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灸

味灸

“味灸”將香料敷於不適部位,有驅風近皮散寒的效果,也有改善身體的效果。可謂簡便易行,經濟實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味灸
  • 外文名:無
  • 常用部位 :頸部 腰部 腹部 手、足處等
  • 研發人物時間:劉承恩 2012年9月27日
簡介,常用部位,香料類型,使用方法,

簡介

(jiǔ),始於中國古人燒灼龜甲卜卦。之後,“灸”字演變成為療病方法的符號,以針刺人體穴位稱“針灸”,以艾草燻烤一定部位稱“艾灸”,以至“鹽灸”、“蒜灸”、“川椒灸”、“蠟灸”等等。眾多灸法是古代各位醫聖、藥聖養生為民的智慧結晶。他們因時、因地、因人,用垂手可得的物料為百姓療病,方法簡單,經濟實用,且人人可操作。彰顯古代醫家之“人”字。大德良醫帶徒有“非人不教”之說。“人”字一撇一捺,右旋為天道,即是“醫德”;左旋為人道,即是“仁術”。有“醫德”和“仁術”潛質的人方可傳授其醫術。故《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云:“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
古代大德良醫常把簡單易行的養生方法告訴大眾。唐代醫聖孫思邈大師,把《千金方》等療病醫方刻在碑上,供百姓使用。減輕眾生之病苦,促進了社會安定。我國13億人口,只有依靠人民預防疾病才是根本國策。之前,我寫過《茶灸》理論文章,許多人實踐後得到益處。在此基礎上,我繼而提出“味灸”理論,有興趣者可以一試。
“味灸”使用的是茴香、花椒、肉桂一類香料。這些香料是中華民族千年的調味食品。現行的國家法律也將這些香料列為食品。中醫學認為:“無物不是藥。”香料調味食品也不例外,均在古代藥典里有所記載。香料調味食品多性溫,有補陽、除濕、驅風、散寒之功效,可以食用,也可以外敷。在食用調味品的同時,將其敷於不適部位,也有改善身體的效果。可謂簡便易行,經濟實用。
人的肢體需要經常養護。肢體易受風的傷害。《黃帝內經·素問·風論》云:“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風者,善行而數變,腠(còu)理開則洒然寒,閉則熱而悶。”這兩段論述是說:風在百病的誘因中排行第一,許多病與風有關。風致病多種多樣,並無一定之規。風的習性遊走不定,所到之處便可致病。風患之處,肌膚散熱通道敞開,人感覺寒;閉塞,人感覺熱。
“味灸”將香料調味食品貼膚,有驅風近皮散寒的效果。“味灸”適用的人體部位較多,經常用的有十個部位。

常用部位

(一)頸部
古人把頸部分為前後,前為頸,後為項。人“十二正經”中的八條經,“奇經八脈”中的七條脈和365絡,皆通過頸項上輸於頭。頸項暴露在外,受風寒侵襲後氣血凝滯,可阻礙經脈上行迴轉,令人頭昏昏然。重則“頸項強急”、“頸項強痛”。
子時的“子正”(北京地區台北時間的0點,京外地區需計算時差,以下按此計算)之後,自然甦醒之時,將護具貼項部帶上繼續睡覺,晨起可摘下。如入睡前頸涼,可帶護具睡覺,頸熱而不適時即可取下。
(二)腰部
腰部對人非常重要。宋朝嚴用和撰寫的《濟世方》云:“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審如是說,則知腎繫於腰,因嗜欲過度,勞傷腎經,腎藏既虛,喜怒憂思,風寒濕毒,得以傷之,遂致腰痛,又有墜下閃肭(nà·腫)氣凝血滯,亦致腰痛。”
明朝張介賓著《景岳全書·雜證謨》云:“腰痛證凡悠悠戚戚,屢發不已者,腎之虛也;遇陰雨或久坐痛而重者,濕也;遇諸寒而痛,或喜暖惡寒者,寒也;遇諸熱而痛及喜寒惡熱者,熱也;郁怒而痛者,氣之滯也;憂愁思慮而痛者,氣之虛也;勞動即痛者,肝腎之衰也。當辨其所因而治之。”
在上面兩段論述中,嚴用和大師講了腰和腎的關係,“腰者腎之府”,“府”為官居。《黃帝內經》云:“腎者,作強之官。”腰是“腎官”居住行使職權之處。嚴用和大師還說明了腰症的種種誘因。
張介賓大師列舉了腰症的七類狀況:虛、濕、寒、熱、滯、氣虛、衰。
上述諸證,除熱症之外,其他證狀皆可用香料調味食品貼近腰部,以緩解不適。
一是腰有不適,即可將護具貼近“腰眼”(與肚臍相對之處)捆好,不宜太緊,也不宜過松;二是保養型使用,可於“子正”之後自然醒時,將腰帶護具捆於腰間,午時(11~13點)的“午正”(12點)前取下。
(三)腹部
明朝秦景明撰寫的《症因脈治·腹痛論》云:“痛在胃之下,臍之四旁,毛際之上,名曰腹痛。”
古代朝鮮名醫許俊著《東醫寶鑑》卷三云:“腹痛有六:有寒,有熱,有死血,有食積,有痰飲,有積冷。”
《景岳全書·心腹痛》云:“痛有虛實……但當察其可按者為虛,拒按者為實;久痛者多虛,暴痛者多實;得食稍可者為虛,腹滿畏食者為實;痛徐而緩,莫得其處者多虛,痛而堅,一定不移者為實;痛在腸臟中,有滯有物者多為實;痛在腔脅經絡,不於中髒而牽連腰背,無脹無滯多虛。”
明朝李中梓著《醫宗必讀》卷八云:“腹痛分為三部:臍以上痛者太陰脾,當臍而痛少陰腎,少腹痛疼為厥陰肝及沖、任、大小腸。”
上述古代醫學大師標明了腹部位置,列舉了腹痛的種類,區分了痛的根源。凡是腹不適者,除心裡怕熱外,均可用香料調味食品貼近不適之處。舒服即是對證,不適即是不對證。不對證可即時取下。
(四)膝部
《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云:“膝者,筋之府。”
清朝張璐撰寫《張氏醫通·膝痛》云:“膝痛無有不因肝腎虛者,虛則風寒濕氣襲之。”
民間講:人老從腿開始,腿老從膝開始。膝部的衰老是自然現象,“男四十,女三十五腎氣漸衰。”“腎為肝之母。”“肝主筋。”肝腎虛弱養筋不利,及時局部補充陽氣十分重要。香料調味食品外敷膝,可驅風去濕,壯正氣,滋養筋血。
膝不適可即時帶上護具,不適消失取下。保養型使用,可於子時“子正”之後自然甦醒時帶上,午時“午正”前取下。
(五)手、足部
人體的十二正經均在手足交接。其中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
如果足部氣血不通,阻礙足三陽足三陰六條經正常交接,引起臟腑諸種不適之症。重則足部不適,例如:氣虛血虧的“足痛”;陽氣不降,陰氣不升的“足寒”;氣血不足引起的“足痹”;老年骨枯髓減的“足顫”;脾虛肉萎引起的“足不收”等等。凡見腳不熱的諸種不適,可睡前將香料調味食品敷於足背,晨起取下。保養腳背者,可於子時“子正”後自然甦醒時,帶上足護具,起床後取下。
如果手部氣血不通,阻礙手三陽手三陰六條經交接,引起臟腑諸種不適之症。重則手部不適,例如:虛風內動引起的“手顫”;脾虛胃寒引起的“手寒”;邪氣壅盛,正氣不能通行引起的“手不仁”;寒凝、血虛、血不養筋引起的“手指攣急”;風濕、血虛引起的“手指麻木”,等等。凡是手不熱的種種不適,可睡前將香料調味食品敷於手背,晨起取下。保養手背者,可於子時“子正”後自然甦醒時帶上手護具,起床後取下。
(六)腿部
人因痛風發作、腿部靜脈曲張等症而血液循環不暢時,出現腿酸、脹、痛的情況。可即時將護具捆於不適處。不適消失時可取下。
(七)乳部
現代女性乳部極易受病,例如:乳腺增生,腫瘤等等。這些病起初都是極其微小的,防微杜漸有可能把病消滅於萌芽狀態。“百病在瘀,瘀則病。”保養型護乳,可於子時“子正”後自然甦醒時帶上乳部護具,晨起摘下。乳部不適,在家期間可帶護具,出門時取下。
(八)背部
人背部是諸陽上行之通道。督脈在背部中央上下貫通,聯絡人體所有經脈。背部受邪氣侵擾,百病可得。背部寒涼,或僵硬,或酸懶等等不適。只要不屬背熱之證,可仰臥於香料調味食品護墊上,使香氣滲透背部諸脈,驅風,除濕,去寒。護墊上至頸,下至臀,寬至兩肩,其力甚強。待不適消失時即停,不可補過。
(九)臀部
人的一生用臀頗多。“久坐傷肉。”故臀部養護十分重要。“會陰”在臀。清朝吳謙編修的《醫宗金鑒》云:“篡(cuàn·會陰)者,橫骨之下,兩股之間,相合共結之凹也,前後兩陰之間名下極穴,又名屏翳穴、會陰穴,即男女陰氣之所也。”《黃帝內經·素問·刺腰痛論》云:“會陰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漯漯(tà·水)然汗出,汗乾令人慾飲,飲已欲走。”清朝醫家張志聰註:“任脈起於至陰,與督脈交會,分而上行,故名曰會陰。”
會陰前是男女生殖系統,後是肛門。會陰一方乃陰氣濁物匯集之處,同時又是督脈起始點。此方奧秘難以復說。臀部多坐,沾染濕、寒、涼,陰與陰同氣相求,致邪氣藏於臀部。女子婦科多病,男子痿而不舉,弱者腰腿痛,或有沉重等,皆與此相關。
香料調味食品坐墊,可驅濁氣,補骨氣、肉氣、筋氣,通暢任督二脈,利二便,助男剛女柔。可謂以小搏大,以簡制繁也。

香料類型

適用部位
香料調味食品有兩個品種:“桂香型”,以肉桂為主;“花香型”,以花椒為主。
“桂香型”香料調味食品適於腰部、膝部、背部、臀部適用。
“花香型”香料調味食品適於頸部、腹部、腿部、手、足、乳部適用。

使用方法

香料調味食品可裝入配備的無紡布袋,用針縫好,裝入護具之中。不用時裝入塑膠袋中,保持香味不散失。只要香料有味即可使用,無香味時對人體再無益處。香料調味食品無香味時,已受汗液污染,不能再食用。
香料調味食品只是對人風、濕、虛、寒引起的不適,有養生改善作用,不是治病的藥物。如果期間某些病症痊癒,一定是多因一果。香料調味食品只是起了一定積極作用。絕不可把這種養生方法與治病相提並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