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主要作品有《空谷流水》、《琴曲》、《定》、《禪》、《玄》、《天靈》、《太陽的話》、《磬靈》、《唐詩二首》、《
唐詩四首》、《迭響》、《箜篌引》、《魂》、《大曲》、《敦煌傳奇》以及《霸王卸甲》等。這些作品曾多次榮獲國內外重要獎項,包括美國國家文學藝術學院利伯森作曲家大獎、格萊美唱片獎(1999年,《
太陽的話》,Teldec錄製發行)等。
個人生平
一,深切的人文關懷
周龍生長在一個知識份子的家庭,中國知識份子對人類
命運本能的關切和憂國憂民的情愫,天然地博動在他的靈魂里,流淌在他的血液中。在這場音樂會前半場的三首樂曲中,能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作曲家這種發自內心的、毫不做作的人文關懷:他要“禮讚”二十世紀中國的藝術家和知識份子;要表達“人們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磨難但仍然為理想而奮鬥的精神”;要想“通過抽象的音樂語言以表達對他們的崇敬”。他要表達“年輕一代對未來的希望與和平向望”。並進而想“通過音樂反映出一種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三和一體:和平、光、愛”。應該說,象周龍這樣充滿著人性的
博愛、一直關注著人類的
命運,並想用“抽象的音樂語言”來表現這種情思的作曲家,在今天這樣物慾橫流、信仰迷失的社會是非常可貴的!人們並不反對作曲家有非常自我的天地,也尊重作曲家對各種題材選擇的自由和對技術技法的鑽研與探求,同時,也認同作曲家個人“玩音樂”的權利;----但總也應該對那些胸懷博大、具有深切的人文關懷的作曲家,更多一分表示由衷的敬意和堅決的支持吧!
二,深厚的文化背景
周龍&amp 周龍在二十餘年的創作生涯中,寫作了大量
交響樂和室內樂的作品:《
唐詩四首》、《霸王卸甲》、《
空谷流水》、《金石絲竹》、《箜篌引》、《五行》、《禪》、《定》、《玄》等等;它們有的直接取材於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某一實體(傳說、故事),有的則著眼於精神、意韻。不僅在題材的取捨上,作曲家還在他的作品中,一貫大量大膽地使用
中國民族樂器,靈活多樣地使用純
民樂、中西混合、民樂獨奏與西樂協奏等樂隊編制,獨到地散發著獨具民族特色的樂思載體的魅力;不僅是樂器的音色,他更從樂曲的旋法、節奏、結構等諸多方面,充分繼承並延展著傳統音樂元素的精彩內涵。這次音樂會上演出的《唐詩四首》就是一個很具代表性的例子:第三樂章中,弦樂群微分音和四重奏組的泛音的結合形成的空濛虛緲的意境;金屬音色的“小打”,參差不齊的散落節奏營造出的“亂而不燥”的心境;第一樂章中,大幅度的滑音音塊與線狀音型交替交織出靜動結合的音勢;第二樂章中,對中國傳統樂器演奏法的模擬所形成的音色分離與特有內含----如此等等,無一不具有典型的
東方美學特徵,無一不是在深厚的中華傳統音樂文化背景下的產物!應該看到,周龍這些年來一直自覺地堅持一條道路:對中華音樂傳統的三個層面(表層——形態音響學、中層——邏輯結構學、深層——哲學美學)全面地學習、繼承,同時又以開放的眼光和胸懷努力學習融化西方一切有用的因素,並在此基礎上努力付諸實踐,不斷地創造出當代新的中華音樂;——這是一條完全正確的道路,是一切中華樂人都應該身體力行的道路。
三,紮實的技術基礎
周龍生長在一個音樂家庭,自幼受到的良好的音樂教育和音樂薰陶,再加上他進入專業學習後的勤奮與刻苦,使他具備了一個專業作曲家的全面而紮實的技術基礎;無論大、中、小型各類體裁,他樣樣涉獵;無論“四大件”中的那一門,他不僅“過關”,而且隨著這些年的不斷創作實踐,可以說已漸入“佳境”。應該說,對一個作曲家來說,最重要的是用音樂本體來“說話”。最忌諱的是用語言文字來“說話”!(誇誇其談的創作意圖講解,絮絮叨叨的樂曲介紹文字,實在頂不過一段真實的音樂本體的“直面”)!
應該說,周龍是具備了足夠的“音樂技術”能力來“說話”的!對這一點,人們毫不懷疑地從他的音樂會上找到了肯定的答案!但,問題不僅於此!從他的音樂會上,看到了他的創新與突破:
1, 調性:自由無調性的思維框架中,出現調性的回歸與結合(如,《未來之火》中對民歌旋律的運用);
2, 節奏:有意識地運用復節拍與重音的錯位,突破中國傳統音樂中常見的方整性的呆滯(如,《啟迪》中K,L,N等段中的節奏韻律);
3,
音色:在使用各種音色的色塊時,運用了大量中國打擊樂音色,從而更新、變幻、豐富了原有的“
調色板”(這是對西方音色音樂手法的借鑑、消化和創新);
4, 結構:不僅早就突破了西方傳統的樂曲結構模式,而且是在東方樂思發展變化的特有邏輯規律上,結構著每一首不同的樂曲的結構。
有了良好紮實的技術基礎,又具有以母文化為根基並不斷創新突破的意識,加之以持之以恆的實踐,人們所期待的高品位高質量的、“好聽的”音樂,必定會源源不斷出現。
四,殷切的幾點期望
周龍正值中年。象一切有成就的作曲家一樣,創作、教學雙軌並進,碩果磊磊!應該說,象周龍這樣的作曲家,在海內外華人中還有不少。他們是事業最寶貴的財富之一,在某種意義上說,中華音樂文化的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已經落到了他們的肩上!因此,對周龍的期望目光,決不僅限於音樂會。但,萬里之行始於足下!在巨觀地審視周龍的創作之前,還是要先就音樂會上聽到的幾個作品,提幾點不足之處,供作曲家參考:1,《
唐詩四首》中使用四重奏組與
交響樂隊對話、協奏,不失為一出“好戲”,但如何處理好兩者之間的互補、互動、互為、互相,還有不少功夫可做;同時,作為對立的雙方,各自也還可以“玩”得更精彩!(尤其是四重奏部份)。
周龍&amp2,《鼓樂協奏曲》中,有些全奏段落,如何處理好獨(領)奏的大鼓與全奏的樂隊之間的音響平衡是一大問題。並不是要求當獨奏大鼓fff時,樂隊一定要輕,但必須指出的是,當這種Tutti出現時,人們只能在隆隆的鼓聲“伴奏”下,看見弦樂手們忙亂的動作;甚么
和聲(或“和音”)、織體、線條,甚至於音束、音塊,一股惱兒全淹沒在隆隆的鼓聲中了!這是否是演奏的問題?抑或是音樂廳的音響設計不合理?但最終認為,還是要從作曲家的寫作上去找原因。
3,《未來之火》中,整段民間旋律的“回歸”如何與無調性的“母體”有機融合、栩栩再生,還遠未達到理想境界;看來,這裡面還有不少文章可做。
“作曲家如何面對當代社會客群群體”!。這是一個嚴峻的挑戰!面對這一挑戰,每一個作曲家都會有自己的選擇:有的是強調自我個性、追求,根本不顧社會客群的反映,(最典型的如,美國現代音樂鼻祖密而頓巴比特說:“只管自己怎么寫,不必管別人懂不懂”);有的是在起步時,從觀念到技術(技法)拚命追求新奇、反傳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衝出去,“脫穎而出”再說!——等站穩了之後,再慢慢考慮“回歸”;有的則是在以社會客群審美標準為標尺的前題下進行有限度的創新;當然也有完全順應客群群體的一般審美標準作為自己創作的坐標----總之,五花八門,多元共存。這是一個所有作曲家都面臨的、而又永遠無法統一認識的問題。周龍已經用他的作品回答了、並還會用他的新作品繼續回答這一挑戰;這樣的理念:——即,作曲家既應有自己的追求、創新,以及由此而採用的各種手段;同時在追求創新、設定坐標時,又必須考慮它與社會客群的理解、需求、認可之間的關係。當然也將無可迴避地用自己的作品來回答這一挑戰,並接受歷史的檢驗。從某種意義上講,對這一問題是我行我素、置之不理,還是自覺地探求、掌握這個“度”、不斷謀合,以求達到新的統一。這不僅是一把檢驗一個作曲家到底有多少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標尺,而且也是一塊考驗一個作曲家成熟與否的試金石。 作曲家腦袋裡想得再好,手頭上“玩”得再“溜”,最後總要通過他的音樂體現並為人所知吧?!不是老愛談什麼“接軌”嗎?這個“接軌”、那個“接軌”,首先要與當代社會“接軌”,要與當代社會的客群“接軌”!否則,一切都是空談!音樂史上,凡大師者,都是既有突破創新,又為同代社會客群所接受、所推崇。看來這是一條極為普通又常易被人忽略的真理!
相關評價
周龍先生出生於1953年,被國際公認為創作出了融合了中西審美理念和音樂元素的獨特音樂作品。在紐約擔任了二十餘年的富有創造性的“來自中國的音樂”系列的音樂總監後,他在1999年被美國作曲家、作家及出版人聯合協會授予著名的創意設計獎。周龍的作品已經被各大公司BIS,EMI,CRI,Teldec (1999年獲
葛萊美獎), Cala, Delos,Avant和中國錄音公司錄製成唱片發行。他的音樂作品由
牛津大學出版社獨家發行。藝術與文字研究學會曾指出:與很多在文化之間進行創作的作曲者不同,周龍尋找到了一條曲折的、嚴峻而又合理的能夠鞏固其音樂創作方法和技巧的道路,這使得他可以引人注目又暢然地同時表達他作為一個西方音樂的作曲者的經歷和他自身與生俱來的可觀的中國認知。 周龍的五重奏《禪》的注釋里這樣寫道:“禪”是對一個靜物冥想的思索的菁華提煉;這個過程收集散落的思緒,將它們集中最終達到啟迪。這一作品的整體構思源於“以清明之思而知”的概念,和從有到無的概念。樂曲的音樂框架是在
音調上由繁複到簡潔,在節奏上由密集到舒緩,行列上由緊湊到開放,音質上由多彩到單色,音高上由
高亮到低柔,這些表達了從凡俗到平靜並且最終達到淨化的變換過程。
周龍&amp主要作品
主要管弦樂作品
《廣陵散》交響曲(1983)(電影樂團,
姚關榮指揮)
《東施效顰》芭蕾舞組曲(1983)(中央芭蕾舞團委約,
卞祖善指揮)
《大曲》打擊樂協奏曲(
民樂隊)(1991)(香港中樂團委約)
《霸王卸甲》琵琶協奏曲(1992)(美國婦女交響樂團委約)
《大曲》打擊樂協奏曲(西洋樂隊)(1993)(台灣省立交響樂團委約,
陳澄雄指揮)
《
唐詩四首》弦樂四重奏與樂隊(1996)(
克羅諾斯四重奏團與布魯克林愛樂管弦樂團)
《唐詩二首》管弦樂(1998)(首屆國際作曲大師獎)
《迭響》 管弦樂與民樂重奏協奏曲(2000)(德國巴伐利亞國家廣播
交響樂團委約)
《未來之火》管弦樂與童聲合唱團(2001)(東京愛樂交響樂團委約)
《中國民歌八首》(2002)弦樂隊
《鼓韻》管弦樂(2003)(新加坡交響樂團委約,水藍指揮)
《憂思》管弦樂(2004)(
英國廣播公司委約,BBC交響樂團,Leonard Slatkin)
《啟迪》管弦樂(2005)(美國堪薩斯城交響樂團委約,邁克·斯特恩指揮)
《太鼓與定音鼓協奏曲》(2005)(美國夏威夷
交響樂團委約,Sam Wong)
《深深的海洋》長笛、定音鼓、豎琴與弦樂隊(2005)(巴薩利與新加坡交響樂團,水藍指揮)
《竹林一賢》中阮、打擊樂及弦樂隊(2006)(
徐陽委約)
周龍室內作品音樂會
《絲陶》交響音詩(2007)(美國
西野交響樂團委約,David Wroe)
主要室內樂與獨奏作品
《琴曲》弦樂四重奏(1982) (獲全國第四屆音樂作品評獎一等獎)
《太平鼓》小提琴與鋼琴(1983)
《小提琴組曲》小提琴與鋼琴(1983)
《鐘鼓樂三折》組合打擊樂獨奏(1984)
《幽蘭》小提琴、大提琴與
鋼琴三重奏(1983/2000)
《空谷流水》笛、管、箏、打擊樂四重奏(1984)(獲全國第三屆音樂作品評獎二等獎)
《無極》鋼琴、箏、打擊樂三重奏(1987/1991)
《恆》簫、琵琶、揚琴、箏、打擊樂及二胡(1987)(紐約長風中樂團,紐約州藝術局委約)
《溯》長笛與豎琴(1990)
《禪》長笛、單簧管、小提琴、大提琴與鋼琴五重奏(1990) (法國國際作曲比賽首獎)
《定》單簧管、打擊樂與低音提琴三重奏(1991) (德國國際室內樂作曲比賽首獎)
《魂》琵琶與弦樂四重奏(1992)(美國
匹茲堡國際音樂節委約,吳蠻與克羅諾斯四重奏團)
《金石絲竹》笛、長笛、單簧管、小提琴、大提琴與打擊樂(1993)(
哈佛大學弗朗姆委約獎)
《玄》長笛、打擊樂、琵琶、箏、小提琴與大提琴(1993)(美國國會圖書館庫茨
維斯基音樂基金會委約獎,紐約新音樂團) 《唐詩四首》弦樂四重奏(1994)(美國作曲家基金會委約獎,上海、
切斯特、西奧姆皮四重奏團)
周龍&amp《天靈》(1994)琵琶與室內樂團(美國巴羅基金會國際作曲比賽首獎,吳蠻與
洛杉磯愛樂)
《五魁》銅管五重奏(1995)(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現代室內樂團委約)
《石窟傳奇》胡琴與打擊樂四重奏(1997)(美國紐約
凱里基金會作曲委約)
《磬靈》小提琴、大提琴與
鋼琴三重奏(1999)(美國室內樂協會委約,
皮博迪鋼琴三重奏團)
《鐘祭》(2000)(美國博物館機構委約為
馬友友及紐約長風中樂團 創作專題音樂會)
《中國民歌八首》(2001)弦樂四重奏(上海四重奏團)
《和》弦樂四重奏(2002)(
愛爾蘭音樂節委約,愛爾蘭廣播弦樂四重奏團)
《五行》六重奏(2002)(哈佛大學弗朗姆委約獎,
舊金山現代室內樂團)
《鼓韻》單簧管、三位打擊樂、小提琴及大提琴(2003)(
明尼蘇達室內樂協會及MO太鼓委約)
《長風破浪》
民樂五重奏(2004)(紐約凱里基金會委約,賀紐約長風中樂團成立二十周年)
《無極》鋼琴與兩位打擊樂三重奏(2004) (錘與棒三重奏組)
《鋼琴鑼》鋼琴獨奏兼大小京鑼(2005)(美國桑塔·克萊拉大學委約,特羅薩·麥考洛)
《廟會》薩克管與大提琴二重奏(2005)(美國印地安那州立大學委約)
《鐘鼓樓》混合室內樂團(2006) (柏林世界文化館委約,德國法蘭克福現代室內樂團)
《和王維,孟浩然》琵琶、二胡及室內樂團(2007) (
馬里蘭大學委約,華盛頓後古典室內樂團)
《虛境》單簧管、小提琴、大提琴與鋼琴四重奏(2007)(
費城現代室內樂團委約首演)
主要聲樂與合唱作品
《
太陽的話》無伴奏混聲合唱(英文)(1982) (1999格萊美唱片獎)
《離騷》女高音與室內樂團(1988) (
饒嵐與
德意志愛樂室內樂團)
《詩經》女高音與室內樂團(英文)(1989) (饒嵐與
大都會歌劇院樂隊隊員)
《綠歌》女高音與琵琶(1984/1991)(饒嵐與董亞)
《琵琶行》女高音與琵琶及大提琴(1991/2000) (饒嵐,閔小芬,
倪海葉)
《箜篌引》女高音、二胡、琵琶、箏及弦樂(1995) (饒嵐與長風中樂團,紐約州藝術局委約)
《聲聲慢》女高音、二胡、琵琶、箏(1989/2000) (饒嵐與長風中樂團)
《詩經兩首》無伴奏混聲合唱(英文)(2002)
《四季》女童聲合唱(英文)(2003) (美國
加州半島女童聲合唱團)
《歌謠》童聲合唱與二胡(2007) (美國國家藝術委員會作曲家委約,Syracuse童聲合唱團)
相關書籍
書籍名稱:《音樂與人——中國現當代音樂研究文集》作 者:
樊祖蔭著
周龍&amp出版時間: 2004-9-1
紙 張: 膠版
包 裝: 平裝 內容簡介:
《音樂與人》共收編文章42篇。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音樂教育研究
主要探討面向21世紀的中國音樂教育改革,著重論述教學改革中的課程設定,中國傳統音樂在學校音樂教育中的地位,以及正確處理中西關係、古今關係、技藝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等方面的問題。
二、音樂作品與技法研究
提出了對中國現代音樂作品創作中的民族性、時代性與可聽性等方面的希望;評述分析了
譚盾、
周龍和
瞿小松等作曲家的一些作品;探討了
馬思聰作品中的和聲技法;論述了近現代和聲中的平行進行及歌曲鋼琴伴奏寫作的若干問題。
三、緬懷與啟迪
四、序·跋·書評
收入了作者為他人著作所寫的序言7篇;為自己的著作所寫的後記2篇;書評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