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周營鄉
- 外文名稱: Zhou Ying Township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沈丘縣
- 電話區號:0394
- 郵政區碼:466322
- 人口:4.2萬人
- 方言:中原官話-商阜片
- 氣候條件: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地理環境,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方特產,經濟狀況,特色產業,發展思路,發展舉措,特色經濟,
地理環境
周營鄉位於沈丘縣東南,距縣城15千米。轄周營、東李營、張營、崔營、孔營、大歐營、馬營、郭寨、李樓營、黃孟營、孟寨、謝營、王寨、大李口、西李口、趙莊、趙寨、李灣、劉集、西李營20個行政村。洛(陽)界(首)公路和漯(河)阜(陽)鐵路穿境。
歷史沿革
1964年建周營公社,1983年改鄉。1997年,面積41.5平方千米,人4萬,轄東李營、張營、崔營、孔營、歐營、郭寨、馬營、孟寨、李樓營、黃孟營、周營、王寨、謝營、大李口、西李口、趙豐、趙寨、李灣、劉集、西李營20個行政村。
行政區劃
2006年,轄20個村委會:周營村、東李營村、張營村、崔營村、孔營村、大歐營村、馬營村、郭寨村、李樓營村、黃孟營村、孟寨村、謝營村、王寨村、大李口村、西李口村、趙莊村、趙寨村、李灣村、劉集村、西李營村。
郵編:466322
[代碼]411624206:~200周營村 ~201東李營村 ~203張營村 ~204崔營村 ~205孔營村 ~206大歐營村 ~207馬營村 ~208郭寨村 ~209李樓營村 ~210黃孟營村 ~211孟寨村 ~212謝營村 ~213王寨村 ~214大李口村 ~215西李口村 ~216趙莊村 ~217趙寨村 ~218李灣村 ~219劉集村 ~220西李營村
地方特產
劉集櫻桃,已有500多年歷史,到清朝時已形成規模。品種“海地紅”抗病早熟、個大皮薄、肉厚香濃、果味甜美,是招待貴賓的上等鮮果品。馬營米酒,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採用祖傳工藝,以優質口米釀製而成,其特點:味道濃厚、甜酸可口、久煮不散、長放不酸,常年暢銷鄭州、北京、天津、西安等10多個大、中城市。韓氏綠豆丸子,始於清朝乾隆年間,是周營集市的傳統風味小吃,聞名方圓百里,它做工精細、配料考究、味美純正、香酥可口,久食不膩而著稱,獨具地方特色。
經濟狀況
周營鄉是沈丘縣的傳統農業鄉,境內地勢平坦。氣候溫和。主要盛產小麥、玉米、大豆、芝麻、瓜果、蔬菜。全鄉每年春冬兩季,開展民眾植樹造林活動。完善農田林網到2002年末,全鄉擁有各種樹木86萬株。林業覆蓋率30%。育苗基地380畝,果園5000畝,是河南省地區育苗和果樹生產基地之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的富民政策,使周營鄉加快了經濟建設步伐。鄉鎮企業,從無到有不斷壯大。全鄉四級企業,發展到1806個,從業人員12000人。投資200萬元新上周口市申潤紙業有限公司,年產值800萬元?(存疑問,地址在哪個)。文教衛生事業迅速發展。新建教學樓3座,在校學生達7000人,教職員工380多人,每年為上一級學校輸送人才近百名。醫療衛生條件不斷改善,人民民眾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2002年全鄉農業總產值5500萬元,鄉鎮企業產值2300萬元,財政收入28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80元。
特色產業
在沈丘縣周營鄉,被人們稱之為“田保姆”的謝營村青年謝文明擁有全套農機具,他照管了村上24戶務工經商農民的130畝農田,負責這些田地的耕播、噴灌、植保、收打、運輸等活計。像謝文明這樣的“農田保姆”在周營鄉有620名,他們共照管農田3.2萬畝。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該鄉的農機數量迅速增加。過去,這個鄉80%的農機大戶農忙靠出租農機具當“農田保姆”掙錢,一旦忙完田裡的活計,則大都習慣於蹲牆根曬太陽悠閒“貓冬”,滿足於“小富即安”的生活。2007年秋收冬種結束後,鄉黨委、政府利用廣播、民眾會及時對農民進行“致富思源、富而思進”和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檔案精神宣傳教育工作。為改變這一狀況,為農民開闢新的增收渠道,鄉里依託洛陽界公路穿境而過,鄉村道路平坦且四通八達的交通便捷優勢,引導農民利用冬閒時節發展蔬菜販運、建材購銷,農副產品運輸生意。這樣一來,許多當初的“農田保姆”又把停放在單詞里的農用機動車開了出來,搖身一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種、販、購銷、運輸兼營專業戶。
在該鄉李樓營村的一片蔬菜大棚前,農民李仁正指揮著菜農往車上裝鮮嫩的韭菜,地里的活一忙完,就開始往安徽市場販菜,每天淨賺100多元。僅李樓營村,利用冬閒從事蔬菜販運的機動車輛就達30多輛。全鄉先後有500多名“農田保姆”從事參與販運、購銷行當,成為一支浩浩蕩蕩的購銷大軍,經濟收入相當可觀。
周營鄉有相當一批勞力外出從事建築、運輸、服務等非農產業,致使部分農田閒置,甚至出現撂荒等現象。與此同時,一些有技術、善耕種又擁有多種農機的農民卻因土地不夠種而“吃不飽”,農機閒置。為此,該鄉黨委、政府鼓勵和支持外出務工、經商的農民聘請種植能手、農機大戶為“田保姆”,代為耕種,收費標準由鄉政府協調統一。該項政策出台後,全鄉先後有3200戶農戶與620名“田保姆”簽訂了有償服務協定。過去,有的農民因受家中幾畝田地的牽掛而不能外出打工掙錢;有的農民忙於務工、經商,顧不上管理責任田。這些農戶只要捎個口信或打聲招呼,每畝花上幾十元錢,“農田保姆”就會按照農戶自己的意願,把田種好或把莊稼收打並運到農戶家裡。周營鄉620名“田保姆”通過照管土地年增加收入近240萬元,而被轉移出去的8000多富餘勞動力則通過務工經商年收入4000萬元。
發展思路
(1)、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突出抓好“一業兩帶三區”開發。“一業”即畜牧養殖業,上規模、上水平,使畜牧養殖業成為農民增收一個支柱產業。“兩帶”即沿沈界公路的藥卉、蔬菜開發;沿沙穎河岸的優質村果開發帶,面積達6000畝以上。“三區”即以劉集、趙寨、王寨為主的村果區;以馬營、顧營、李樓營為主的糧棉瓜果菜集約種植區;以張營、東李營為主的良種繁育區。全鄉糧經比達5.5,複種指數20%以上。(2)、放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實現民營突破。要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和措施,放手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對現有老企業加快改制步伐,對新辦企業一律實行民營化。抓好一村一品工程,形成千家萬戶上數量、規模發展上水平,到2005年,個體私營企業發展到1500個,年產值突破8000萬元。
(4)、抓好人口、環境、科教等各項事業,實現社會協調發展,搞好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和規範化管理,制定低生育水平;加強土地資源、環境的保護和利用、實現可持續發展;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切實抓好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提高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大力實施“科教興鄉”戰略,搞好科技開發,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
發展舉措
農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教活動開展以來,該鄉黨委、政府積極踐行“三個代表”,努力做好增收這篇大文章。他們一方面與上級涉農部門廣交朋友,了解市場行情;一方面搞好調查研究,摸清各村經濟發展狀況,以及農戶在發展生產中存在的問題,然後積極為民眾致富牽線搭橋。為解決農戶缺資金的問題,鄉政府與信用社聯合開展“誠信戶”評選活動,凡評上“誠信戶”者在辦理用於農業投入的4000元以下貸款時,不但利率優惠,而且免擔保、免抵押,僅憑優惠卡就能貸款。此舉既為農民上致富項目解決了資金短缺困難,又使信用社拓寬了經營渠道。
周營鄉有幾個果樹專業村,但由於果農技術欠缺,收入不太理想。鄉主要領導為赴鄭州,幫助果農與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攀“親戚”。這不但為果農解決了果樹育苗、嫁接、防治病蟲害方面的問題,還引進了果樹新品種。經過鄉幹部的熱心幫助,全鄉已有4000多農戶找到了致富門路。
沈丘縣周營鄉在農業結構調整中,採取組織幹部民眾分層次外出參觀、請專家教授前來“傳經送寶”等方式,加大農民增收的力度,收到了良好效果。
為找準農民增收的“支點”,該鄉組織40多名幹部及部分縣、鄉人大代表深入村(組)農戶,對當前農民增收的現狀、困難、出路,以及廣大農村幹部民眾的思想動態進行調查了解,先後走訪民眾1200多戶,收集各類意見、建議40多條。經過調研,摸清實底,確定了緊緊圍繞畜牧、瓜菜、林果三大主導產業進行調整的目標,現已初步形成了4000畝優質林果基地帶,8000畝高產高效瓜菜輪作基地帶,10萬頭(只)豬、牛、羊、雞養殖基地的新格局。該鄉組織鄉村幹部到外地一些經濟發達的縣、鄉取經,學習發展農村經濟的經驗,同時,組織種養大戶到鄰近的付井、石槽等鄉鎮的種養示範基地參觀,學習種養等農業新技術。該鄉多次請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的專家、教授前來為民眾傳授果樹的品種改良、嫁接、栽培、病蟲害防治等技術。劉集村是有名的果樹專業村,原來一直用本地品種嫁接繁育,生長慢、坐果率低、品質差、效益不高,在專家指導下從外地引進了10多個果樹新品種後,效益大增,民眾繁育果苗、栽培果樹的熱情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
特色經濟
2008年,周營鄉的小麥生產獲得大豐收,平均畝產522公斤。為了切實解決農民賣糧難問題,鄉黨委、鄉政府放開糧食收購市場,鼓勵“糧販子”挺起胸膛,活躍在村頭與市場。在孟寨糧食收購點,許多農民開著拖拉機將麥子運到這裡賣。農民王廷中已經是第二次將麥子拉到這裡賣了。他說2008年他家種了8畝小麥,總產4200多公斤,以每公斤1.54元的價格賣給“糧販子”。王廷中笑著說:“俺的麥子收成好,家裡沒地方放這么多糧食,就賣一部分給‘糧販子’。一位“糧販子”喜不自禁地說,小麥收到囤里後,他就當起了“糧販子”。現在,他每天能收進30多噸小麥,而且是即收即售。“有好幾個省的麵粉廠和飼料加工廠的人,每天都坐在俺家等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