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法國文化的美麗約會/巴黎文叢

和法國文化的美麗約會/巴黎文叢

《和法國文化的美麗約會》由鄭園園著,以優美的文筆對法國文化的諸多方面(電影、美術、博物館、建築等)深入觀察、實地採訪,《和法國文化的美麗約會》也有對法國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的專題介紹,展現出有別於英美的法國文化特質,展現出多姿態多彩的法國文化風景。

基本介紹

  • 書名:和法國文化的美麗約會/巴黎文叢
  • 作者:鄭園園 閻純德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4760909
  • 品牌:大象出版社
  • 外文名:Mon Rendez-vous Avec 
  •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 頁數:180頁
  • 開本:16
  • 定價:24.0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在熙熙攘攘來往於北京與巴黎之間的學者和作家中,不少人都是一流的法國文學翻譯大家和作家,他們的辛勤耕耘,使中法文化長河兩岸的景觀日益賞心悅目。
“巴黎文叢”很像一次關於法蘭西的文學筆會。鄭園園的《和法國文化的美麗約會》是其中之一。作者基本都通曉中法兩種語言,深諳中法兩種文化,多是神奇的“畫師”,他們自擬文題,用其或樸實或高雅的筆墨,從不同的視角,既形似又神似地描繪了他們所認識的法蘭西精魂。
讀本書很像乘坐旅遊車觀光,既可在時光隧道里讀歷史,又可在紛紜社會中看現實。總之,本書多維度、多層面地展示了法蘭西的魅力與誘惑,同時也是對法蘭西精神的記錄與詮釋。

作者簡介

高級記者,中國法國研究會理事。

1970年,北京大學西語系法語專業本科畢業。

198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國際新聞專業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同年到人民日報國際部工作。

1991—1994、2000一2002年期間兩次常駐法國,任人民日報駐法國首席記者。

長期從事法國、西歐及中歐關係研究與報導,發表新聞報導等各類作品約400篇,曾獲中國國際新聞獎、文化部文化新聞獎及中國經濟新聞獎等獎項。

圖書目錄

自序
視文化遺產如生命
視文化遺產如生命
“城牆行動”在法國
“開疆拓土”慶華誕,再造羅浮宮
吉美博物館:巴黎的東方藝術聖殿
尚第依古堡的中國銅尊
地中海上伊夫堡
巴黎“紅磨坊”今昔
巴黎圓頂咖啡館
法國老夫人和她的古堡
喔,香榭麗舍
感受諾曼第
文化名人燦若星河
2002年:法國進入“雨果年”
雨果出生地貝藏松:文化內涵很豐富
大仲馬靈柩終人先賢祠
具有超前性、現代性的女作家:喬治·桑
“紅磨坊畫家”一生傳奇
看“色情畢卡索”畫展
香奈爾:法國時裝界的一代“女皇”
驚世預言警世忠言
大衛名畫講述拿破崙傳奇
《思想者》遠行去中國
“大拇指”雕塑皇帝
“新浪潮之母”瓦爾達
中西文化擺渡人
多樣性、創新性、民族性
法國捍衛文化多樣性實踐
蓋布朗利:關注多種文明的博物館
法國人的中國文化視野
文化交流是心靈溝通的橋樑
太陽王“回訪”紫禁城
解讀法國百年時尚
法國的卡通英雄阿斯泰里斯
電影藝術100年
法國電影的豐收年
《霸王別姬》在坎城
維護好城市肌理
里昂的漂亮“面孔”
迷思與反思、糾錯與堅守
狂熱的五月
戴高樂科隆貝故居行
盟友的“美國觀”
近觀法美關係
法國以國家名義認罪
西方兩種經濟模式之爭
“我們負有記憶的責任”
一位登高遠望者
天生的叛逆者理念的堅守者
法國社會黨“夏季大學”見聞
布洛涅森林的悲哀

文摘

視文化遺產如生命
法國以文化大國的形象屹立於世,源遠流長的文化遺產保護傳統,使得法國的文物代代相傳,光輝長存。從巍然聳立的宮殿到質樸凝重的古堡,從價值連城的名畫到古色古香的家具,無一不透露出濃郁的文化氣息。沒有文化遺產,法蘭西文化定會黯然失色。沒有文化遺產,法國何以成為每年吸引7000萬旅遊者的世界第一旅遊大國?沒有文化遺產,法國人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也會大打折扣。
在法國,“遺產”這個詞被廣為運用,以至於如果不是涉及遺囑、遺產稅的時候,你聽到這個詞的第一反應會是“文化遺產”,以及一系列與此相聯繫的辭彙:文化遺產日、文化遺產學校、文化遺產基金會、文化遺產百科全書……
文化部遺產司負責歷史建築保護的戈萬先生在接受採訪時說,文明古國各有燦爛的文明史,不宜比較哪個國家的文化遺產更好、更有吸引力,它們是人類共同的財富。文明古國都有根據本國國情而制定的遺產保護政策,也不宜比較哪個國家的政策更優。要說法國在遺產保護政策上的特點,他認為法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制定現代遺產保護法的國家。
法國大革命促使遺產保護思想產生。大革命中,宮殿被砸、教堂被毀,文化遺產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巴黎城東的巴士底監獄是1382年建成的城防工事,在路易十一時期被改造成國家監獄,成為封建統治的象徵。1789年7月14日,法國民眾攻占巴士底,大革命號角吹響。7月15日,起義者將監獄夷為平地。
而今,那裡只留下一個以巴士底命名的廣場。一位學者朋友談及此事,用遺憾的口吻說:“攻占巴士底當然是千古稱頌的革命行為,要是不拆除巴士底監獄更好,法國就會多一份遺產。”同為封建王朝監獄的馬賽伊夫堡,而今是國家級文化遺產。
神職人員一般是站在革命的對立面的,但有一個名叫格雷茹瓦的教士卻站到革命陣營中,是他最早提出了保護遺產的建議。他對他的革命者朋友說,摧毀祖先留下來、象徵著我們文化遺產的行為是十分愚蠢的。他的忠告被接受了。後來,在處置教會和貴族的財產時,也面臨著如何對待、保護其中具有藝術價值的物品的問題。羅浮宮學校教授波米埃在《今日法國》雜誌撰文說,1789年後,國內,外省的保皇黨人騷亂;國外,普奧聯軍壓境。在衝突與暴力愈演愈烈的情勢下,文化遺產又一次面臨著遭受浩劫的命運。是聽任它們在動亂中流失,還是把它們保護起來,以免萬劫不復的命運?後一種思想占了上風,激進的人們認同了這樣一個觀念:國家遺產必須保護。1790年,國民議會設立專門機構制定了一份作為國家財富的藝術品目錄。1793年,“共和法令”問世,法令規定,不論哪一類藝術品,在法國的領土上必須受到保護。
共和法令使文化遺產在動盪的年代免遭浩劫,經過近40年實踐,1830年,政府成立“歷史古蹟處”,保護遺產的工作正式提上日程。又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經驗積累,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遺產保護法誕生,這就是1913年12月31日通過的“保護歷史古蹟法”。它是世界上第一部保護文化遺產的現代法律,比英國、德國、義大利早了大約30年。記者在法國文化部遺產司接觸了幾位官員,他們談及遺產保護,言必稱“1913年法”,可見其經典性。
“1913年法”規定了法律的保護範圍、申請保護的行政程式、享受的稅收優惠等,這部法律內容全面細緻,使有關的行政人員、專業保護人員都有章可循。例如,國家分級的歷史建築,不能摧毀、不能改建(部分改建也不行),也不能在附近蓋新建築;沒有文化部的批准,不能作修復性施工;得到批准的,也必須在國家有關行政部門的監督下進行。再如,列入國家分級的私人博物館搞維修,除了可得到國家補貼,還可免去門票、出售紀念品等收入的稅收。
1964年,在文化部部長馬爾羅主持下,法國對文化遺產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清點造冊。據戈萬先生介紹,僅國家登記入冊的歷史建築遺產就有4萬件。文化遺產的涵蓋面更寬,總數遠超過4萬。這個數字還在增加,因為出現了兩個新趨勢:第一個趨勢是遺產的概念在擴展,人們想要保護的不僅限於宮殿、教堂,還擴展到更多的歷史遺址和遺物,例如百年老廠、礦井等。記者在法國北方魯貝市參觀過一個澡堂改建的博物館。魯貝是19世紀法國紡織業中心,工人勞動條件惡劣,許多人染上肺結核,當時的市政府專門修建了這個全國最大的公共澡堂,讓工人下班後來洗浴,作為勞工健康保護的一個設施,這個澡堂現已成為工業時代的見證,像大教堂一樣被保護起來。第二個趨勢是遺產“年輕化”,20世紀一些知名建築師、時裝設計師的作品也被列為文化遺產。1964年去世的大建築師勒·科爾比西耶的作品就已被定為國家遺產。有專家認為,這兩個趨勢表明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人們渴望尋找民族文化身份認同,擔心經濟全球化潮流吞噬了民族特性,因此,凡是能夠加強這種認同感的遺產都受到了歡迎。
談到法國的文化遺產保護,人們一般會提到兩位文化部長,一位是戴高樂時期的馬爾羅,一位是密特朗時期的雅克·蘭。在這兩位部長任內,遺產保護得到了極大的重視,在行政上和財政上爭取到國家的大力支持。馬爾羅的遺產清點造冊工作,使國家對遺產的重視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雅克·蘭在1994年使文化預算在國家總預算中所占比例突破1%的界限,意味著以國家保護為主的法國遺產政策有了更為可靠的財政保障,因為在文化部的預算中,15%用於遺產保護。文化部官員同記者談到這兩位部長時說:有思想、有眼光,有總統的信任,又有財政支持,所以工作做得好。
在作這個專題採訪時,記者向好幾位官員提出一個相同問題:你們不覺得要保護的遺產太多了嗎?他們都斷然回答說:不多。有人還帶著惋惜之情說,1945年至1970年,法國搞大規模的戰後重建,好多地方把老城區拆掉了,現在非常後悔,要不然,法國又有許多富有魅力的景點,我們的後代又有了活的歷史教科書。我想,這就是法國,一個無比珍愛自己歷史文化傳統的國家,一個把文化遺產視同生命的民族。(2002年)
P002-004

序言

自序
收入本書的文章是我在人民日報社國際部工作期間,主要是任常駐法國記者期間完成的。這些以法國文化為主題的小文,見證著我和法國文化一次次的美麗約會。
受1964年中法建交所帶動的“法國熱”的影響,1965年考大學時我選擇了法語專業。雖然後來的“文化大革命”迫使我們中斷學業,“文革”後我又從事和法語不相干的工作,但心中一直藏著對法語的情愫。1979年報考研究生時,我還是選擇了與法語關係密切的專業。
年輕時,我對法國的理解是膚淺的,認為那是一個浪漫的國家,那裡的人們生活有情調,懂得享受生活,所以學法語該是一件挺浪漫的事兒。20世紀80年代起,我走近法國,在採訪寫作過程中,感受到這個國家有一種無所不在的影響力,那就是文化的影響力,心中十分震撼。因為當時“文革”結束不久,在“十年動亂”中,我們這個文明古國,文化被破壞得七零八落,而法國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卻雲蒸霞蔚,頗為壯觀。
法國無疑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文化大國,這個向人類貢獻過拉伯雷、盧梭、伏爾泰、雨果、普魯斯特等文學巨匠以及塞尚、莫奈等藝術家的偉大國家,其文化地位至高無上。在法國,文化事件層見疊出,沒有哪一天缺少文化新聞,沒有哪一年不轟轟烈烈舉辦幾次著名思想家、作家、畫家或其他藝術家的紀念活動。文化是永恆的話題。在法國,新片上映是個事件,相關評論占據著大小報紙的版面;文化現象、書評類的談話是電視節目的亮點,收視率很高;街道海報柱上,文化活動的海報做得很美很張揚;它的國民好讀書,在公車和捷運里,乘客一卷在手埋頭苦讀,樂在其中……這一道道風景正是這個文化大國的標記。
巴黎曾經是歐洲的中心。恩格斯說,在巴黎這個城市,“歐洲的文明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這裡匯集了全歐洲的神經纖維,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從這裡發出震動世界的電擊”。時移世易,法國不再具備一流的國力,在全球化時代它面臨著巨大的困惑和挑戰;但它仍然是舉足輕重的大國。法國在國際問題上的立場和聲音,仍然備受關注。這是因為它是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它是歐盟的核心國家,它也仍然是世界經濟大國;這因為它的文化:文化,使法國擁有超過其他國家的軟實力;文化,使它具有更優雅的國家形象,更廣闊的外交空間。文化是法國的名片!
從此,我開始留意文化。我把寫時政報導比作體育比賽的規定動作,把寫文化報導比作自選動作,我對文化名人的活動,對文化建設、文化爭論等現象,都饒有興趣地去觀察、去採訪,於是就有了本書的這些文章。
本書還收人了若干篇有關法國社會、政治的文章。深厚的文化傳統和文化積澱,使法國產生了特有的政治文化。啟蒙思想家提出的“人生而平等”的思想、大革命中誕生的《人權宣言》等震動世界的事件,使這個國家的政治家和普通公民更勇於捍衛自己的權利。法國總是充滿爭論和抗爭:議員們總在國民議會激辯;勞資雙方總在談判,行業公會總在組織罷工,通過罷工要求提薪,表達對公平與正義的訴求……法國政治文化的優劣得失、它帶來的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那是一篇寫不完的大文章。不過,在法國,權貴不敢橫行無忌,富豪不敢過分炫富;金融危機中,法國的金融業遭受的衝擊和損失相對較小一…誰能說這不是政治文化長期浸淫的結果?
已故的《人民日報》總編輯范靜宜生前對我所采寫的法國文化報導勖勉有加。他在報社為我舉辦的作品研討會上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我們對青年新聞工作者的要求有一個誤區,即單純強調勤奮與刻苦,但忽略了文化素質的提高和文化底蘊的培養。他認為,缺少了文化底蘊,就難以攀到更新更高的境界。他說:“許多人學習不可謂不刻苦,采寫不可謂不勤奮,卻長期苦於不能再超越自我一步。我想,問題恐怕就出於綜合文化素質的欠缺上。”他認為我在這方面邁出了很可喜的一步。我在編這本書時,時常想到這位溫文爾雅的總編、這位學養深厚的敦厚長者,我想對他說,謹記您的教誨,我和我的後輩同行,會朝這個方向前進的。
鄭園園
2013年12月11日於北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