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法

治療學名詞。系八法之一,亦稱和解法

簡介,主要功效,辭彙解釋,

簡介

適應範圍很廣,如外感少陽證,腸胃不和,肝脾不和以及瘧疾等病證,證見寒熱往來,胸脅脹滿,脅肋疼痛,默默不欲飲食,噁心,嘔吐,心下痞滿,腸鳴腹瀉,腹痛,月經不調等。因為病證不同,和法的具體運用也不同,常用的治法有和解少陽、和解肝脾、和解腸胃等。此外,因瘧疾多從少陽經辨證論治,所以習慣上截瘧也屬和法範疇。
和解肝脾 用疏肝、健脾的藥物,治療肝脾不和的治法。適用於肝氣犯脾和肝鬱脾虛之證,證見胸脅脹滿,脅肋疼痛,腹痛腹脹,腸鳴腹瀉,神疲食少,婦女月經不調,乳房作脹,脈弦等。常用柴胡、枳實、芍藥、當歸、陳皮、白朮等藥。臨床上根據不同的證候選用不同的方劑。如證見脘腹疼痛,泄瀉或痢疾後重者,用四逆散透解鬱熱、疏肝理脾;證見兩脅作痛,頭痛,目眩,神疲食少,或月經不調,乳房作脹,脈弦而虛者,用逍遙散疏肝解郁、健脾養血;證見腸鳴腹痛,大便泄瀉,瀉必腹痛,舌苔薄白,脈弦緩者,用痛瀉要方疏肝補脾。
和解腸胃 用溫中、清熱藥物,治療腸胃不和的治法。適用於邪犯腸胃、寒熱挾雜之證,證見脘腹痞滿,噁心嘔吐,腸鳴腹瀉或腹痛,舌苔薄黃而膩,脈弦數。常用半夏、黃芩、黃連、乾薑、黨參、甘草等藥,辛開苦降,寒熱並用,調整胃腸功能。代表方如半夏瀉心湯。
臨床上應注意以下兩點:①病邪在表,未入少陽,或邪已入里,或勞倦內傷,飲食失調,氣血虛,臟腑虛極之寒熱等,不宜用和解少陽法。②脾胃虛弱所致的脘腹痞滿,噁心嘔吐,腹瀉等,不宜用和解腸胃法。

主要功效

和法主要使用於邪在半表半里、臟腑氣血不和、寒熱錯雜虛實並見的病證我們根據小兒體屬“稚陰稚陽”的特點,在臨床上採用和解少陽法治療小兒外感寒熱往來調和營衛法治療體虛感冒、自汗盜汗蕁麻疹,調和胃腸法治療心下痞調和肝脾法治療抽動—穢語綜合徵等取得滿意療效。

辭彙解釋

①五治法之一。指通過和解、調和或緩和等作用治療疾病的方法。多用於邪經或邪在半表半里的病證。主要有和解少陽、調和肝脾、舒肝和胃、分消上下、調和腸胃等。《傷寒明理論》:“傷寒邪在表者,必漬形以汗;邪氣在里者,必蕩滌以為利;其於不外不內,半表半里,即非發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對,是當和解則可矣”。《醫學心悟》:“有清而和者,有溫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補而和者,有燥而和者,有潤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和之義則一,而和之法變化無窮焉。”
②推拿手法名。即合法。《保赤推拿法》:“和者,醫以兩手之指由兒兩處經穴合於中間一處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