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色外診簡摩》,診斷學著作,2卷。清代周學海(澂之)撰。刊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上卷專論望形,首敘形診總義,次敘生形(生理性形態)、病形(病理性形態)以及絡脈形態等;下卷闡論望色,包括面色、目色、舌色等。書中集歷代有關望診文獻,條分縷析,並旁及聞診、問診。其“舌質舌苔辨”、“舌苔有根無根辨”兩篇醫論,闡述尤為精要。現代醫家任應秋曾評曰:此兩篇“皆望舌中的最根本功夫”。至於傷寒、溫病之舌法,雖取陶節庵、葉天士兩家之說,然亦結合個人臨證經驗。全書由博返約,頗切實用。
基本介紹
- 書名(異名):《形色外診簡摩》
- 作者:周學海(澂之)
- 成書年代:清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成書背景,流傳版本,作者簡介,書評、序言,章節目錄,內容簡介,影響評價,
成書背景
本書系周氏學宗《內經》,對歷代先賢的有關論說精心取捨,同時結合自己數十年豐富的臨證經驗而撰。
流傳版本
現存清宣統二年(1910)刻《周氏醫學叢書》本,1960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鉛印本。
作者簡介
周學海(1856~1906)清代醫學家。字澄(澂)之,一字健之。浙江建德人。光緒十八年(1892年)進士,授內閣中書,官至浙江候補道。儒而精醫,論脈尤為精詳。著《脈義簡摩》八卷,《脈簡補義》、《診家直訣》、《辨脈平脈章句》各兩卷(後人合刊為《周氏醫學叢書脈學四種》)。所著引申舊說,參以實驗,多心得之言。慕宋元人之善悟,故於史堪、張元素、劉完素、滑壽諸家書,皆有評註。服膺清代名醫張璐、葉桂兩家,證治每取張說,曾評註葉著《溫熱論》、《幼科要略》、《葉案存真類編》。宦遊江淮間,治疑難症多有奇效。博覽群書,費時二十年(1891-1911) ,匯刻《周氏醫學叢書》三集,共收醫籍三十二種,一百八十八卷,為中醫叢書之佳作。
書評、序言
四診以望居首、以切居末者,醫師臨診之次第,非法之有輕重緩急也。前人每謂切脈為末,三診為本,及其著書立說,又詳於脈而略於三者。明·李言聞著《四診發明》,無傳本。欲求四診之全書,戛戛乎其不可得。學海初嘗致力脈法,臨診略能測人血氣之寒熱虛實矣,四診未全,尚多隔閡。夫望聞問有在切之先者,必待切以決其真也;有在切之後者,指下之疑又待此以決其真也。三法之與切脈,固互為主輔矣。三法之中,又望為主而聞問為輔。古人洞見五臟癥結,即操此術也。《內經》言之至精且詳,《難經》、《中藏經》、《脈經》、《千金方》、《翼方》所述扁鵲、華佗諸法,亦皆明切適用。自是以後,立說者不過約撮大概,詮釋古義,且不能全。是編也,《內經》三診之文全在,《難經》以下,擇其切要,能補《內經》未備者收之。至於傷寒、溫病之舌法,陶節庵、葉天士兩家為最著,以其所言,皆其所親見而施驗也。杜青碧之《金鏡錄》三十六法,張誕先之《舌鑒》一百二十法,各有專書,無煩摘錄焉。署曰《形色外診簡摩》,以望為三診之本,故特詳也。聞、問事少,附見末篇。將以質世之知者。
甲午仲冬 澂之
章節目錄
卷上 形診總義
身形內應臟腑部位篇
身形內應臟腑病證篇
卷上 形診生形類
三人篇
陽人陰人篇
五人篇
二十五人篇
三陽上下氣血多少形狀篇
辨皮色不勝四時之風篇
辨壽夭肥瘦勇怯忍痛不忍痛勝毒不勝毒形狀篇
辨善病風厥消癉寒熱痹積聚善忘善飢不瞑多臥形狀篇
辨人身氣血盛衰時日篇
卷上 形診病形類
五臟病證總例篇
尺膚滑澀肘臂掌臍寒熱決病篇
百病頭身手足寒熱順逆死生篇
形氣有餘不足篇
諸病以肥瘦決難治易治篇
骨槁肉陷篇
診大肉消長捷法篇
病深而形色毛髮有不變者篇
百病虛實順逆篇
諸病以晝夜靜劇辨陰陽氣血篇
卷下 色診面色總義
面部臟腑肢節分點陣圖說篇
察色真訣篇
五色吉凶通義篇
卷下 色診面色應病類
《內經》面部五色應病總述篇
五臟風證並諸風肥瘦寒熱形色篇
《千金》面部五色入門戶井灶及五臟卒死吉凶篇
面部五色吉凶雜述篇
面目五色生克篇
傷寒面部五色應證篇
溫病面部五色應證篇
雜病面部五色應證篇
卷下 色診目色應病類
目部內應臟腑部位篇
目胞形色應證篇
目睛形色應證篇
卷下 色診舌色應病類
舌部舌色內應臟腑篇
舌質舌苔辨
舌苔有根無根辨
傷寒舌苔辨證篇一
傷寒舌苔辨證篇二
溫熱舌苔辨證篇
雜病舌苔辨證篇一
雜病舌苔辨證篇二
雜病舌苔辨證篇三
卷下 外診雜法類
診毛髮法
診鼻法
診人中法
診唇法
診齒法
診耳法
診爪甲法
按法
嗅法
聞法
問法
內容簡介
本書以《內經》為主,收集和整理了歷代有關望診理論,條分縷析,闡明其理。上卷專論“望形”,首敘形診總義,詳述頭、面、七竅、胸、脅、腰、腹以及皮毛、筋、骨、肉、脈、二陰等體表部位與臟腑相應的生理關係和臟腑病變的外在表現;次論形態的類型,闡明不同形態、膚色、性情以及對時令氣候適應能力等方面的體質差異;然後全面介紹了五臟病證和五臟陰陽絕證等,為臨床提供客觀依據;最後專論絡脈形態色澤的異常表現,以分析臟腑病變的寒熱虛實。下卷專論“望色”,首敘色診總義,闡述面部分位與臟腑肢節的生理聯繫,繪有分點陣圖兩幅,為定位診斷提供理論依據;次論面部五色的變異,並將傷寒、溫病、雜病的面部病色分篇詳述,闡明其不同的病理變化;然後對目部內應臟腑、目色之變化、目睛形色之改變以及舌診等內容,皆作了詳細論述。在“外診雜法類”中,介紹了毛髮、鼻、人中、唇、齒、耳、爪甲等診法,充實了外診的內容。書中注重四診合參而又有所側重,認為“望、聞、問,有在切之先者,必待切以決其真也。三法之與切脈,因互為主輔矣。三法之中,又望為主,而聞、問為輔”,“以望為三診之本”。
影響評價
本書內容豐富,說理精當,診斷指標明確,理論聯繫實際。是一部少見的以望診為主的診斷學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