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交響樂團(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成立於1904年,倫敦現存歷史最久遠的交響樂團。
1904年6月,漢斯·里希特執棒樂團完成首場音樂會,成為第一任首席指揮。1907年,在科文特花園舉辦首個德國歌劇演出季。1912年,與指揮家阿瑟·尼基什赴美演出,成為首支造訪美國的英國樂團。1920年,簽下首份唱片錄音契約。1923年,指揮家威爾海姆·富特文格勒首次執棒樂團。1935年,為電影《將來的事》配樂,成為首支為電影量身定製配樂的交響樂團。1941年,演出地女王大廳毀於二戰時的空襲,樂團停止演出,直至1945年恢復。1950年至1954年,在約瑟夫·克里普斯任首席指揮期間,演奏水準得到明顯改觀。1961年至1968年,皮埃爾·蒙都、伊斯特凡·克爾特斯先後擔任首席指揮。1968年,安德列·普列文開始執掌樂團。1977年,與作曲家約翰·威廉士錄製科幻電影《星球大戰》的配樂,開啟好萊塢電影配樂之路。
1979年至1987年,克勞迪奧·阿巴多任樂團首席指揮。1987年,倫納德·伯恩斯坦任樂團主席。1989年至1995年,麥可·蒂爾森·托馬斯任首席指揮。1992年,獲得五項《留聲機》唱片獎。1995年至2005年,科林·戴維斯任首席指揮。1999年,創立廠牌LSO Live。2002年,憑藉《特洛伊人》唱片獲得兩項葛萊美獎。2007年,瓦萊里·捷傑耶夫任首席指揮。2008年,在《留聲機》雜誌的“全球20大交響樂團”榜單中位列第四。2012年,與西蒙·拉特爾、憨豆先生在倫敦奧運會開幕式上合作演出。2017年,西蒙·拉特爾出任首席指揮。
基本介紹
樂團歷程
樂團組成
歷任首席指揮
時間 | 姓名 | 國籍 | 備註 |
---|---|---|---|
1904年-1911年 | 漢斯·里希特 | 奧地利指揮家 | 樂團首位首席指揮 |
1911年-1912年 | 愛德華·埃爾加 | 英國作曲家、指揮家 | 首位英籍首席指揮 |
1912年-1914年 | 阿瑟·尼基什 | 匈牙利指揮家 | 率團首次出訪美國 |
1919年-1922年 | 阿爾伯特·科茨 | 英國指揮家 | |
1930年-1931年 | 威廉·門格爾貝格 | 荷蘭指揮家 | 門格爾貝格之後,樂團有近二十年不再設定首席指揮 |
1950年- 1954年 | 約瑟夫·克里普斯 | 奧地利指揮家 | |
1961年-1964年 | 皮埃爾·蒙都 | 法國指揮家 | 任期內開展樂團的首次世界巡演 |
1965年-1968年 | 伊斯特凡·克爾特斯 | 匈牙利指揮家 | 任期內開展樂團的第二次世界巡演 |
1968年-1979年 | 安德列·普列文 | 美國鋼琴家、作曲家、指揮家 | 任期最長的首席指揮 |
1979年-1987年 | 克勞迪奧·阿巴多 | 義大利指揮家 | 任期內樂團遷入巴比肯藝術中心 |
1988年-1995年 | 麥可·蒂爾森·托馬斯 | 美國指揮家 | 任期內創辦太平洋音樂節 |
1995年-2005年 | 科林·戴維斯 | 英國指揮家 | 任期內創立自主廠牌LSO Live |
2007年-2015年 | 瓦萊里·捷傑耶夫 | 俄羅斯指揮家 | |
2017年-2019年 | 西蒙·拉特爾 | 英國指揮家 |
現任樂團成員
第一小提琴 | 第二小提琴 | 中提琴 | 大提琴 | 低音提琴 |
---|---|---|---|---|
羅曼·希莫維奇(首席) | 大衛·艾爾伯曼(首席) | 愛德華·萬德斯帕爾(首席) | 瑞貝卡·格列佛(首席) | 科林·帕里斯(聯合首席) |
卡爾米內·勞里(聯合首席) | 湯姆·諾里斯(聯合首席) | 吉利安·黑德(聯合首席) | 蒂姆·休(首席) | 派屈克·勞倫斯 |
克萊爾·達克沃斯(副首席) | 薩拉·奎恩(副首席) | 馬爾科姆·約翰斯頓(副首席) | 米奈·里昂斯(聯合首席) | 馬修·吉布森 |
吉內特·德庫耶佩 | 米亞·瓦薩寧 | 吉爾曼·克拉維霍 | 阿拉斯泰爾·布勒登(副首席) | 湯姆·古德曼 |
勞拉·狄克遜 | 大衛·巴列斯特羅斯 | 史蒂夫·杜曼 | 詹妮弗·布朗 | 喬·梅爾文 |
傑拉德·格雷戈里 | 馬修·加德納 | 卡羅爾·艾拉 | 諾埃爾·布拉德肖 | 亞妮·彭索拉 |
瑪克辛·郭-亞當斯 | 朱利安·吉爾-羅德里格斯 | 蘭德·艾奇瓦利亞 | 伊娃-瑪麗·卡拉瓦斯里斯 | 約瑟·莫雷利亞 |
威廉·梅爾文 | 奈緒子·肯特利 | 安娜·巴斯托 | 丹尼爾·加德納 | 里內特·伊布拉格莫夫 |
克萊爾·帕菲特 | 艾利克斯·拉加斯 | 茱莉亞·賴爾登 | 希拉蕊·瓊斯 | |
伊莉莎白·皮格拉姆 | 比琳達·麥克法蘭 | 羅伯特·特納 | 阿曼達·特倫納弗 | |
勞倫·科奈爾 | 艾沃娜·阿格涅絲卡 | |||
哈里特·勒菲爾德 | 奇拉·波加妮 | |||
科林·倫威克 | 安德魯·波洛克 | |||
西爾萬·瓦索 | 保羅·羅伯遜 | |||
里斯·沃特金斯 | 露易絲·沙克爾頓 |
長笛與短笛 | 雙簧管 | 單簧管 | 巴松管 |
---|---|---|---|
加雷思·戴維斯(首席) | 奧利弗·斯坦基耶維奇(首席) | 克里斯·理查茲(首席) | 吉米森 瑞秋·高夫(首席) |
亞當·沃克爾(首席) | 朱莉安娜·科赫(首席) | 齊-雨默(降E調單簧管首席) | 丹尼爾·吉米森(首席) |
沙朗·威廉士(短笛首席) | 羅西·詹金斯 | 約斯特·博斯迪克 | |
克里斯汀·彭迪爾(英國管首席) | 多米尼克·摩根 |
法國號 | 小號 | 長號 | 大號 |
---|---|---|---|
蒂莫西·瓊斯(首席) | 菲利普·科布(首席) | 彼得·莫爾(聯合首席) | 本·湯姆森 |
安吉拉·巴恩斯 | 大衛·埃爾頓(首席) | 詹姆斯·梅納德 | |
亞歷山大·埃德蒙森(聯合首席) | 尼爾·傑利 | 保羅·米爾納 |
定音鼓 | 打擊樂 | 豎琴 |
---|---|---|
尼格爾·托馬斯(首席) | 尼爾·珀西(首席) | 布林·劉易斯(首席) |
大衛·傑克遜 | ||
山姆·沃爾頓(聯合首席) |
主要作品
音樂作品
- 音樂專輯共77張
- 蕭士塔高維奇:第四交響曲純音樂 歌曲0首發布於 2019-10-04在本張專輯中,倫敦交響樂團首席客座指揮吉安安德烈・諾西達延續了他對前蘇聯作曲家蕭士塔高維奇的興趣。此外這部作品需要動用100多位音樂家,其音響效果也是聆聽時需要注意的方面。
- 舒曼:第二&第四交響曲純音樂 歌曲0首發布於 2019-09-20繼加德納爵士成功詮釋了孟德爾頌的作品後,他將與倫敦交響樂團轉入舒曼的音樂。藉由第二與第四交響曲,探索其交響樂世界。
- 柏遼茲:浮士德的沉淪純音樂 歌曲0首發布於 2019-05-08《浮士德的沉淪》為法國作曲家柏遼茲根據歌德的傳奇故事改編而作。適逢其逝世150周年,西蒙·拉特爾爵士與樂團用該作致敬這位頗有文學底蘊的作曲家。
- 貝多芬:第二鋼琴協奏曲&三重協奏曲純音樂 歌曲0首發布於 2019-05-01本專輯聚焦於貝多芬的協奏曲,由此與海丁克的交響曲配合,從而可完整欣賞他對貝多芬的理解。
- 柴可夫斯基&穆索爾斯基純音樂 歌曲0首發布於 2019-02-08柴科夫斯基的《第四交響曲》具有“命運”意味,反映了他在這一階段的心路歷程——與米柳科娃失敗的婚姻令他心力交瘁。但他的交響樂卻成為了情緒宣洩的一個出口。在本專輯中,樂團首席客座指揮諾西達將這一柴氏作品與穆索爾斯基的《圖畫展覽會》相結合,以營造出色彩濃淡不一的俄羅斯交響樂風情。
- 柏遼茲《奧德賽》純音樂 歌曲0首發布於 2018-11-30提起柏遼茲的詮釋者,科林·戴維斯是其中頗具代表性的指揮家。他與倫敦交響樂團錄製的一系列柏遼茲唱片,使這位作曲家煥發出新的色彩。本次由LSO Live製作的新版本,集合了他與倫敦交響樂團錄製的一系列柏遼茲錄音,其中包括榮獲葛萊美獎的《特洛伊人》。
- 莫扎特:第一至三小提琴協奏曲純音樂 歌曲0首發布於 2018-07-21在本專輯中,丹麥小提琴家尼古拉·齊奈德身兼指揮與獨奏,引領倫敦交響樂團進入多彩的莫扎特音樂世界。
- 莫扎特:第四&五小提琴協奏曲純音樂 歌曲0首發布於 2018-03-02莫扎特的五首小提琴協奏曲均寫於他十幾歲之時,但作品展現的銳度與成熟是清晰可見的。本專輯中齊奈德將身兼獨奏與指揮雙職,與倫敦交響樂團探索莫扎特的青春時光。
- 海頓:想像中的管弦樂之旅純音樂 歌曲0首發布於 2018-02-02從某種角度而言,英國指揮家西蒙·拉特爾與維也納古典樂派奠基人海頓是有共同點的。兩人都在晚年奔赴倫敦——一個是拓展海外的音樂市場,另一個則是回歸故里,但對音樂的赤誠應是一樣的。在西蒙·拉特爵士的安排下,這趟管弦樂之旅滲透出海頓在交響樂中的睿智與幽默——是在致敬海頓,也是在致敬自己。
- 勃拉姆斯:第三&四交響曲純音樂 歌曲0首發布於 2018-01-22勃拉姆斯的交響樂作品缺少必要的“標題”指向,更偏於抽象的概念表達——在捷傑耶夫與倫敦交響樂團的演繹中,釋放出這位德奧音樂傳承人的能量。
參演紀錄片
時間 | 作品名 | 導演 | 備註 |
---|---|---|---|
2010年 | 《陌生人的關愛》 | 托尼·帕爾默 | 樂團桂冠指揮安德列·普列文的傳記紀錄片 |
1985年 | 《管弦樂隊的生活》 | 詹妮·巴勒克拉夫 | 記錄樂團排練、演出的真實情況 |
1946年 | 《管弦樂隊的樂器》 | 繆爾·馬西森 | 在該科教紀錄片中樂團首演了班傑明·布里頓的《青少年管弦樂隊指南》 |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2014 | 留聲機雜誌-編輯嚴選專輯 | 布魯克納《第九交響曲》 | 獲獎 |
2014 | 留聲機雜誌-管弦樂 | 布魯克納《第九交響曲》 | 提名 |
2008 | 留聲機雜誌-全球20大交響樂團第四名 | ---- | 獲獎 |
1992 | 留聲機雜誌-合唱獎 | 布里頓《戰爭安魂曲》 | 獲獎 |
1992 | 留聲機雜誌-工程獎 | 布里頓《戰爭安魂曲》 | 獲獎 |
1992 | 留聲機雜誌-當代音樂獎 | 約翰·塔文納《聖母的面紗》 | 獲獎 |
1992 | 留聲機雜誌-歷史錄音非聲樂類唱片獎 | 埃爾加作品專輯 | 獲獎 |
1992 | 留聲機雜誌-音樂劇獎 | 伯恩斯坦《坎底德》 | 獲獎 |
獲獎時間 | 屆次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2001 | 第44屆 | 格萊美-最佳歌劇唱片 | 柏遼茲《特洛伊人》 | 獲獎 |
2001 | 第44屆 | 格萊美-最佳古典音樂專輯 | 柏遼茲-《特洛伊人》 | 獲獎 |
1978 | 第20屆 | 格萊美-最佳流行器樂演奏 | 電影《星球大戰》配樂 | 獲獎 |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2007 | BBC音樂雜誌-最佳合唱錄音 | 西貝柳斯《庫沃勒交響曲》 | 獲獎 |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2001 | 全英古典音樂獎-評論家獎 | 柏遼茲《特洛伊人》 | 獲獎 |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2017 | 金音叉獎項-年度獎 | 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 | 獲獎 |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2014 | 高保真試聽-年度最佳錄音專輯 | 布魯克納《第九交響曲》 | 獲獎 |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備註 |
---|---|---|
2000 | 英國皇家愛樂協會獎 | 獲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