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新(作家、小說家)

周大新(作家、小說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周大新(1952-),當代作家,河南鄧州人。中共黨員。1985年畢業於西安解放軍政治學院。1970年應徵入伍,歷任濟南軍區戰士、班長、排長、副指導員、幹事,總後勤部政治部創作室主任,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屆、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1987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曾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第三屆人民文學獎、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馮牧文學獎、南丁文學獎等。有作品被譯成英文、法文、德文、朝文、捷克文。多部作品被改編為戲劇、電影和電視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大新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南鄧州
  • 出生日期:1952年
  • 職業:軍人作家
  • 畢業院校:西安解放軍政治學院
  • 主要成就:曾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第三屆人民文學獎
  • 代表作品:《湖光山色》、《走出盆地》、《第二十幕》、《21大廈》等
人物經歷,個人作品,處女作,作品發表,改編翻譯,其他情況,主要作品,所獲榮譽,創作風格,概況,理性透視,作品簡介,軍人情懷,都市生活,戰爭傳說,21大廈,消失的場景,銀飾,第二十幕,湖光山色,

人物經歷

周大新,筆名普度,男,1952年生,漢族,河南鄧州人。著名作家,小說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解放軍總後勤部政治部創作室主任,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全軍文學界高級職稱評審會主任,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屆、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茅盾文學獎得主。
周大新少將,總後勤部創作室主任周大新少將,總後勤部創作室主任
周大新,1952年生,鄧州市構林鎮馮營村前周莊人。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政治處創作室專業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全委會委員。在家鄉讀完國小、國中、高中。1970年12月入伍,歷任戰士、副班長、排長、副指導員、師政治部宣傳科幹事、濟南軍區宣傳部幹事,1982年初登文壇,1983年考入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學習,畢業後入北京魯迅文學院進修。現已發表和出版長篇小說《走出盆地》、《有夢不覺夜長》、《第二十幕》、《21大廈》等,其中《第二十幕》是作者用近10年時間構思寫出的一部長篇小說。其短篇小說《漢家女》、《小診所》獲全國優秀小說獎。一些作品被翻譯成英文、法文、朝鮮文,不少作品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和戲劇,其中由其小說《香魂塘畔的香油坊》改編的電影《香魂女》獲1993年度柏林國際電影節大獎——“金熊獎”。2002年,他先後獲“馮牧文學獎”和“冰心攝影文學獎”。
周大新出身農村,出身農民,因此對農村題材的小說情有獨鐘。許多年以來,他一直在記憶的最深處反覆思考搜尋,一直對故鄉的風情人物反覆沉澱過濾,仔細地尋找著可用來“做”小說的素材。周大新用飽含感情的大筆寫出來的以農村生產生活為主題的小說,多以豫西南盆地作為背景,以豫西南農民作為主角,寫出了自土地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農村生產關係發生的變革,農村人際關係發生的變化,也寫出了農民心態行為的變異和思想觀念的嬗變,從而表達出自己對農村生活的獨到見解。周大新的農村題材小說,既散發著清新與芳香,更蘊含著苦澀與沉重,讀來特別給人以思考。
周大新在小說中含蓄地提出了自己對當前新農村建設的看法:歐洲的田園化已經失敗,中國的新農村建設應當走自己獨特的道路;同時,也委婉地表達了自己對新農村建設的憂思: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隨著市場的強力衝擊,農村美好的人際關係開始逐漸變異,農民純真的心靈世界開始逐漸扭曲……然而,周大新並沒有就此而否定新農村建設,更沒有由此而產生悲觀絕望情緒。小說的結尾,正義戰勝了邪惡,美好的未來在眼前閃現,這正是周大新對新農村建設寄予的最美好的祝願。
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個人作品

處女作

從1979年3月發表處女作《前方來信》起,至今已發表小說600餘萬字。他勤奮實幹,靠實力叩開了神聖的文學宮殿,已成為了全國最具著名軍隊作家。

作品發表

周大新長篇泣血之作《安魂》作家出版社 2012-8-1出版
【內容簡介】
這是一對父子兩個靈魂坦誠而揪心的對話。父親在對話中回視自己的人生,發出痛徹心肺的懺悔;兒子在對話中細說自己對死亡的體驗,告知天國的奇異圖景。真實和虛構交錯,當下的無奈和想像中的極樂互現,既讓人感到沉重,又使人獲得解脫。
死亡是人生的結局,是人人都要面對的問題。這本書零距離觀察死亡,對人的最後歸宿展開想像,既是對死者的安慰,也是對生者的寬慰,是一支沉鬱中夾著曠達的安魂曲。
周大新:在《安魂》的扉頁上寫下“獻給我英年早逝的兒子周寧”“獻給天下所有因疾病和意外災難而失去兒女的父母”。我當初寫這本書的目的除了安慰自己,安慰孩子的靈魂,另外也想究竟一下,我們究竟怎么面對死亡這個問題。
長篇小說五部:
《第二十幕》 (上、中、下三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
《21大廈》 崑崙出版社2001年出版
《戰爭傳說》長江文藝出版社2003年出版
《曲終人在》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出版
中、短篇小說集二十五部:
《漢家女》 長江文藝出版社1988年出版
《走廊》 崑崙出版社1988年出版
《蝴蝶鎮紀事》黃河出版社1989年出版《周大新小說選》中國文學出版社1993年出版
周大新周大新
《捧給你們的都是愛》 黃河出版社1993年出版《左朱雀右白虎》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出版
《香魂女》 台灣洪範書店1993年出版
《紅桑椹》華藝出版社1993年出版
《女人不是水》濟南出版社1993年出版
《銀飾》 中國文學出版社1994年出版
《FOR LOVE OF A SILVERSMITH》(英文) 中國文學出版社 1995年出版
《瓦解》 長江文藝出版社1996年出版
《Der Fiuch des Silbers》(德文)中國文學出版社 1996年出版
《平安世界》明天出版社1996年出版
《伏牛》 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年出版
《紫霧》北京出版社1998年出版
《周大新小說自選集》河南文藝出版社1998年出版
《明天進入夏季》山東文藝出版社1998年出版
《Les marches dU mandarinat》法國STOCK出版社 1998年出版
《國際短篇小說選入選中國作品 香魂女》(美國) 中國文學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
社 1999年出版
《同赴七月》作家出版社2000年出版
《中國小說50強個人選集 周大新卷》時代文藝出版社2001年出版
《中國當代作家選集叢書 周大新卷》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
《中國作家檔案書系 周大新卷》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出版
《走向諾貝爾 周大新卷》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年出版
散文、隨筆集四部:
《沒有繡花的手帕》 黃河出版社1994年出版
《村邊水塘》文心出版社1996年出版
《世紀遺產清單》 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出版
《去看戰場》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1年出版
個人文集五卷:
《周大新文集》(1——5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改編翻譯

有三部作品被改編為電影;中篇小說《香魂塘畔的香油坊》被長春電影製片廠和天津電影製片廠改編拍攝為電影《香魂女》;該作品先後被翻譯成英語、法語、德語介紹到國外,其中英語譯本被收進在美國出版的《國際短篇小說選》一書。
中篇小說《步出密林》被西安電影製片廠改編拍攝為電影《人猴大裂變》;該作品被譯成英文 、法文。中篇小說《伏牛》被長春電影製片廠改編拍攝為電影《痴男怨女和牛》。
周大新周大新
有六部作品被改編為電視劇:
長篇小說《走出盆地》被改編為30集同名電視連續劇,在全國各地電視台播放;
中篇小說《鐵鍋》被改編為電視劇在中央電視台播放;
中篇小說《左朱雀右白虎》被改編為電視劇在一些省市電視台播放;
中篇小說《舊道》被改編為電視劇在一些省市電視台播放;
短篇小說《第四等父親》被改編為電視劇《穿軍裝的父親》在中央電視台播放;
短篇小說《漢家女》被改編為同名電視劇,在中央電視台播放;該作品被譯成朝語。
有兩部作品被改編為戲劇;
中篇小說《香魂塘畔的香油坊》被河南豫劇三團改編為現代豫劇《香魂女》。
中篇小說《左朱雀右白虎》被河南豫劇三團改編為現代豫劇《紅菊》。
兩部作品被改編為廣播劇:
短篇小說《第四等父親》被河南人民廣播電台改編為廣播劇。
長篇小說《走出盆地》被天津人民廣播電台改編為廣播劇。
另有中篇小說《銀飾》、《向上的台階》被譯成英文、法文、德文。

其他情況

1988年被批准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1993年被評為一級作家。
周大新作品周大新作品
1994年被批准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1996年被選為代表參加中國作家協會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會上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97年參加中國作家代表團出訪以色列,執行對外文化交流任務;同年被聘擔任全軍文藝獎評審。
1998年參加中國作家代表團出訪羅馬尼亞,執行對外文化交流任務。
1999年被聘為河南文學院院士。
2001年參加中國軍事文學作家代表團出訪俄羅斯,執行對外文化交流任務。同年,作為代表參加中國作家協會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會上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第六界全國委員會委員。
2002年,被總政任命為全軍文學界高級職稱評審會主任。同年,參加中國作家代表團,出席在
加拿大首都渥太華召開的“國際作家節”。

主要作品

長篇小說《走出盆地》、《第二十幕》、《21大廈
中短篇小說集《漢家女》、《香魂女》、《銀飾》、《左朱雀右白虎》、《向上的台階》文集《周大新文集》(5卷)、新作《湖光山色》等。
周大新作品周大新作品
《第二十幕》是作者用近10年時間構思寫出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呈現了中原古城南陽一個絲織世家在20世紀這個舞台上的精彩演出場面,讓我們看到了人類在導演和表演升降沉浮人生際遇方面的高超本領。小說通過對一個小城百年間世相的描摹,也把中華民族在20世紀留下的腳印凸現了出來。被認為是一部史詩性的長篇小說,是“中國的《百年孤獨》”。
另外,還發表出版中篇小說三十餘篇,短篇小說六十餘篇,散文、報告文學一百餘篇,總計三百餘萬字。

所獲榮譽

短篇小說《漢家女》獲1985-1986年度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根據該小說改編的同名電視劇獲
電視劇“飛天獎”。  短篇小說《小診所》獲1987-1988年度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中篇小說《向上的台階》獲《十月》優秀作品獎、 《小說月報》第六屆百花獎和《中篇小說
周大新作品周大新作品
選刊》優秀作品獎。
中篇小說《舊道》獲《時代文學》優秀作品獎。
中篇小說《軍界謀士》獲《長城》優秀作品獎。
中篇小說《香魂塘畔的香油坊》被改編為電影《香魂女》後,在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榮獲金
熊獎。該小說被改編為豫劇《香魂女》後,榮獲中國第六屆藝術節大獎。
長篇小說《第二十幕》獲第三屆人民文學獎,解放軍新作品獎一等獎,國家圖書獎提名獎。
長篇小說《21大廈》獲解放軍新作品一等獎。
參與創作的長篇電視連續劇《鋼鐵是怎樣練成的》獲“飛天獎”特別獎。
參與創作的長篇電視連續劇《百姓》獲中國文化人口獎。
攝影文學《誘惑和尋找》獲冰心攝影文學獎。
2002年個人獲馮牧文學獎和“冰心攝影文學獎”。
2008年10月25日,第七屆茅盾文學獎揭曉,其長篇小說《湖光山色》榮膺這項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我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
2018年9月29日,首屆南丁文學獎在河南省文學院揭曉,周大新以其長篇新作《天黑得很慢》從10部候選作品中脫穎而出。

創作風格

概況

周大新是近段時間崛起於文壇的南陽籍省外作家,他的創作多以養育自己的那方水土-豫西南陽盆地為背景,以故鄉歷史、現實中所發生的一件件、一樁樁悲喜混雜的故事作為藝術審視的中心,並將自己對逃離土地一代人的觀念、精神、情感的理性反思融入小說的情節敘述、人物塑造、象徵寓意的構建之中。他的小說,既散發出一種清新與鮮活的泥土味道,又蘊含著悲愴酸楚般的苦澀與沉重,讀後常給人一種欲哭無淚、欲笑無聲的審美感受。

理性透視

從嚴格意義上講,改革不僅僅是政治、經濟體制的變更,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物質效益的改觀,更重要的是人的價值觀念、民族心態的調整與更新,如果不對我們民族傳統中落後、保守、僵化的觀念進行徹底的剔除與清洗,沒有整個民族觀念意識的現代化,那么任何意義上的改革都將舉步維艱,甚至與我們的改革初衷相去甚遠。周大新許多以改革為時代大背景的作品,通過主人公奮鬥、追求、失敗的艱難歷程,對我們民族的傳統價值觀念、文化心態進行重新思考與重估。在傳統社會中,由於生產力發展水平比較低,物質財富匱乏,人們要維持生存,必須“損有餘以奉不足”,實行均貧富,因此,“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義觀念和吃大鍋飯的心態便逐漸積澱為一種群體的文化心態,一種集體無意識。在改革伊始,這種觀念、心態非但不能讓大家儘快走上富裕之路,反而成為影響改革進程的惰性力量,《小盆地》中苜兒對“我”的改革創意無動於衷,溫家泉村人們對山才的革新措施厲聲斥責,其實最根本的原因皆源於他們一代代地固守著祖先“均溫”的祖訓,“有溫共享”的觀念已深入到每一個人的骨髓與血液之中。雖然敘述者在文本中始終並未對“祖訓”持或是或非的價值判斷,但我們從山才奮鬥追求的失敗中不難感悟到,“盆地人”觀念中的平均主義思想和心理定勢已經成了他們走出盆地、改變現狀、走致富自新之路的精神重負。?
小說借玉器行祖孫二代之間的對立衝突,形象地暗示我們,一個行業,一個民族,繼承傳統是需要的,但開拓和創新永遠是希望所在,任何壓抑人的創造力的思想觀念和行為都將為人們所唾棄。經濟變革促使農村中一部分人率先致富,代之而來的是農村兩極分化現象的出現。作家在生活中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就是一些在舊中國受地主欺負的農民,採取地主欺負他們的辦法來欺負今日的還沒有富起來的鄉鄰” ( 周大新:《漫說故事》,《文學評論》,1992年第1期。) 。針對經濟發展和道德進步的非同步性,作者懷著一個藝術家的良知和憂患對此進行抨擊,並把自己的思索寫進小說《老轍》中,作品中的主人公費丙成原是舊社會他母親當年去給地主家幫傭時遭地主凌辱所生的“野種”,為此他精神上倍受傷害和摧殘。然而改革開放之後,他憑自己的聰明和智慧成為當地的首富,從此他逐漸變得恃財無恐,為所欲為,乘人之危買下了馮青太的臨街營業房,又用卑劣的手段迫使貌美的姚盛芳委身於己,並要那女人偷偷地為他生一個“野種”。歷史在發展進程中又表現出驚人相似的一幕,經濟的變革,使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較大的改善,但這並不意味著人的道德文明素質也會隨之提高。由此,作者再—次形象地提出了塑造國民健康的精神人格、清除舊社會積澱在人們頭腦中的精神污穢等這一十分重要的課題。
當然,周大新的小說不是典型意義上的改革文學,然而,他對傳統農業社會中人的價值觀念、文化心態、思維定勢的整體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深化我們對農村變革尤其是人的精神人格重塑的艱巨性、複雜性的認識和理解,這便是周大新這類作品的價值所在。
如果說在《小盆地》、《武家祠堂》、《玉器行》、《老轍》等作品中作家對束縛逃離土地一代人的傳統觀念、思維定勢、文化心態進行了形象的剖析和哲理的反思的話,那么他在《香魂女》、《蝴蝶鎮紀事》、《屠戶》、《銀飾》等小說中則給我們描繪了—個又—個美麗的愛情神話。這些作品幾乎篇篇必寫愛情,且男主人公在事業追求、開拓進取的過程中必然會贏得異性的青睞,這些女性溫柔多情、善解人意,融人性美、人情美與人格美於一體。她們與異性或青梅竹馬、或—見鐘情、或以扭曲的形態艱難地體驗著愛情的甘甜。令人遺憾的是周大新筆下的愛情故事最終都是以悲劇性的結尾而告終,如果說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的話,那么周大新小說中的愛情悲歌則是在激起讀者對美的毀滅的哀婉痛心情感的同時,又從現實、歷史的角度探索了造成悲劇的遠因近源,展示其本身所容納的諸多審美意蘊及男女主人公獨特的愛情追求和情感素質。? 《香魂女》是周大新眾多愛情小說中知名度較高的一篇,這固然有其被搬上銀幕獲得成功所帶來的轟動效應,但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作品本身的思想深度和人物獨特的個性魅力。小說用一種近乎紀實的筆法描述了郜家兩代婦女不幸的婚姻和命運悲劇。婚姻對於郜二嫂、環環來說,不僅僅是夫妻間沒有感情的結合,而且是一種因貧困伴隨而來的屈辱、仇恨,一種精神與肉體的沉重創傷乃至人格的扭曲,作者由對郜二嫂婆媳愛情悲劇的敘寫走向對造成女性情感、生命不幸的男權文化進行反思:在父權社會中,女性地位低下,她們既可作為商品來交換,又可作為工具被使來喚去。父母把她作為商品換取了維持自己溫飽的錢財,而丈夫則視其為滿足性慾和生兒育女的工具,由此看來,女性的真正解放除了經濟地位的提高之外,還取決於對“男尊女卑”等觀念的重新解構和女性意識的真正覺醒。如果說《香魂女》中的郜二嫂、環環的婚姻不幸更多的是由經濟貧困所致,她們都是為了自己親人的生存別無選擇地犧牲了自己的青春、愛情乃至終生的幸福,那么在《蝴蝶鎮紀事》、《向上的台階》等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愛情悲劇則更多地來自極“左”路線的摧殘和唯心主義血統論的影響。豆莢和姁姁都是天真、純潔、柔美的妙齡少女。她們抱著對理想愛情的嚮往投入情人的懷抱,由於家庭出身不好,她們在真摯的愛情中還多少摻雜著一種受寵若驚的心態,在感情上,她們一往情深,以身相許,不計回報。然而命運偏偏與她們開玩笑,階級地位非但不能幫助她們走向光明的人生之路,甚至還因此被無情地剝奪了愛的權利。儘管她們情感中沒有絲毫的雜質邪念,愛得坦率、誠摯,但當情人一旦因為愛她們而失去政治前途、株連家族成員時,她們還是讓理智戰勝了個人的私情。正是因為她們愛得真誠,所以才不忍心對方作如此大的犧牲,於是別無選擇地獨飲這杯愛情的苦酒。姁姁在告別情人之後開始了另—次艱難的人生選擇,豆莢則懷著身孕嫁給粗人,孩子問世後以死殉情。相對而講,她們所愛之人遠非像她們自己那樣單純、無私,他們常常在情與理之間顧慮重重,骨子裡的功利觀念導致他們辜負了情人的期待;這裡男女主人公不同的抉擇從一個側面顯示了愛情對男女雙方的價值意義。

作品簡介

軍人情懷

周大新的小說重點是他的盆地系列小說。但幾十年軍旅生活的深切體驗,又使他的創作中不可缺少的充滿了軍旅題材。周大新的軍旅小說,大體可分為當代戰爭題材與和平軍營題材兩類。在他的戰爭題材小說中,特別注重英雄平凡化的開掘。把軍人豪邁、剛毅、無畏無懼、勇於獻身的英雄氣概與其自身蘊含的豐富人性、人情融為一體,使英雄形象顯得更加真實、親切、血肉豐滿、可敬可愛作家真實地刻畫出軍人在戰時的人性追求,無疑地加強、豐富了英雄性格的含蘊。當然,戰爭也有“這裡的黎明靜悄悄”的一面。在這樣的環境中寫出軍人的平凡很容易,而要寫出平凡的英雄,就需要作家具有敏銳的藝術眼光和獨特的藝術感覺。 為了展現軍人複雜的情懷,周大新在戰爭題材的小說中有意淡化了戰爭進程和戰鬥場面的描摹,而強化了置身戰場的軍人們的“心理場”的展示,著力於戰爭給人帶來的心理震顫的透視,從而體現作家對戰爭與人的思考。《硝煙中的祝願》里,硝煙瀰漫、槍炮轟鳴的戰鬥場面消隱了,而杜排長的“心理場”被放大了。他身在戰場,而心裡總抹不去妻子與市委吳秘書偷情的羞辱和憤怒。每當想到妻子和吳秘書在自己結婚所置辦的奶油色床上的情景,他就下意識地抓起一把土攥成球,再把它揉碎。在陣地上,甚至連偷襲的敵人已離他十幾米遠還沒能發覺。家中的“醜聞”充斥著杜排長的心理空間,並時刻纏繞、撕扯著他的神經,他甚至無意識地朝口袋裡裝下兩顆復仇的子彈。在這裡,作家對杜排長憤怒情緒和復仇心理的強化與放大,於一個隨時面臨死亡的軍人來說無疑是真實的。戰爭一方面強化著杜排長的這種心理,另一方面又弱化和疏導著這種心理。當他從戰友們的家書中看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惱時,當他看到全班戰士先後犧牲時,杜排長的這種心理消解融化了。“姓杜的,你一心想回去見那個女人和姓吳的,你忘了全班兄弟……老杜要為你們報仇。”他終於從個人的恩怨中掙脫出來,把滿腔的憤怒化為英勇殺敵的力量。最後在彈盡糧絕時,他毅然把留下的兩顆子彈射向敵人並踩響了陣前的地雷,與敵人同歸於盡。作家真實地寫出了杜排長艱難的心理轉換過程,顯示了戰爭給人帶來的心靈淨化和人格升華。周大新正是在戰爭與人的互動中,以犀利的筆觸剖析了戰爭背景下軍人的真實心理,傳達他對戰爭與人的思考,渲染當代軍人的英雄氣概,從而擴大軍人性格的張力和作品內涵的容量,引導讀者從更廣闊、深刻的人性層面上解讀作品、認識戰爭、認識當代軍人的複雜情懷。

都市生活

周大新認為自己的作品中有兩個世界:一個是現代軍旅生活的世界;一個是豫西南的這個小盆地的農村和市鎮生活的世界。周大新近段時間來的創作明顯地向後一個世界傾斜。繼其長篇巨著《第二十幕》之後創作出版了反映當代都市生活的長篇小說《21大廈》。

戰爭傳說

明中期宦官專權、閹況亂政,朝政十分腐敗。正統十四年(1449),蒙古族瓦刺部入侵中土,權臣官王振錯庸無能,慫恿英宗皇御駕親征,遂發生土木之變,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夕。于謙臨危受命,任兵部尚書,親自指揮數十萬軍民進行了名揚青史的北京保衛戰,擊退瓦刺,換狂瀾於既倒…… 天真、純潔的瓦刺女子娜仁高娃原本無憂無慮地與父母兄弟、情人阿台在草原上過著安寧自在的幸福生活。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正當高娃和阿台濃情密意、談婚論嫁之時,與明朝的一場伏擊戰爭奪去了阿台年輕的生命。高娃悲痛欲絕,發誓定要報仇雪恨。正苦於報仇無門、雪恨無路之時,瓦刺首領也先選美的訊息傳來了。原來也先想從草原上找一個精通漢風漢俗、與明有不共載天之仇、且長相與明朝權臣太監王振的初戀情人相似的姑娘,以為間諜,接賓王振,刺探軍情,煽動皇帝,慫恿戰爭,以達到他揮軍南下、侵霸中原的野心。高娃順利過關,化名尹杏與軍師帖哈悄悄來到了北京城

21大廈

當代著名作家周大新繼其長篇巨著《第二十幕》之後又創作出版了反映當代都市生活的長篇小說《21大廈》。如果說前者是以縱的線索展示了一個家族在整整一個世紀的人生沉浮和命運遭際,那么,《21大廈》則以橫剖面的方式表現了因為各種各樣的目的而來到“21大廈”的社會中的各色人等,從而活畫出了一幅當代都市社會的世態人生相。《21大廈》所選取的敘述視角是極為獨特的。在一座現代化的摩天大樓中來來往往的萍水相逢的人們原本是沒有什麼聯繫的,而要將他們統一到一個藝術世界中,也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而作者卻通過一個農村來的保全的視角將原本缺乏內在聯繫的事物統攝到了一起。“保全的視角”在作品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面,作為一個從閉塞的農村來到都市社會的謀生者,他對都市有一種“隔”的心理狀態,正是這種狀態所產生的“陌生化”效果承擔起作家對於陷入滾滾紅塵之中的都市男女的鞭撻與批判;另一方面,作為一個急於要在都市尋找自己生存位置的小農經濟的背叛者,他和那些與他的生活環境相距非常遙遠的政客、大款以及梅苑等靠出賣色相而生存的都市男女有了心理上的一致性,“21大廈”樓頂那座欲飛的大鳥成為他們心中共同的圖騰,也成為他們共同的渴望。正是這種審視者與被審視者既“隔”又“融”的心理狀態為作品增添了無窮的機趣,在呈現作品整體藝術上的豐富性的同時也展現了作者對於都市社會的雙重態度:一方面,作者揭示了都市社會在物慾侵蝕下道德的墮落與人性的沉淪,另一方面,作者對於都市社會的人生狀態又表現出力圖拯救者的無奈。惟一一個給作品帶來亮色的也是作者心中理想人生的體現者的虞悠,卻因愛滋病而離人們遠去,而她患上愛滋病的原因卻是由於其純真善良的本性。這對於善良的人們來說,無異於當頭一棒,啟發人們問出無數個為什麼。但至於真的為什麼,作者卻沒有作出回答。這正是作者的高妙之處,他不想像社會學家那樣解剖社會,藝術地反映社會才是周大新作為一個作家的職責。對此,他有著清醒的認識。因而,無論是欲飛的大鳥的圖騰所展示的象徵,還是不時飄蕩於作品中的魔幻色彩,都成為作家所駕輕就熟的藝術手法,也賦予了作品別一番神秘色彩。正是這種象徵與魔幻相結合所造成的怪異色彩或者“陌生化效果”,不但增強了作品本身的藝術韻致,也使《21大廈》與當前許多表現現實生活的作品拉開了距離。也可以說,當那些慣寫現實題材的作家們纖毫畢露地揭露著社會的弊端並不自量力地開著救治社會的藥方的時候,周大新卻將藝術筆觸伸向當代人的心靈深處,將 當下社會狀態中人的生存狀態和心理狀態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才是真正抓住了社會的本質,並對這種本質進行了藝術的美學的展現。
敘述視角的獨特性不但賦予了作品特有的藝術韻致,也使得《21大廈》的結構更為精緻。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就像是真的在建造一座現代化的大廈,其用筆的精緻與細密處處都展現著獨運的藝術匠心。與《第二十幕》的讓所有人物帶著其各種心理欲望來到社會歷史的大舞台上盡情表演不同,《21大廈》則是將豐富的人生和歷史都濃縮到這座大廈中;如果以戲劇結構做比喻,前者所用是“開放式結構”,而後者所用的則是“鎖閉式結構”。這種結構方式恰恰向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以極簡練的筆墨畫出一個人乃至數個人的靈魂;而且他們的活動空間全部限於一座大廈,統攝到一個保全的視角中。但作者並沒有因此而將人生或由此而體現出的藝術意韻簡單化,其人物仍然承載了豐富的社會和文化內涵。京劇演員魏奶奶的懺悔就包含了厚重的社會歷史意韻,而這個人物在這部作品中只占了很少的筆墨,甚至可以說是寥寥幾筆。以簡練的筆墨傳達厚重的內涵也使得這部小說呈現出在當下的小說創作中所難得一見的空靈之氣。這樣高超的技巧與駕御才能,也只有周大新這樣的作家才能具備。由這部作品也可以看出周大新在藝術上的不斷進步。在二十多年的創作生涯中,周大新一直在不斷地超越著自己,相信他的下一部作品在藝術上將會更加完美。

消失的場景

南陽這塊平常的土地,常常悄無聲息地把一些珍貴的東西藏進她的土層里,爾後,在她認為恰當的時候,再一件一件地亮給後人。本世紀初,她把南召猿人的生活遺址和秦時的官營鑄鐵作坊袒露給人們;三十年代,又捧出一大批瑰麗的漢畫像石刻讓世人目睹;九十年代,她再把上萬枚的恐龍蛋化石和恐龍骨架化石呈現出來,使世界很是吃了一驚。
周大新作品周大新作品
一九八○年春天的那個上午,當南陽城西落霞村的栗麗十五歲的女兒曹寧貞,扛著钁頭去安留崗挖掘種植桑樹、柞樹的樹坑時,並不知道她也將從土裡挖出一樁新聞,挖出一處讓世人一愣的歷史遺蹟……

銀飾

南陽城知府呂敬仁的長媳碧蘭,因丈夫呂道景的心理畸形而得不到正常的夫妻之愛,自殺未果之後,轉而欲通過與老實巴交的小銀匠鄭少恆的苟合,尋求自己求而不得的情愛。得知真相的知府為了維護家族的聲譽,施毒計並借碧蘭之手毒死了被騙入府做銀飾的小銀匠。而老銀匠為了給兒子報仇,在自製銀飾上做了機關害死了碧蘭,老銀匠也隨即自殺身亡……

第二十幕

電視劇《經緯天地》以河南南陽獨特的柞綢織造業為背景,講述了二十世紀上半葉一個柞綢作坊“尚吉利”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成長故事,是一部驚心動魄的商戰傳奇。該劇以道德衝突和商業衝突兩條線索明暗相間地編織戲劇衝突,懸念撮紆、環環相扣,充滿“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的智慧感。全劇的明線是主人公尚達志與獨霸南陽綢市的大綢商楚陶朱之間的商場較量,暗線是兩種不同行商理念的衝突——一方堅持仁道是最大的商道,一方則認定商道即詐道。全劇通過墮嫘達志這一堅忍不拔、重義輕利、講究誠信、富有社會責任感和民族使命感的中原商人的刻畫,揭示了道德和智慧在商業活動中的辯證關係,勾勒出一幅近現代中原厚土之上氣勢宏大的商業文明圖卷。該劇在強烈的傳奇色彩之外,還議嫫和愛為基調濃墨重彩地狀寫了富有東孵玉調和中原特點的友情、愛情、親情,使得作品中自然地流淌出一種人性美,增加了作品的人文品位,是一部主題昂揚風格凝重的大製作。

湖光山色

小說簡介
《湖光山色》以亞洲最大水庫——丹江口水庫為地點,描述一個曾在北京打過工的鄉村女性暖暖與命運抗爭追求美好生活的不屈經歷。
“湖光山色的好風景,還有舒服的度假村,難以掩蓋城鄉之間的衝突,使得小說里那些人的價值觀遭到震撼和衝擊。”張頤武評價說。同樣,在評論家陳曉明眼中,《湖光山色》對鄉村的艱難發展做出了深刻的探討。“富起來之後,家庭倫理也同樣面臨考驗,夫妻可以共患難卻不能同享富貴。社會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面臨著社會人文素質和個人精神品格的危機。”
第七屆茅盾文學獎評獎工作於2008年10月25日結束,四部獲獎作品分別是:賈平凹秦腔》、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麥家《暗算》、周大新《湖光山色》。
茅盾文學獎頒獎典禮上周大新發表獲獎感言茅盾文學獎頒獎典禮上周大新發表獲獎感言
茅盾文學獎是根據茅盾先生生前遺願,為鼓勵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文學的繁榮而設立的,是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我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第七屆茅盾文學獎評獎的範圍為2003—2006年間發表或出版的長篇小說。為了做好評獎工作,中國作家協會組成了以鐵凝為主任,陳建功、李存葆為副主任的第七屆茅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本屆評獎工作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遵循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鼓勵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民眾、體現時代精神的創作,推出具有深刻思想內容和豐厚審美意蘊的長篇小說。歷時六個月,通過初選小組的遴選以及評審會的終評程式,四部獲獎作品脫穎而出。
《湖光山色》《湖光山色》
授獎辭
第七屆茅盾文學獎評審丁臨一先生宣讀獲獎作品《湖光山色》授獎辭: 《湖光山色》獲獎評語:周大新的《湖光山色》深情關注著我國當代農村經歷的巨大變革,關注著當代農民物質生活與情感心靈的渴望與期待。在廣博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上,通過作品主人公的命運沉浮,來探求我們民族的精神底蘊,這是《湖光山色》引人注目的特色與亮點。“為什麼我的眼中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偉大詩人艾青的不朽名句,恰是《湖光山色》創作情懷的貼切寫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