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祖廟又名呂公祠、呂祖閣。呂祖廟始建年代不詳,最早稱娥英廟,祀舜妃娥皇、女英。原廟荒圮,宋代就此建堂,北曰歷山(中殿),南曰濼源(前殿)。後改二堂為“呂公祠”,奉祀唐代道人呂洞賓。明代改祠為閣,並於閣北增建斗母殿,始成現有格局。新中國建立後,為紀念北宋文學家曾鞏,廟之主殿恢復“濼源堂”舊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呂祖廟燒金
- 故事來源:台灣民間故事
- 延伸俗語:呂祖廟摜籃假燒金
- 發生地點:台南市呂祖廟
民間故事,內容簡介,版本一,版本二,故事延伸,
民間故事
內容簡介
故事發生地點在台南市呂祖廟,位於今府中街巷弄內。該故事又可分為兩個版本:
版本一
相傳於清朝末年,府城有位屠夫之妻與呂祖廟內法師暗通款曲,經常假借到廟裡上香燒金名義,與情郎幽會。但依民間習俗,到廟參拜時除了金紙,還會準備糕餅等敬神供品,因屠夫之妻每次都忘了帶糕餅回家,因而行跡敗露,這對姦夫淫婦被屠夫捉姦在床,當場將兩人殺死在廟後廂房。
版本二
台灣日據時期報上刊載的故事,昔時有位懷才不遇之秀才,出仕他鄉,獨留貌美妻子及女兒在故鄉,秀才之妻常往呂祖廟上香,有位屠夫垂涎其美色,私下請道姑介紹相識,久而兩人發生姦情。後姦情敗露,秀才向衙門告狀,嚴懲姦夫淫婦。
故事延伸
該故事延伸出俗語“呂祖廟摜籃假燒金”一辭,其意在講述往昔呂祖廟的僧人不守清規,誘使良家婦女發生曖昧行為,常藉言上香之由暗通情款,其實香籃里並無糕餅金紙,遂有此語,意寓矯情、掩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