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感受器

味感受器 taste receptor,gustatory rece-ptor,味覺刺激的感受部位,感受接觸性化學刺激,並將它轉換為神經衝動。也稱接觸性化學感受器(con-tact chemoreceptor)。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味感受器
  • 外文名:taste receptor,gustatory rece-ptor
  • 別稱:接觸性化學感受器
  • 無脊椎動物:口及其附近的化學感受器
基本信息,詳細簡介,

基本信息

味感受器taste receptor,gustatory rece-ptor,味覺刺激的感受部位,感受接觸性化學刺激,並將它轉換為神經衝動。也稱接觸性化學感受器(con-tact chemoreceptor)。

詳細簡介

在無脊椎動物中,一般簡單地按位置把口及其附近的化學感受器作為味感受器,但昆蟲類,除口器外,在跗節(蝶、蠅、蜜蜂)和觸角(蜜蜂)上也有明顯的味感受器;已知在不少產卵管上有味感受器。對於感受器的形態,曾對黑蠅的唇瓣的毛狀感覺體等進行了細緻的研究。脊椎動物的味感受器是味蕾(分布於口腔,特別是舌上)中存在的次級感覺細胞(味細胞)。它們的興奮主要由第五、八、九腦神經經延髓傳至大腦的味覺中樞。一般魚類的味蕾甚至可分布於體表皮膚,而在口唇部和觸鬚較多,但鯰魚、鯉魚等可分布到體側和尾部,例如軀幹部的味覺刺激(用肉片接觸)會誘發魚體急速迴轉反應。蜇蜴類和鳥類的口腔中味蕾的數目較少,但對味質的辨別卻與魚類而直到人類幾乎是一樣的。人的舌前部2/3的味感受器分布著鼓索神經,而後部的1/3接受舌咽神經的支配。但是就單個舌乳頭而言,既有承擔感覺單一味質的,也有感覺兩種味質或更多味質的。至於味細胞的興奮機制,有的認為是基於物質的吸附而引起表面能和電能的變化(renquist),從而表明了物理因素的重要性,但詳細情況仍不清楚。在昆蟲的一根感覺毛中包含數條雙極神經元的樹突,其尖端分別形成感受器;由於各感受器均為初級神經元,對刺激的反應易於了解,所以現已經知道的有糖感受器、鹽感受器、水感受器等的分化。關於味感受器的機制,無論是昆蟲還是脊椎動物,一般認為開始的過程是由於吸附;現在的情況是,對堪稱為味物質的分子水平的研究,雖在進行,但還未取得決定性的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