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
呼包鄂城市群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的核心區,黃河兩岸,是
內蒙古最重要的經濟圈和
城市帶,也是中國最富裕的地區之一,三市呈品字形分布,有著非常密切的經貿和社會聯繫。呼包鄂經濟發展水平已與沿海發達地區比肩。“呼包鄂經濟圈”正成為內蒙古經濟快速增長的火車頭和助推器,對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起了巨大作用。自治區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杭栓柱認為,半壁江山的經濟總量、豐富的資源條件、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健全的科技支撐、各具特色的產業基礎,均為三地經濟社會
一體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優勢
呼包鄂地區擁有儲量1250多億噸的煤炭、7000多億立方米的天然氣、逾億噸的稀土保有儲量和58.6億立方米的黃河配給水量,擁有全自治區60%以上的科研開發機構和75%的科技人員,以及距離北京500千米、距離天津出海口600千米、毗鄰俄羅斯和
蒙古國的區位優勢。
資源優勢自古就有,而
呼包鄂地區在新時期區域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成功經驗,在於依託和利用已有的資源優勢培育出新的競爭優勢。正是這些脫胎於資源優勢的“新優勢”,具備了“人無我有”的獨特性,成就了呼包鄂快速發展的夢想。
重要作用
呼包鄂3市在打造“
金三角”經濟圈過程中,探索出一條著力培育和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不斷提升產業發展水平的新路子。
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發展環境和條件的同時,
呼包鄂集中優勢資源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以優勢特色產業為支撐,使3市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而“產業多元、產業延伸和產業升級”的發展思路,不斷提升了呼包鄂3市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水平。
一是產業多元
呼包鄂3市都或多或少地依賴於資源開發“起家”。在發展和提升資源型產業的同時,3市注意發展非資源型加工業,不斷培育新的產業增長點。各自發揮地區比較優勢,高起點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加快發展裝備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
現代服務業、旅遊業等,有效提高了非資源性產業比重,構築起多元化支撐的產業體系。
二是產業延伸
在加大資源開發力度的同時,
呼包鄂3市不斷加大資源轉化力度。在發展採掘和初加工產品中,注意把推進產業延伸作為提高產業發展水平的關鍵環節抓,依託已有的產業基礎,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和提高產品精深加工水平。現在,3市的煤炭
轉化率已經達到50%,煤化工、煤制油、天然氣化工、氯鹼化工等優勢特色產業的產業鏈正在形成,鋼鐵、有色金屬、PVC等產品已經形成一定規模,並不斷向下游系列
產品延伸,帶動中小企業圍繞特色產業搞延伸,圍繞重點項目搞協作,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
三是產業升級
呼包鄂3市注意強化自主創新,通過技術跨越帶動產業升級,著力打造智力密集、競爭力強的
高端產業。
鄂爾多斯市在幾年間將1901座煤礦壓減到276座,產能由2550萬噸增加到1.7億噸,形成了一批技術裝備先進、機械化程度高、競爭力強的大煤炭集團。不斷開發技術和智力密集的高端產品,培育高端企業,有力地支撐了產業的升級和產業鏈的延伸,培育起核心競爭力。
“呼包鄂經濟圈”在戰略上應該力爭上升為國家級經濟區。
影響
近年來,
呼包鄂三市經過高速發展,已成為內蒙古最具活力的
城市經濟圈,被譽為內蒙古的“
金三角”地區。2009年“金三角”的經濟總量占全區經濟總量的59%。“呼包鄂經濟圈”正成為內蒙古經濟快速增長的火車頭和助推器,對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起了巨大作用,這是我們目睹的現實。
但是“呼包鄂經濟圈”的規劃實施相對力度較弱,隨著國家城鄉配套改革實驗區(成俞、京津冀等),經濟區(
北部灣、海西等)的實施,各地都在搶抓歷史機遇,“呼包鄂經濟圈”同樣要珍惜歷史機遇,一定要緊緊抓住,很好地把握國家政策,通過規劃和逐步實施把即已提出的“呼包鄂經濟圈”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呼包鄂經濟圈”可以命名為"黃河經濟區"(可以通過征名方式取得)
意義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區域協調發展
總體戰略逐步形成,“
呼包鄂經濟圈”逐步確立,面臨新的歷史機遇和挑戰,加快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呼包鄂經濟圈”的開放開發提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可以借鑑其他經濟區的成功案例,它的建設對於帶動推動
西部大開發、推動與西北與我國西北部國家的共同合作發展,將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呼包鄂經濟圈”的現實的經濟水平與現狀,有著良好的發展機遇和底蘊,對國內外企業來說意味著實實在在的商機,對西部與
京津冀的對接來說則是一個謀求合作共贏的平台。必將越來越多地引起世界的關注,越來越多地引起投資者的關注。
“呼包鄂經濟圈”地處華北和西北經濟圈、京津冀的結合部,是我國西部大開發的重要區域,有京包、丹拉等交通大動脈,也是我國
西部開發出海通道,區位優勢明顯,戰略地位突出。
“呼包鄂經濟圈”資源豐富,
環境容量較大,發展潛力較大,可以發展成為是我國西北地區規劃布局新的
產業群和建設高質量
宜居城市的重要區域。
“呼包鄂經濟圈”一旦獲得批准,自治區人民政府通過專門機構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完善規劃實施措施,要依據本規劃調整相關城市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環境保護規劃、功能區劃和能源、交通等專項規劃,並嚴格按照規劃確定的功能定位、空間布局和發展重點,選擇和安排建設項目。
建立健全規劃實施監督和評估機制,監督和評估規劃的實施和落實情況,協調推進並保障本規劃的貫徹落實。在規劃實施過程中,適時組織開展對規劃實施情況的評估,並根據評估結果決定是否對規划進行修編。
完善社會參與和監督機制。拓寬公眾參與渠道,通過法定的程式使公眾能夠參與和監督規劃的實施。同時,推動企業、民間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聯合協作,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規劃實施和區域經濟合作。
希望“呼包鄂經濟圈”早日上升為國家級經濟區,我們期待內蒙古新的明天。
交通
(一)加快“兩縱”
綜合運輸網路建設,構建區際南北運輸通道。以
210國道和包頭—西安雙線電氣化鐵路為縱軸,形成區域縱向客貨運輸通道。加強區域口岸通道建設,實施
滿都拉、甘其毛道和策克等口岸公路工程,形成以二級以上高等級公路為主連通蒙古的公路通道。重點建設
白雲鄂博—
滿都拉口岸、
甘其毛道口岸—包蘭線等鐵路網路,暢通歐亞陸路通道,提高物資外運和境外資源、商品向內陸轉口能力。
(二)完善“四橫”東西
綜合運輸通道建設,加強與周邊地區的輻射及京津的協作。以
110國道和京蘭鐵路為橫軸,加快京包、
包蘭鐵路全線電氣化改造,提高京包、包蘭等幹線鐵路提速擴能步伐,形成1億噸的
綜合運輸主通道。貫通110國道為主的高速公路建設,實現呼包鄂區域5小時通達京津冀和向
西北地區的通達能力。以
烏海—
東勝、東勝—準格爾、準格爾—大同線等鐵路建設為重點,加快新建和擴能改造步伐,形成5000萬噸的資源運輸通道。以準格爾—
朔州和國家準備實施的煤炭第三運輸通道為重點,形成區域煤炭專用通道。
(三)加快建設呼包鄂城際環形骨幹通道。以高速公路為骨架,建設呼和浩特—東勝、包頭東興—樹林召、呼和浩特繞城高速公路,形成以國道110、210為主的
呼包鄂城際環行高速公路網,建成呼包鄂城際兩小時交通圈。改造完善以呼和浩特至準格爾鐵路、
準東鐵路二期和
京包鐵路組成的呼包鄂三市間環形城際運輸軌道,積極發展環呼包鄂三市的高速鐵路建設。
(四)提高與區域發展相適應的航運能力。合理布局區域乾支線機場,穩步推進機場建設。重點加快呼和浩特
樞紐機場升級改造,建成地區樞紐機場,完成機場擴建工程,
飛行區等級達到4E級,成為首都國際機場的主備降場。完成包頭幹線機場擴建工程,飛行區等級達到4D級並具備一定幹線機場功能,成為地區性幹線機場。開工建設
鄂爾多斯支線機場,形成以呼和浩特機場為核心,包頭、
鄂爾多斯機場為輔助的現代化航空客貨運輸網路。逐步開通呼和浩特機場至全國各大樞紐機場以及各地幹線機場航線,開闢更多的國際航線。合理選擇支線機型,增加支線航線及航班,促進
支線航空的快速發展。
(五)調整整合綜合交通樞紐功能。根據三市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最佳化、整合區域交通樞紐功能,實現區域交通樞紐的合理分工。呼和浩特強化公路和航運中心的地位,積極拓展客運功能。提高商品批發和集散的物流樞紐功能,建設大型
物流節點,發展成為區域性物流中心城市;包頭強化公路和鐵路樞紐功能,形成物流集散樞紐;
鄂爾多斯強化煤炭公路和鐵路運輸的交易和集散功能,發展成為“
西煤東運”的能源集散基地。
隨著有關鐵路建設項目的分步實施,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1小時交通圈,和包頭——
臨河——
烏海——銀川——鄂爾多斯的2小時交通圈正在形成。
這兩個城際快速客運交通圈,是內蒙古
鐵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呼包鄂1小時客運圈,主要由
集寧——包頭第二雙線、包頭——神木新線和呼和浩特——準格爾——
東勝快速鐵路組成,這是“呼包鄂”地區——北京快速客運通道的一部分,策應“呼包鄂”經濟一體化需求。
集寧——包頭第二雙線於2009年4月1日開工,已於2012年12月建成通車。呼和浩特——準格爾——東勝鐵路項目已開工建設,2013年底建成。
相關
呼包鄂城市群位於全國城鎮體系“京——呼——包——銀”城鎮發展軸的中段,全國“
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包(頭)昆(明)通道縱軸北端,是國家呼包鄂榆重點開發區和呼包銀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呼包鄂城市群規劃》提出了將呼包鄂城市群建設成為
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高地和國家級區域發展的新
增長極,以及開發度高、輻射力強、結構完善、發展協調、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生態良好、具有西部特色現代城市群的發展目標。形成以
呼包鄂核心地區為重點發展區域,以沿黃河沿交通幹線城鎮產業帶為重點發展軸帶,以
區域中心城市和縣城兩級城鎮為多極支撐的城鎮體系。重點加強“井”字形發展走廊建設,統籌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集中優勢,形成合力。積極推動核心地區交通、
公共服務設施、信息資源、環境保護、
區域市場、物流建設一體化發展。
《呼包鄂城市群規劃》的編制實施對於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提升
區域競爭力,統籌呼包鄂城市群的空間布局,促進經濟、社會、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