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呼倫湖小白魚體長側扁,側扁而高,頭小,全側深銀白色,每個鱗片的邊緣顏色稍深。背鰭條,Ⅲ7;臀鰭Ⅲ12—15;側線鱗42—46;下咽齒三行1.1.4—5.4.1;全身銀白,鰭灰白色。
營養價值
呼倫湖小白魚富含蛋白質和十餘種胺基酸。每100克魚肉中胺基酸總量>15克,其中天門冬氨酸>1.30克、蘇氨酸>0.60克、絲氨酸>0.60克、谷氨酸>2.00克、脯氨酸>0.70克、甘氨酸>1.00克、丙氨酸>0.80克、胱氨酸>0.20克、纈氨酸>0.60克、蛋氨酸>0.50克、異亮氨酸>0.70克、亮氨酸>1.10克、酪氨酸>0.50克、苯丙氨酸>0.80克、賴氨酸>1.10克、組氨酸>0.30克、精氨酸>0.90克。每100克魚肉中含蛋白質>15克。每100克魚肉中含鈣>1000毫克、含鐵>3.00毫克、含鋅>3.20毫克、含鎂>35毫克。每100克魚肉中含膽固醇<150毫克。胺基酸、蛋白質含量豐富,因此肉味鮮美。
遺傳特性
呼倫湖小白魚適應能力強,具有雌雄兩性,體長為8厘米性成熟,產卵期為6月中旬至7月中旬。以浮游植物的微囊藻、鼓藻、柵藻和矽藻以及著生絲狀藻和枝角類為食。該品種魚是一個區域性的種群棲息於呼倫湖的東西兩岸,以沙質底的西岸為多,那裡也是產卵場地。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呼倫湖地區屬於呼倫貝爾高原的一部分,本區地貌分為湖盆、低山丘陵、湖濱平原、沙地沙崗、河谷漫灘等,湖底主要是沙質,符合魚類生長標準,適宜呼倫湖小白魚生長。
水文情況
呼倫湖區河流湖泊廣布,地下水資源豐富。主要注水河流源於貝爾湖的烏爾遜河和源於蒙古國肯特山的克魯倫河,還有連通額爾古納河的吞吐性河流達蘭鄂羅木河。湖的周圍還有一些時令河流與湖泊,較大的有新開湖、烏蘭泡。呼倫湖面積2339平方千米,湖岸周長447千米,湖長93千米,最大寬度41千米,總蓄水量138.5億立方米。
氣候情況
呼倫湖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東北部,年平均氣溫-1℃,無霜期110—160天之間,年降雨量247—319毫米,年蒸發量1400—1900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2853小時,濕度70—80%,霜凍時間較長,初霜一般在九月上旬至下旬,終霜在四月下旬至5月下旬。
歷史淵源
兩千多年前的《山海經》稱呼倫湖為“大澤”,《明史》稱呼倫湖為“闊灤海子”,從清代開始,該地居民稱呼倫湖為“達賚湖”。
1985年,內蒙古自治區將呼倫湖珍禽、濕地、草原生態系統列入《內蒙古草地類自然保護區規劃》。
2006年,呼倫貝爾市啟動“引河入湖”工程,直接從海拉爾河修建引水溝渠,將河水引入湖中。呼倫湖地區從事漁業的各單位同步進行封湖養魚。
2012年9月,達賚湖公安分局將保護呼倫湖資源、遏制偷撈盜捕列為工作重點。
生產情況
呼倫湖盛產鯉魚、小白魚、鯽魚、秀麗白蝦等31種水產品,年最高產量可達1萬噸左右,是內蒙古最大的天然、綠色、有機水產品生產基地。
2014年,呼倫湖產小白魚7000噸,地理標誌保護的區域範圍總面積23萬公頃。
產品榮譽
2014年11月18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呼倫湖小白魚”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呼倫湖小白魚的地理標誌保護的區域範圍為呼倫貝爾市所轄
新巴爾虎左旗、
新巴爾虎右旗及
滿洲里市。地理坐標為東經116°58′00″—117°47′00″,北緯48°40′00″—49°20′00″。
質量技術要求
呼倫湖小白魚產於呼倫湖天然水域;呼倫湖小白魚為野生的白魚;生產出的小白魚應符合相關質量規定,小白魚的外觀要清潔、色澤量白,無污垢、無雜質,肉質細膩有彈性;生產出的小白魚產量要在保持湖區白魚可持續繁殖為前提,限量捕撈,具體以呼倫貝爾市農業局核定的產量執行;進入流領域的產品首先要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要有專門的質量追蹤體系,以保證廣大消費者的利益,出現質量問題要及時妥善解決,維護好產品的信譽。
產品質量安全嚴格按照無公害水產品生產技術規範及質量標準執行(NY5053-2005)。
專用標誌使用
該規範地域範圍內的呼倫湖小白魚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呼倫貝爾市水產技術推廣站提出申請,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呼倫湖小白魚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