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地理境域,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人口民族,交通,經濟發展,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城鎮,民生,衛生,教育,科技,文化,歷史文化,風俗,特產,旅遊景點,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隸屬荊國婁縣。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改荊稱吳,為婁縣所轄。
東漢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分會稽郡置吳郡,屬吳郡婁縣。
梁大同初(公元535~536年),境域為吳郡崑山縣。
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撤崑山縣,地屬蘇州。
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復置崑山縣,屬蘇州。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吳郡改為蘇州;唐武德六年,設尉洲村;
天寶元年(742年),蘇州復為吳郡;
乾元元年(758年),復改吳郡為蘇州,境域屬崑山縣所治。
五代、
北宋隸屬不變。
南宋淳祐十二年(公元1252年),崑山劃為9鄉24保,地屬積善鄉。
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崑山縣誌載有周墅鎮名。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崑山縣分置新陽縣,兩縣同城分治,屬新陽縣積善鄉。
清
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推進地方自治,次年設周墅鄉。
中華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崑山、新陽兩縣合併為崑山縣,屬崑山縣所轄。
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縣下設區,陸家橋、周墅為崑山縣第十區。
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6月,巴城、石牌、周墅3個鎮,葦舟、晚香、環湖、新圩、三角、北六6個鄉,均屬崑山縣第八區。
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12月,周墅、晚香、腰漊、太平、葦舟5鄉(鎮),劃為崑山縣第二區。民國34年9月,原第一、二區巴城、周墅合併復為第八區。同年12月14日改第八區為巴城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月,縣下設督導區,周墅、金雞鄉同屬第一督導區。
1949年5月4日,周墅解放,7月建立鄉人民政府,屬巴城區,同年11月建周墅區,轄周墅鎮、更樓鄉、毛豎鄉、換新鄉、三千鄉、朱家鄉、開新鄉、新鎮鄉、太平鄉、腰漊鄉。
1951年6月又劃入城北鄉。1954年9月,周墅撤區劃入巴城區。
1956年3月隨巴城區劃入環城區。
1958年9月,建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成立周墅人民公社,由縣直轄。1966年4月,改名為周市公社。1983年6月,政社分設,改建為周市鄉,隸屬不變。
1989年9月28日,崑山撤縣建市,1990年11月20日,全市實行鎮管村體制,周市撤鄉建鎮,仍隸屬崑山市。
2000年4月,與原新鎮鎮合併為新周市鎮。
2003年12月,全市行政區劃調整,與原陸楊鎮6個村合併周市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10月,周市鎮轄新鎮、陸楊2個辦事處,18個社區和16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地理境域
周市鎮面積81.56平方公里,地處崑山東北部,位於東經120°57′08″ ~121°01′12″,北緯31°25′10″~31°29′59″,與常熟、太倉三市交界,東與 太倉市
雙鳳鎮、
新湖鎮相鄰,西與崑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接壤,南與崑山中心城區和
崑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僅一河之隔,北接常熟、
太倉相望。
地貌
周市鎮屬華東陸台範圍江南古陸地帶,境內60~133米深度之內均為第四紀疏鬆堆積物所覆蓋,成陸年代約在距今4200~6000年之間。境域屬昆北陽澄湖低洼圩區,地面高程大多在3.2米以下(基準面:吳淞零點,下同),最高高程4米(種植村部分耕地),最低高程在2.2~2.4米(大橫漊、蔡涇村)。境內地勢平坦,自然坡度小,河、塘、漊、浜密布,素有水鄉澤國之稱。
氣候
周市鎮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一年中,冬季盛行大陸來的偏北風,以寒冷少雨天氣為主;夏季盛行海洋來的東南風,以炎熱多雨天氣為主;春秋兩季為冬夏季風交替時期,常出現冷暖、乾濕多變的天氣。年均總日照數2165小時,占可照時數45%;年平均氣溫15.3°C-15.5°C;年均降水量1020-1040毫米。
水文
周市鎮境內水網縱橫交叉,新塘河、金雞河、楊林 塘、超英河、漢浦塘、古塘河、斜塘河、湖川塘流經本鎮,斜涇、浬泗涇、新開河、黃家浜、 市東河、廟涇河、太平河、蘭涇河密布境內。約有大小72個水潭,總水面956畝。
自然資源
林木資源:
楝樹、
梧桐、
青桐、泡桐、
桑樹、水杉、櫟樹、椿樹、樟樹、櫸樹、楓楊、檀樹、銀杏(靈眼樹)、鐵樹、刺槐樹、木樨(桂樹)、松(馬尾松、
五針松、羅漢松、
黑松、寶塔松、雪松)、柏(花柏、蔭綠柏、刺柏、龍柏、扁柏)。
花草資源:仙桃草、扁血草、魚腥草、佛兒草、
老鸛草、半邊蓮、落石藤、亡種草、毛茛、
地丁草、
金錢草、蜀蘭泉、野白頭、小薊草。
水產資源:白鰱、花鰱、
草魚、
鯉魚、鯽魚、鱖魚、黑魚、鮎魚、汪眼魚、
鯰魚、塘里魚、金魚、白絮魚、花鮎魚、銀魚、螃皮魚、串條魚、鰻鯉、
黃鱔。
人口民族
截至2015年10月周市鎮常住人口219930人,其中戶籍人口63930人,民族為
漢族。
交通
蘇崑太高速公路穿鎮而過,太倉塘、楊林塘(金雞河)航道東流過境,崑山市客運北站設在周市,
昆太路(崑山內環)、蕭林東路、339省道(中環)、橫長涇路、城北大道(外環)、迎賓路、長江北路(204省道)、青陽北路、黃浦江北路、宋家港路、洞庭湖路、東城大道等12條交通大動脈交織形成“六縱六橫”快速交通網路貫穿全鎮。
經濟發展
綜述
周市鎮位列2015年度中國建制鎮綜合實力
百強鎮第37位,比2014年上升6個名次。
2015年,周市鎮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12.3億元,增長4.8%;工業總產值555.5億元,增長3.6%;服務業增加值82億元,增長9.3%,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41.2%,提高1.4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8.2億元,增長2.5%;實現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0.8億元,突破20億元大關,增長7%,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9.8%,提高0.2個百分點。
截至2013年7月,周市已基本形成高端裝備製造業、現代商貿服務業“雙輪驅動”為主,電子信息、精細化工、民生用品、房地產等共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累計引進美國、德國、台灣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資企業556家,內資企業5510家,註冊內資逾16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6億美元。
2010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05億元,全口徑財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分別完成31.76億元和11.02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320億元,完成服務業增加值31億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6.6億元。
第一產業
2015年,周市鎮夏熟小麥面積6379畝,畝均產量358公斤,入庫165萬公斤,創歷年之最;水稻面積4482畝,畝產636公斤;水產養殖面積8454畝,實現水產科技養殖全覆蓋。
第二產業
2015年,周市鎮新增註冊內資28.5億元,增長3.5%,實際到賬外資0.51億美元。規上工業企業完成利潤32.9億元,全鎮產值超億元企業達74家,同比增加2家。17家“小巨人”企業快速成長,累計實現銷售72.8億元,全年完成新興產業產值245.94億元,占規上工業產值的53.1%,提高1.5個百分點;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28.86億元,占規上工業產值的49.4%,2家企業新三板正式掛牌,全年完成企業開工24家,開業20家。4個市重點產業項目全部完成既定進度,完成投資17.63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25.9%。
2015年,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基地實現銷售285億元,增長8.5%。
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基地實現銷售285億元,增長8.5%。機器人及智慧型裝備製造產業實現銷售2.39億元,全鎮匯集24家汽車4S店,實現銷售額46.04億元。
第三產業
2015年服務業82億元,年均增長21.5%,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41.2%;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3.3%,新興產業產值、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分別提高到53.1%和49.4%。
社會事業
城鎮
2011-2015年完成房屋徵收2729戶,企業動遷100家,建設動遷房199萬平方米,10個動遷小區交付使用,完成動遷房產權證辦理15067件。新建、改建道路30餘條,35.44公里,“六橫六縱”道路框架全面鋪開;新裝路燈2030盞,新建污水管網67.2公里。深入推進環境綜合整治,城鄉生態環境更加宜業宜居,完成116個自然村的環境綜合整治,成功創建7個星級村莊,1個美麗村莊,完成“931”江蘇省環境綜合整治三年工作任務。新增綠地面積430萬平方米。疏浚河道20餘公里,實施黑臭河道整治14條。
民生
2015年,完成民房拆遷327戶,農副業理賠446畝,拆清拆淨中環快速路、正欣房產等7幅地塊。年內竣工動遷房31.5萬平方米、2417 套,新開工建設2.8萬平方米、136套,有序推進61.3萬平方米、3965套在建動遷房建設,完成訂房1377戶、2030套;交房650戶、670套。完成動遷房產權辦理1592件、10.9萬平方米,完成保留村莊房屋原宅翻建審批備案9戶,工程建設全面鋪開,全年投資近17億元,實施100餘項鎮重點實事工程。道路設施更加完善,實施9條道路新建改造,累計長度6公里。鑫茂路主車道、楊林塘橋、金家橋通車,青陽大橋、新浦路橋啟動翻建。公共運輸加快推進,金茂工業園公交首末站正式啟用,完成市北村客運站標準化改造,實施339省道以北區域二期公共腳踏車系統建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新增、改造路燈714套,新建、改造自來水管網7.4公里,新增污水管網3公里、企業接管73家。完成中樂新村老小區改造,改造升級垃圾壓縮站1座,新建、改造公共廁所14座,改造垃圾收集點23個,更新果殼箱、垃圾桶370隻。
2015年,完成13家VOCs排放企業、14家鍋爐改造企業年度整治任務,完成自願清潔生產審核10家,重點清潔生產審核中期評估9家,ISO14000認證企業3家,東方振東自然村和市北郭家灣自然村榮獲“2014年江蘇省水美鄉村”稱號。建設即“綜治E通”全覆蓋工作,新增鑫茂東區、珠涇花園 “全球眼”監控點位88個,建設道路監控78個、沿街店面監控91個,全面落實政府24小時值班制度。
周市榮獲2012~2013年度法治蘇州建設先進集體稱號,裕元學校成為江蘇省法治文化建設示範點。推行“五大獎項”激勵機制,在全鎮營造“比、學、趕、超”氛圍,累計申報獎項600餘件。
衛生
民國時期,周市鎮主要醫療力量是民間中醫,也有外地到周墅行醫的,農村里還有刮痧、挑痧、推拿及蛇郎中等。,1969年始,在農村選拔和培訓出一批鄉村醫生(保健員、赤腳醫生),使醫療隊伍逐年壯大,醫療水平日益提高。1999年底,衛生院40名衛技人員中,有副主任醫師2名、主治醫師10名、醫師8名、醫士10名、護師3名、護士3名、其他人員4名;18名鄉村醫生中,有鄉村醫士17名、鄉村保健員1名。
截至2015年10月 全鎮初步形成“1所專科醫院(崑山康復醫院)+2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4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崑山全市擁有各級各類醫療機構400多所,市區不遠處還建有台商宗仁卿紀念醫院,距周市最近距離僅1公里。
教育
周市鎮地區的教育活動起於明末清初。辦學較早和層次較高的,則是蔚洲陳頑潭(今周市鎮城隍潭村)的安道書院。此後,陸續出現坐館、家塾、私塾和義塾。清末,新學之風漸起。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創辦周墅公校。光緒三十四年,陸家橋開辦復初初等國小堂。往後,便形成了集鎮上的“洋學堂”與農村裡的“老私塾”共存的局面。
截至2015年10月周市鎮有2所公辦初級中學、5所公辦國小,1所9年制民辦珠江學校,13所幼稚園。
科技
2015年發放各級轉型升級獎勵資金7652萬元。注重科技投入,33個工業技改項目完成投資13.2億元,薩馳華辰等3個項目完成省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申報,森源電氣等4個項目列入市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新認定高新企業28家,位列全市鄉鎮第一;新增省工程技術研發中心4家,實現專利授權730件。周市鎮獲江蘇省科普示範鄉鎮稱號。注重人才支撐,認定省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省企業研究生工作站各1家。新增省雙創人才、省雙創博士、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層次人才各1名,申報國家“千人計畫”人才2人,簽訂產學研合作項目13個。注重土地集約利用,完成批而未用土地處置23宗,涉及面積921畝。完成土地衛片違法圖斑整改復墾18宗68.8畝。全年累計淘汰“三高一低”企業24家,騰出土地624畝。
2010年,清華大學啟迪科技園崑山先進制造創新中心入駐周市,引進豪紳、旭銷子、喬戈里、台贏等4家外資研發中心,新增省級工程技術中心2家、蘇州工程技術中心3家,認定高新技術企業4家、高新技術產品12個、江蘇民營科技企業11家,申報省級名牌產品3個,認定蘇州名牌產品9個,專利授權1200件。
文化
2015年,成立野馬渡藝術團、話劇社,《崑山民間故事精選》和新故事作品《吃飯誰買單》獲江蘇省民間文藝最高獎“迎春花獎”,組織參加蘇州觀前街“三進城”文化活動,舉辦第十屆民眾文化藝術節、第四屆野馬渡民俗文化節等系列精品活動。“昆北民歌”進入省文化廳第四批非遺項目公示,建立“學在周市”微信平台,裕騰公司獲首批“全國優秀學習型鄉鎮企業”稱號。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常抓不懈,實施“好家風好家訓”品牌建設工程,常態化開展“周市力量”年度典型人物徵集評選活動及“五進宣講”活動,完成各類專題宣講100餘場。獲評2014年度全省基層黨員冬訓工作示範鄉鎮。
2010年組織“三下鄉”活動29場、大型廣場文藝活動20場。推動《野馬渡》與《鄉土》成功聯姻,成功舉辦“《野馬渡》創刊100期紀念活動”、江蘇省太極拳(劍)比賽、迎新春健身長跑、第三屆閱讀節、老年人運動會、殘疾人運動會、新鎮辦事處文化藝術節等活動。紮實推動多層次全民教育,成功創建“全國社區教育示範鄉鎮”,創建市級學習型社區7個、學習型企業(單位)15個、鎮級學習型家庭110個,開展“周市鎮2010年全民終身學習周”活動,舉辦各類主題班教育培訓35期次,參訓人員4620人次,提供10大類型139項選單式主題學習內容。舉辦首屆校企聯誼會。
歷史文化
風俗
舞獅
崑山市周市鎮的民間舞獅藝術(吳語叫做“調獅子”)傳承至今已經有了百年以上的歷史,是崑山民族民間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隨著周市鎮經濟的快速發展,這項民間藝術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傳承和發揚光大,不僅同全市各鄉鎮的鄉土文化比如錦溪的宣卷、花橋的江南絲竹、巴城的民歌民謠等一樣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亮點,在周邊城市裡也是獨樹一幟的。2004年,周市鎮被命名為蘇州市特色文化舞獅之鄉。
崑山民歌
是崑山土地上獨具魅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歷來受到民眾的歡迎。長期以來,崑山民歌生生不息,在民間流傳。崑山是一塊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的風水寶地。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居住著先民,在長期的生活和勞動中,傳遞情感,寄託心愿,孕育出了豐富多彩的民歌。這些民歌還對崑曲的形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特產
周市爊鴨
產於江蘇崑山市周市鎮,故名周市爊鴨,是江南著名特產之一,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其特點是色、香、味、營養四者俱佳,有“一家爊煮,滿街飄香”之譽,在滬寧鐵路沿線,江南水鄉頗有名聲。
周市爊味在很早以前是用野雞、野鴨、野兔等飛禽走獸進行爊煮。崑山地處長江下游,緊靠陽澄湖畔,境內河港縱橫,湖泊眾多,到處是草灘荒盪,蘆葦叢生,是野禽棲息繁衍的場所。據崑山縣誌記載:“野鴨,陽澄湖畔最多,水田稻熟,群唼一空”。在崑山民間流傳著“自古原野飛禽集,獵取爊煮換米炊”的民謠。
蔚遲蟹
清代乾嘉年間,蘇州顧錄撰寫的《清嘉錄》卷十《炸蟹》一節中,介紹了蘇州地區幾種螃蟹,有太湖的“湖蟹”,吳江汾湖的“紫須蟹”,常熟的“金爪蟹”,崑山蔚州村的“蔚遲蟹”等。蔚州村即是周市鎮的城隍潭村,唐代名將尉遲恭受封婁候,到那裡置軍屯墾,興修水利。後人建立景雲大王廟紀念尉遲 ,把村莊命名為尉州村。全村有七十二個潭塘,統稱城隍潭,盛產清水大閘蟹,也即是“蔚遲蟹”。 蔚洲村查考為今周市鎮的城隍潭村,村中原有七十二潭,統稱“城隍潭”,現在潭中養殖的大閘蟹還叫“蔚遲蟹”。
旅遊景點
尉城、東林城
崑山最早的地方志《玉峰志》說:崑山境內“墟落間以城名者舊有十二”。據文史專家陳兆弘介紹,早在春秋末年,吳國就在今天的玉山鎮境內建有東城和西鹿城兩座城。建國以來,依照歷代志書的記載,通過實地調查和考古發掘,崑山境內出現過的古城共有十四個:東城、西鹿城、巴城、雉城、南武城、尉城、東林城、鴻城、西岑城、顏縣城、瓦浦城、金城、度城以及崑山縣城,周市東明村的牛浜、斜塘村的城隍潭即當時的東林城和尉城所在地。
城隍潭
城隍潭村是周市鎮斜塘村的一個自然村,與太倉市雙鳳鎮交界。據說唐太宗一統天下後,大封功臣,將戰功赫赫的尉遲恭派往崑山鎮守,保護一方平安。尉遲將軍經過巡視,發現吳王曾經豢鹿狩獵的周市一帶,地勢低洼,水潭密布,可以紮營屯兵,也可興修水利、開發農田。經過官兵的多年打造,眾多水潭縱橫貫通,賊寇多次誤入,有來無回。而且潭內遊蕩魚蝦、潭邊漫步雞鴨,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據說,尉遲恭死後,百姓感念他的恩德,尊其為當地的保護神“城隍”,因此,就把這些潭稱為城隍潭。
野馬渡(野貓洞)
“野馬渡”原名“野貓洞”,是婁江北岸的一個古村落,因這裡野草叢生,人跡罕至,野貓出沒而得名。宋朝名將韓世忠曾在此大敗金兀朮,幾百匹戰馬橫渡婁江,場面壯觀宏偉。老百姓為了紀念韓世忠,取“野貓洞”諧音,把渡口叫成“野馬渡”,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這裡曾置“野馬渡”鄉,即今珠涇村。
白塔頭
明嘉靖中,崑山知縣宋伊復在此地建立一座“候潮館”,之後每年八月十八崑山縣令都要在館內設酒席迎接“潮神”的到來。明萬曆年間,人們捐資建造了一座磚石結構的“玉柱塔”,塔建在兩江交匯的江心,因其色白,故俗名白塔。因為這座塔,江心一帶也被統稱為“白塔”,而塔的北邊即婁江北岸,人們可以駐足的地方(今周市鎮境內),被稱為“白塔頭”。
萬安寺
萬安寺原名萬安堂,俗稱都天廟,位於斜塘三千灣石橋南堍,塘岸要道,傍河兩築。1994年,經崑山市宗教事務局批准,在三千灣原址重建寺廟,並易名為萬安寺。1998年,經申報審批,將其定為宗教活動場所。2003年9月1日,萬安寺納入崑山市佛教協會管理。2003年12月13日,天王殿舉行開光儀式。2006年建西廂房三聖殿。如今的萬安寺,林木蔥翠、景致清幽,進香禮佛者絡繹不絕。
“周廣墳”、“僉事墳”
明嘉靖《崑山縣誌》記載:明嘉靖年間(1522—1566),刑部侍郎周廣、南京刑部主事周愚(曾任雲南僉事)墓葬於周市鎮東市梢,稱“周廣墳”、“僉事墳”,解放後墓毀。
明周廣(1474—1531),字充之,號玉岩,崑山人。宏治十八年進士,歷知莆田、吉水二縣,最有治績,嘉靖七年,官拜刑部侍郎,二年後,得暴疾卒。廣平生嚴冷,無笑容,然伉直震海內,居官公強,弗受請託,士類莫不憚之。明史有其傳。廣著有《玉岩集》九卷傳於世。同鄉大散文家歸有光對這位前輩有著無限的敬仰,並曾為其杏花書屋做傳(《杏花書屋記》)而名垂千古。
明周愚,明正德十三年戊辰科進士第114名,官至刑部簽事,曾任雲南僉事。
現周市老衛生院(廣仁分院)就是以前的“僉事墳”, 老衛生院朝東一里地就是“周廣墳”。解放前,陵墓邊有石凳、石馬的,還有幾人才能懷抱住的銀杏樹;解放後毀,因建有別墅,故名周墅。
振東僑鄉
在江蘇省崑山市周市鎮的振東村,由30餘幢民國時期建築的歐式“小洋樓”所組成的一個村落,在被發現是蘇南地區唯一僑鄉。
著名人物
梁辰魚(約1521~約1594)。明代戲劇家。字伯龍,號少白,一號仇池外史。原陸楊鎮新江村人。其父
梁介為平陽訓導,“以文行顯”。辰魚身長八尺餘,眉虬髯,好任俠。
潘道根(1788-1858)字確潛、晚香。一字潛夫,又號徐村老農。崑山周市鎮人。平生致力於地方文獻、掌故的考證,以教書行醫為生,布衣以終。著有《隱求草堂詩文集》、《三禮今古文疏證》、《臨症度針》等。其傳世日記《潘晚香日記》學術價值很大。
陳瑚(1613—1675)
明末清初學者,明亡後遷居今周市境內蔚村,與同里
陸世儀、
江士韶、
盛敬齊名,被人合稱為“太倉四先生”。字言夏,號確庵、無悶道人、七十二潭漁父,嘗居江蘇太倉小北門外。崇禎十六年(1643)舉人。
高慰伯(1919—2008),著名堂名藝人、曲師,曾任
江蘇省戲曲學校崑曲班笛師。蘇州崑山市周市鎮周水橋(現超英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