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清代醫學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字澄之,一作澄之,建德(今安徽東至縣)人。周學海是清代的官吏和醫學家。早年潛學儒學,在光緒十八年(1892年)中進士,任補內閣中書,又出任浙江候補道。後來潛心研究醫學,論脈尤為詳盡深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學海
  • 國籍:安徽東至縣
  • 出生地:建德(今安徽東至縣)
  • 出生日期:1856年
  • 逝世日期:1906年
人物評價,生平著述,學術概論,

人物評價

周氏讀書治學極為嚴謹精博,在臨床實踐中,能學以致用,運用所學的醫理指導臨證治療。在學術上,他多宗張璐、葉天士,故於臨證時每取張氏學說。其學術觀點與張氏頗相近似。
周氏醫學全書周氏醫學全書
周氏在江淮間為官之際,時常在冗忙的政務之間像一般醫生那樣為人治病療疾,故對疑難病證的治療也頗為得心應手。

生平著述

周氏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醫學家,他的著作相當豐富,有:《脈學四種》,《脈義簡摩》8卷,《脈簡補義》2卷,《診家直訣》2卷,《辨脈平脈章句》2卷,《形色外診簡摩》2卷,《傷寒補例》2卷,《讀醫隨筆》6卷,《評註醫書》,共114卷,刻於1891年。
讀醫隨筆讀醫隨筆

學術概論

周氏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高深的醫學理論功底,從其校勘醫書種類來看,他在醫學理論和臨床方面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顯著的成就決非偶然,與他博覽眾家醫書,廣采各家之長有密切關係。由於他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之其豐富的臨床經驗,因而對於診法理論體會最為深刻,尤其是論述脈診內容最為詳盡。
在理論研究方面,每每在認真研讀名家之作之後提出他獨到的見解,是非功過,詳加評述。是清代末期有名的中醫臨床實踐家和中醫臨床理論家。周學海認為,治療疾病的關鍵首先要憑脈辨證,結合自己的心得,聯繫臨證經驗,闡發其理義。他能融匯《黃帝內經》及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等書的有關脈學內容,對各種脈象進行形象化的描述,而且在傳統的舉、按、尋、推診脈指法基礎上,提出具有自己創見性的移指法、直壓法等,對各種脈象的氣血虛實寒熱也予以詳述。在他認真研究古人脈學內容基礎上提出:診脈時不應泥守古人之定則,歸納出浮沉、遲數、強弱等24字診脈法則,周氏認為診脈的學問很深,要認識產生這些脈象的機理,在收集前賢散見諸書的零星材料,匯集整理成冊,對每一種脈之部位、診法、主脈、形態等一一詳述,集前人脈學之大成。為了後學執簡馭繁,周氏將脈象納之為浮、沉、遲、數、緩、急、大、小、滑、澀十者立之為綱,這十綱概括了辨識脈象的位、數、形、勢。他又以微、甚、兼、單諸脈比較分析,使脈象更能全面地反映出病情變化,為了講清脈理,周氏反覆討論脈為何物,並引證《內經》及西醫的論脈內容,詳加比較,使人心中瞭然。
周氏尊崇仲景,但不囿於六經辨證。周氏認為傷寒不應包括在雜病之內,凡是傷於寒而得病者,皆可謂之傷寒,傷寒可因四時氣候變化,而有挾溫、挾燥、挾風的不同;還可因患者體質的陰陽虛實差異,治療得當與否而出現種種複雜證候,所以治傷寒之學不能專讀《傷寒論》一書,拘於一書,論傷寒不能僅限於六經證治。周氏通過對傷寒、溫病、瘧疾、痢疾等病的分析,結合個人臨證心得,提出傷寒辨證應當分清各種情況。
周氏認為,診察疾病時仍然需要諸診合參,尤其是對患者形色的望診。周氏論述診法,往往結合傷寒、溫病、內科雜病的實例,博引旁征,闡發自己在診法理論中的見解。周學海是清末一位在傷寒學研究和脈診望診方面頗有成就的醫學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