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悅州

簡介

和悅州原名荷葉洲,位於安徽省銅陵市郊區鵲江西岸,洲呈圓形,四面環水,似一張荷葉漂浮於大江之上。民間相傳古暹羅國(今泰國)王太子到九華山朝聖,路過桐城藕山(今樅陽縣山),不慎將藕山踩斷,藕頭順江而下,至此長出荷葉,故名荷葉洲。洲上出土的土地福德祠石碑,其落款是清順治八年(1650年)二月初一,可見此前洲上已有人定居。最初來到荷葉洲的拓荒者,是以插草為標的方式進行的。隨著歷史的變遷,墾殖者爭奪兼併土地的衝突亦日漸加深,最先占有土地的東家,重租引起後來承佃者的公憤,因此爭訟連年,矛盾日趨尖銳。嗣後,官民調解這起糾紛,改荷葉洲為和悅洲,意為和顏悅色,和睦相處。又傳清水師提督彭玉麟到此操練水師,認為荷葉歲有枯榮,因諱其意而諧其音改名和悅,沿用至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和悅州
  • 地理位置:安徽省銅陵市郊區大通鎮
  • 占地面積:2平方公里
歷史,發展,地圖信息,

歷史

晚清時期,洲上人煙稠密,集鎮已初具規模。自彭玉麟選中此地練兵籌餉,設參將衙、二府衙、厘金衙、皖岸鹽務督銷局等行政衙門和財稅機構,又建成石板路面街道三條。由於洲上茅屋毗連,火災不斷,彭氏將三條街上的10條巷弄均以三點水偏旁的江、漢、澄、清、浩、泳、瀠、洄、匯、洙10字命名,意在以水克火,消災祈福。後人援其例,為後建的三條巷弄命名為河、洛、滄。彈丸之地的和悅洲,從此形成了"三街十三巷"的城鎮密集街市建築群。到了民國初年,以和悅洲為中心的大通進入鼎盛時期,因此博得"小上海"之美稱。抗日戰爭時期,由於日本侵略軍狂轟濫炸",三街十三巷"毀於戰火,只倖存聖公會、天主堂和法華庵三座宗教建築物。

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和悅洲於1952年設新民鄉,1958年改為新民大隊,改革開放後改名和悅村。1996年,和悅老街被安徽省政府列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1998年12月大通移民建鎮後,洲上部分居民已遠離洪水威脅,喜遷新居。

地圖信息

地址:銅陵市郊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