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廟(蘇州專諸巷周王廟(又稱:玉器廟))

周王廟(蘇州專諸巷周王廟(又稱:玉器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蘇州專諸巷周王廟,位於蘇州閶門內專諸巷周王廟弄內,蘇州專諸巷周王廟和聞名於世制玉業——“蘇琢”有著很深的關係,因蘇州專諸巷周王廟在清代是蘇州的“玉器公所”,所以又稱玉器廟,

蘇州制玉自古聞名,早在原始社會石器時代,就能製作十分精良的玉器,考古挖掘出土了大量良渚文化時期的琮、璧、鉞、鏟、珠、瑗等等玉石製作的禮器,閃爍著吳地先民的聰明智慧和審美情趣。蘇州制玉行業奉祖師爺周宣靈王,其廟在閶門鄰近天庫前的周王廟弄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州專諸巷周王廟
  • 別名:玉器廟
  • 功能:清代玉器公所
  • 相關人物:陸子岡,姚宗仁,郭志通
發展歷史
明代,蘇州手工業進入了全盛時期,特別是蘇州的制玉業,技藝精湛,佳作疊出,世稱“蘇琢”。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稱:“良玉雖集京師,工巧則推吳郡”。吳郡琢玉,當時已譽滿全國,琢玉大師陸子岡,“名聞朝野”、“可與士大夫匹敵,”特別是他擅長雕作陰地陽文,更善鏤雕、淨雕,被稱為“吳中絕技”,他的作品有盒、壺、杯、茶具、香爐、花插、髮簪等,明張岱《陶庵夢記》稱其“上下百年,保無敵手”,明時書畫名家徐文長《詠水仙詩》,專詠陸氏製作的水仙簪,其詩云:“昆吾鋒盡終難似,怨煞蘇州陸子剛。”陸子剛是中國碾玉行業的技術高手,名震遐邇,後世琢玉藝人把他奉為“鼻祖”,他的作品在故宮博物館藏有“茶晶巧作花插”、“青玉琴式盒”、“青玉合卺杯”、“青玉戲嬰執壺”等,對蘇州制玉業乃至全國制玉業的發展影響深遠。
周王廟門牌周王廟門牌
清代玉器,繼承了陸子剛為代表的明玉,做工有了較大的發展,尤其是乾隆中期,玉器手工藝進入了全盛時期,蘇州玉工最為出名,清宮造辦處玉作名匠郭志通姚宗仁等,均是出身於蘇州專諸巷玉工世家。”
周王廟正門周王廟正門
清代蘇州的琢玉業,已形成獨立的手工業,集中在城西閶門裡專諸巷及天庫前吊橋一帶,與著名的桃花塢毗鄰。那裡作坊林立,高手雲集,琢玉的水沙聲晝夜不停。在同行業間,實行專業化分工,有開料行、打眼行、光玉行等,形成規模生產。專諸巷玉行,人才輩出,曾向清朝廷輸送了不少琢玉高手,赫赫有名的陸子剛、姚宗仁、郭志通均出身於蘇州專諸巷玉工世家。專諸巷玉雕,技藝精湛,清高宗乾隆皇帝讚不絕口:“專諸巷裡工匠紛,爭出新樣無窮盡”;“專諸巷中多妙手,琢磨無事太璞剖。”乾隆皇帝還把畫好樣的玉料囑託蘇州織造官,令其在專諸巷精心雕琢。清代玉器許多傳世佳作,出自蘇州專諸巷玉工高手。從這些精美玉作中,我們能觀察專諸巷玉器特色的梗概。
蘇州制玉行業奉祖師爺周宣靈王,其廟在閶門鄰近天庫前的周王廟弄里,據考周宣靈王,名周雄,南宋浙江杭州人,外出至衢州,聞母死哀而卒,直立不仆,衢人異之,斂布加漆而立廟以祀,元時封王號,明清時則屢有加封,乾隆時詔賜黃旗一對、暖轎一乘,加封代天宣化忠靜大元帥,嘉慶、道光時又都有加封,制玉業有自己的祖師爺廟在全國獨此一家,蘇州周王廟清庚申遭兵燹而毀,同治時重修,廟會再次興盛。每年九月十三至十六日,周王廟有祭祀之典,周王廟會除了看戲,還是蘇州玉器博覽會,廟會這一天,玉器行業都把自己的玉制精品挑選來展出交流技藝,人稱“玉器廟”,這一天周王廟內煙火繚繞,紅燭高燒,中午時分,玉業同行還在廟內擺桌頭,相聚一堂,和自己的祖師爺一起同歡樂。廟內的鎮廟之寶“碧玉蟾”(現藏在蘇州博物館)這一天也要“獻寶”,碧玉蟾是一整塊天然碧玉製作而成,重達25.5千克,長49厘米,寬28厘米,高13.8厘米。蘇州百姓爭相入廟寶,進而演變成蘇州中秋佳節一種奇特的民俗活動,即每當中秋佳節時,城內豪門富商,把家中所藏玉器珍寶鋪陳出來,供人觀賞,鬥富夸奇,百姓則爭睹為快,由此演變成蘇州民間有中秋看小擺設習俗,還有“好事者供小財神,大不逾尺,而台閣几案,盤匜衣冠,鹵簿樂器,博奕戲具什物,亦縮至經寸,無不稱之,俗呼小擺設,士女縱觀,門欄如市。”這正是蘇州玉器業興盛的一個歷史見證
明代“子岡”款玉牌(上)、清代“子岡”款玉牌(下)明代“子岡”款玉牌(上)、清代“子岡”款玉牌(下)
過去每遇蘇城大旱或瘟疫,玉器業人士要舉行出會,抬著周王的軒轎和碧玉寶蟾、團鶴傘蓋,匯同城隍、光福的銅像觀音等神靈,進觀前街、入東腳門至三清殿,向三清報導,後出西腳門,經觀前街、景德路、出閶門到石路,凡經過出的商鋪都要放爆竹迎送,還有舞龍等文藝表演,市民爭相觀看為快。
鹹豐十年(1860)五月,太平軍攻占蘇州城時,山塘街、閶門、專諸巷及周王廟一帶被縱火焚毀,數十萬人外逃,家境殷實的蘇州玉工世家,紛紛逃至上海、天津等地避難。去往上海的玉工居多,從而促進了上海的玉業發展,同治初年遷往上海的沈時豐、陸景延等專諸巷玉工,還在上海組建玉器公所,說明業務發展較為順利。遷往天津的玉工繼續從事玉雕業至民國時期,其中郭習彥的曾孫郭寓璞,還曾受到梁啓超先生的讚譽。
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國軍失敗,東南經濟開始復甦,出現了所謂的“同治中興”,約同治九年(1870),蘇州玉工集資重修周王廟,出資者達830餘戶。但後來蘇州的玉雕業有了“蘇州邦”和“南京幫”之分,光緒年間,南京幫玉工在專諸巷側巷天庫前建立“金陵玉業公所”,從此蘇州玉工出現了“蘇州邦”和“南京幫”兩大派系。宣統年間,蘇州玉器銷量日漸減少,玉行漸趨衰落,玉工失業增多。宣統二年(1910),參加商務總會的玉器業,僅有王復興、陳聚元等12家。
今廟址仍在,以周王廟命名的弄堂在百姓的來來往往中消受著人間的歲月,周王廟裡的“觀寶”與“獻寶”已成為了史書記載的古俗舊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