大理石礦帶達10平方公里,石英石探明儲量50萬噸。
潛山縣
水吼鎮,位於潛山縣境的西部。東與余井區龍潭鄉、梅城區野寨鄉、黃鋪區痘姆鄉毗鄰,西與太湖縣、岳西縣相接,南與黃鋪區牌樓鄉、太湖縣相連,北與黃柏區逆水鄉、岳西縣接壤。全境均為大別山余脈,山巒起伏,溝壑密布。境內主要河流有潛水、割肚河、黃龕河等。潛水從岳西縣流入,自西向東經水吼、霧下、白水3鄉流入梅城區和黃鋪區境內;割肚河發源於懸鼓嶺西側,經割肚畈、大關,於水吼入潛水;黃龕河從橫中流經水吼入潛水。該區有極為豐富的森林資源、中藥材資源和礦產資源。森林覆蓋率為57%。竹木和薪炭資源的開發利用,占山區人民經濟純收入的一半以上。該區是縣內生薑、青麻和生漆的生產基地。區內動植物中藥材達293種,占全縣中藥材總量的70%。所產茯苓被列為安徽4大名藥之一。深山自然生長的雲霧茶受人殊愛。該區是縣內名茶“天柱劍毫”的主要生產基地。五廟、橫中等鄉蘊藏有豐富的大理石、石灰石、水晶石、石英石、蛭石、雲母、花崗岩石、白瓷土等資源,已部分開發利用。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的天柱山景區,位於該區東北部,“雄、奇、靈、秀”,舉步即景,招來無數中外遊人。具有攀崖走壁絕技,曾將清軍都統李雲麟題寫的“孤立擎霄”、國民黨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張淦題寫的“中天一柱”8個大字,鐫刻於天柱山主峰懸崖絕頂之上的藥農賀氏兄弟良謀、良佐,及其二世後裔來濱、來朝,均系該區白水鄉茶莊村人。該區是革命老蘇區,早在1925年就建立了中國共產黨五廟小組。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建立了蘇維埃政權。1930年,爆發了影響較大的八斗農民暴動、梅寨農民暴動。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四師第一團,於同年創建於該區割肚。縣內黨組織創建人程千里和胡紹瑗、余良鰲等革命先烈,均是生長在該區的一代英豪。解放戰爭時期創建的和平修械所革命遺址,位於該區的割肚鄉和平村。
天柱山鎮,原野寨,1992年設天柱山鎮,全鎮總面積71平方公里,轄6個行政村,人口13523人,是一個生態環境優美、旅遊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的旅遊鄉鎮。先後被評為國家級生態鄉鎮、省最佳旅遊鄉鎮、省旅遊特色名鎮、環境優美鄉鎮、省“五個好鄉鎮黨委標兵”和安慶市文明鄉鎮。開發有天柱大峽谷、九井河、潛河漂流、九曲河漂流、小喬峽等旅遊項目。九曲河漂流因其獨具特色被譽為“華東第一漂”。成為安慶市農家樂發展中最具規模和特色的鄉鎮。
梅城鎮,潛山縣政府所在地,位於縣境東南部,梅城鎮系皖、潛二水沖積的平原。土層深厚,土地肥沃。東臨梅河,西抵潛水,南瀕雪湖南埂,北靠彰法山。平均海拔20米。最高的天寨海拔23.5米。東關河流經縣城北部和東部。“梅城”因何而名,史志無記載。民間傳說有四:一是城牆系梅花小姐捐資督築(舊縣誌載有梅花小姐墓地),為紀念梅花小姐,故名“梅城”;二是此處古時候梅子樹殊多,因此得名;三是三國時期曹操驅兵南下,曹兵口渴難行,時逢梅子成熟季節,入城後,曹兵飽嘗了梅子,嘩稱“梅城”;四是城依梅河,故稱“梅城”。梅城是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時,今縣域為皖國所轄,皖國都城就在今日的梅城。此後,歷代為州、郡、府、縣治所在地。今為中共潛山縣委、縣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梅城鎮歷史上有1寨2井,3塔3湖,4巷4橋,5廟6寺,24座牌坊,42座祠堂。不少古建築,有的因年久失修自毀,有的在日軍入侵時被炸焚毀,有的建國後被拆除改建。現存的城北太平塔,“晉鹹和年間創建”,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東南的天寧寨,曾是明崇禎年間,張獻忠義軍與史可法部兩次激戰處。該寨是重要的古文化遺址。1982、1984年,兩次發掘新石器時代的墓葬12座,出土陶器、石器、玉器70餘件。寨上有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時修建的供其“秉燭夜讀”的“舒台夜月”,為“潛陽十景”之一,寨上綠樹蔭濃,風景秀麗,現為中共潛山縣委機關所在地。城北彰法山麓,有漢末“喬公墓”和喬公二女大喬、小喬梳妝後倒殘脂剩粉的“胭脂井”,城南有南湖、雪湖、學湖,三湖相連,面積近千畝。夏秋之際,碧波蕩漾,綠蓮吐艷,垂柳舞絮,舉步湖畔,心曠神怡。三湖盛產雪湖藕,鮮嫩味甜,潔白如玉,為縣內一大傳統名產,年產量在7.5萬多公斤以上。相傳,明代的地方官吏曾將此藕作為貢品送京,故遠近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