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使君九日登戲馬台

《和李使君九日登戲馬台》是北宋詩人陳師道的一首七律,約作於元符三年(1100年),時作者在徐州。此詩是一首語意暢快的登臨即興之作,既讚美李使君,更有風流自賞之意。全詩氣象開闊,語言駿爽,情緒飽滿,在陳詩中別具一格,被後人視為作者有代表性的快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和李使君九日登戲馬台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後山詩注補箋》
  • 文學體裁:七律
  • 作者:陳師道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字詞注釋,白話譯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和李使君九日登戲馬台陳師道
登高能賦屬吾儕,不用傳杯擊缽催
九日風光堪落帽,中年懷抱更登台。
江山信美因人勝,萸菊逢辰滿意開
二謝風流今復見,千年留句待君來

注釋譯文

字詞注釋

①李使君:指徐州知州李某。九日,陰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戲馬台,台名,項羽所築,高八丈,廣數百步,在今江蘇銅山縣南(屬徐州)。
②登高能賦:古時認為:一個人如果具備九項能力,就可以擔任大夫的官職。其中一項是登高能賦。吾儕(chái),我輩。
③傳杯:輪流飲酒。擊缽(bō):敲打銅缽。兩者都是古人用來限制作詩時間的方法,必須在飲酒一輪或擊缽一次的時間之內將詩作成,否則就要受罰。據《南史·王僧儒傳》,蕭文琰與丘令楷、江洪等,共打銅缽,立韻響滅則詩成。
④落帽:據《晉書·孟嘉傳》,孟嘉九月九日與桓溫等登安徽當塗龍山。風將孟嘉帽子吹落地,他仍未發覺,溫令左右勿言。久之,嘉如廁,溫令取還嘉,並命孫盛作文嘲弄孟嘉,嘉作文答之,其文甚美。之後“落帽"便成為重九登高的典故。
⑤信:誠、真。勝,佳。
⑥萸(yú):茱(zhū)萸,植物名,生於川谷,其味香烈,古代風俗,陰曆九月九日重陽節佩戴茱萸,以祛邪避災。
⑦二謝:指謝瞻謝靈運
⑧君:一本作“公”,指李使君。

白話譯文

登高必能賦詩只有我輩,用不著傳杯遞酒敲擊銅缽相催。九月九風光多么晴和佳麗,真可以學學古人落帽作文的風采,雖然已是中年,我心懷依舊壯健,今日又歡欣地登上高台。
美好江山成為名勝,自古到今總因有了傑出人才,滿眼茱萸黃菊,一到時令開放得十分可愛。二謝的流風餘韻如今重又再現,千年下好詩句留待你寫將出來。

作品賞析

此詩約作於元符三年(1100),時作者在徐州。此詩是一首登臨即興之作,既讚美李使君,更有風流自賞之意。在眾多傷嘆貧病失意的陳師道詩中,如此首情調樂觀暢快的作品並不多見。同杜甫一部份情調歡樂的七律作品相比較,可以看出師道學杜頗得神韻。
詩一開篇就奏出了激昂歡快的調子,抒發了詩人自信自豪的情懷,暗示詩人和李使君都是有出仕為官才幹的非等閒之輩。九月九日重陽節,作者與李使君同登徐州戲馬台並賦詩,李為首倡,作者和此,所以第一句就說登高能賦,不須擊缽催詩。這不單說才思敏捷,更為重要的是表達了暢快的心情。
第二聯寫詩人的矛盾心理。他既感到值此重陽佳節,應該如同孟嘉那樣狂放飄逸,又覺得自己依然和謝安相同,時至中年,傷於哀樂,登高縱目遠眺時難免別有懷抱。其中“堪落帽”的“堪”,顯示自然風光美好,環境氣氛愜意,顯示詩人個性詼諧,氣度灑脫,極富風趣;“更登台”的“更”,則又把人引向冷峻的深層思索,具有豐厚的意蘊。而“中年懷抱更登台”句,用一“更”字,見出詩人壯心不已的懷抱與颯爽風采。“九日”兩句,用一個“堪”字、一個“更”字,使常見的典故顯得鮮活,有力地烘託了樂觀的積極世取的精神風貌。陳衍評日“三、四句,加‘堪’字,‘更’字便不陳舊。”這也正是明胡應麟所說,“師道得杜骨…多用杜虛字”(《詩藪》外編卷五)的特點。
第三聯寫多嬌江山由於賢主嘉賓的點綴而顯得更加嫵媚,遍地菊花仿佛有感有知,在這佳節良辰開得更加精神,分外奪目。這裡,詩人通過寫江山美,因為人的高雅而顯得更美,寫菊花怒放,因為逢節——實際是逢人,而開得更加繁盛,集中讚美了李使君及其同游者的不凡,用的是襯托與擬人的手法。江山信美因人勝”系全詩警句,是為歷史作出的結論,也是為當前實際所作的富於哲理的評判,其間既有對李使君的褒美,更有自我寄託之意,再有下句節令美景作為映襯,愈顯出詩人胸懷的壯健和高度的自信。第三聯以愉悅之心觀覽秋景:江山美好,而借人出勝;黃菊逢時,開得更為愜意。
尾聯可以作兩種理解。其一是說南朝東晉安帝義熙十二年(公元416年),謝瞻、靈運從宋劉裕在戲馬台設宴餞別孔靖,二人均寫了《九日從宋公戲馬台送孔令》的詩,風流傳千古。好像特意留待李使君來欣賞似的。其二是說,今天要再現謝瞻、謝靈運當年登高賦詩的風流韻事。留下千古傳誦的佳句,唯待李使君來揮毫展示。是用二謝來比喻李使君。從整體看,以後說為當。這樣理解,尾聯所寫與全篇內容協調一致。就結構而言,呼應了首句的“屬吾儕”。
總之,這一即興之作繪景抒情贊人,水乳交融,幾用典故而輕巧自如,寫得氣勢充沛,興味盎然,令人讀罷,自然而然地想起王維的《漢江臨眺》一詩。今人程千帆評:“寫得有氣勢,有興會,使人聯想到王維的《漢江臨眺》。”(《古詩今選》)信然。但王維那首五律狀景具體逼真,而此詩對景物只略加點染,用虛筆。(陶文鵬)
這是一首應節唱酬之作。全詩以充滿自豪的口吻,寫出詩人與李使君登高能賦的敏捷詩才。全詩風格明快,音調鏗鏘,一掃詩人平素詩中的清寒鬱氣,令人精神為之一爽。

作者簡介

陳師道(1053-1102),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後山居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家境困窘。早年學文於曾鞏,絕意仕進。元祐(1086-1094)初期,因蘇軾等人舉薦,任徐州教授。後任太學博士、秘書省正字等職。詩學杜甫,苦心錘鍊,質樸蒼老,深受黃庭堅推重。為江西詩派代表性作家,常與蘇軾黃庭堅等唱和。有《後山先生集》、《後山談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