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呂氏春秋通詮》
版次:2010年3月第1版 2010年3月第1次印刷
開本:880毫米×1230毫米 1/32
印張:27.75
字數:555千字
定價:¥88.00 元
承印:南昌市印刷四廠
內容簡介
此外,本書對《呂氏春秋》全文做了
生僻字注音、詞條注釋、全文翻譯、點評與插圖,力圖盡可以貼近《呂氏春秋》原貌,以符合“通俗、全面、詮釋”之題旨。
出版信息
ISBN 978-7-210-04377-5
Ⅰ. ①呂… Ⅱ. ①呂… ②王… Ⅲ. ①
雜家②呂氏春秋-注釋③呂氏春秋-譯文
Ⅳ. ①B229.2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0)第008427號
圖書目錄
序(百家講壇著名學者 紀連海)
自序
卷一·孟春紀
卷二·仲春紀
卷三·季春紀
卷四·孟夏紀
卷五·仲夏紀
卷六·季夏紀
卷七·孟秋紀
卷八·仲秋紀
卷九·季秋紀
卷十·孟冬紀
卷十一·仲冬紀
卷十二·季冬紀
序意
卷十三·有始覽
卷十四·孝行覽
卷十五·慎大覽
卷十六·先識覽
卷十七·審分覽
卷十八·審應覽
卷十九·離俗覽
卷二十·恃君覽
卷二十一·開春論
卷二十二·慎行論
卷二十三·貴直論
卷二十四·不苟論
卷二十五·似順論
卷二十六·士容論
呂氏春秋附考·序說
呂氏春秋通詮引用諸書姓氏
跋
社會影響
2010年3月,《呂氏春秋通詮》問世。
2010年4月-2010年12月,《呂氏春秋通詮》在
北京市的銷量連月居於《呂氏春秋》題材前五名。——據北京
新華書店銷售統計數據。
2010年11月,《呂氏春秋通詮》走進國家圖書館,成為永久保存中文文獻。——(
國家圖書館館藏條碼:3211290360)。
學者評價
……好在哪裡呢?
我覺得,最主要的,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詳盡的注釋:
《呂氏春秋》篇幅較長,內容涵蓋儒、墨、法、道、兵、農、名等各家學說,其中除涉及理論闡述外,還有人文地理、
五行八卦、占卜、
星象、農業、音樂等多方面知識點。幸運的是,作者在這些方面都有所了解。儘管,書中不乏“
天人感應”等迷信思想,但作者本著忠於原貌的態度,對相關的信息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因此,《呂氏春秋》通篇都可以得到詳盡的注釋,其中,所有的生僻字都加以注音和解釋,便於讀者更好的理解文字內容。
第二、20幅插圖
20幅插圖均為作者原創,對《呂氏春秋》中提到的典型宮殿、地理位置、
星象、音律、機械、鼎的圖案、農業作物都做了直觀的展示,這在目前所能看到的《呂氏春秋》的注書中,是從來沒有過的。尤其是《呂氏春秋·審分覽·慎勢》這一篇的插圖中,輴、鳩、樏三種交通工具的繪製,更是在完全沒有實物參照的情況下的想像力的產物。
第三、較為精心的考證
書中涉及到的歷史人物,在原文中通常都只提名字,而作者在查閱大量的資料後,將歷史人物的生平及評價都再現於注釋中;對於一些地名,比如《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篇中的羊腸山,再比如《呂氏春秋·孝行覽·本味》篇中的
孫朴、續樠等地,作者都指出了相應的地理位置,並寫明了出處。這樣,人物、地名都不再只是一個簡單的名字,而是立體的、全息的,讀來有血有肉,自然覺得豐滿。……
作者簡介
王曉明,男,
重慶市作家協會會員,1979年生於山西
大同,2002年畢業於重慶大學工業設計系,2016年獲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碩士學位。
2010年3月出版了專著《呂氏春秋通詮》。
2010年12月出版了作品《權謀古卷》。
圖書序言(自序)
《呂氏春秋通詮》序
讓我們共同翻開這樣一部偉大的著作。
這就是一代政治家、“商聖”——
呂不韋留給我們的《呂氏春秋》。它由呂不韋召集門下
食客三千人所著,內容涵蓋儒、墨、法、道、兵、農、名等各家學說,集眾家之所長於一身。而今,它已經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光陰。
我用了近兩年的時間來閱讀它,無論讀到哪一篇文章,都會從中得到醍醐灌頂般的解悟。在對《呂氏春秋》的不斷研究和解讀過程中,撰寫成了《呂氏春秋通詮》。與此同時,我還根據《呂氏春秋》的文字內容和自己的研究成果,創作了20幅插圖,更直觀地展現出單憑文字所難以展現的信息,一併收入本書中。在這20幅圖片當中,有些是參考網路上的相關資料,有些是筆者依據首都博物館相關資料製作而成,又有一些可能已經失傳,純系作者發揮想像力後的產物,希望對大家的閱讀有所幫助或啟發。
《呂氏春秋》成書於
戰國末年,又名《呂覽》,屬於
雜家著作,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於公元前239年(即
秦始皇八年)寫成。當時正是秦國統一六國前葉,距
秦始皇統一六國(公元前221年)僅僅十九年。《呂氏春秋》的撰成,顯示出統一前政治上的要求、思想上的動員、理論上的準備,是適應歷史潮流的產物。
《呂氏春秋》以易學、陰陽、五行、乾支文化思想為總綱,融合眾家所長,形成了包括政治、經濟、哲學、道德、軍事、農業各方面的理論體系,肯定並尊崇揆天道、察地道、覽人情的順天應人思想,同時又更加主張去主動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積極有為的進行社會活動。而《呂氏春秋》中所說的天時、地利與人和,其實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客觀規律,或是叫做自然法則。這與《
道德經》中“道可道,非常道”中的第一個“道”是一個意思。一切事物都處在盈虛、消長的不斷變化之中,而這個“道”,也就是自然法則,則是自萬物產生以來唯一沒有變化的東西。能夠順應或主動利用這個自然法則的,就能繁衍,能昌盛;不能順應或利用這個自然法則的,就會衰敗,就會滅亡。
《呂氏春秋》中還提出了“傳言必察”等思想和適情節慾、運動達郁的養生健身之道,有著唯物主義因素。同時,書中還保存了許多舊說傳聞,在理論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此外,書中也有一些
天人感應的迷信思想,應該加以分辨。
司馬遷在《
史記》中將《呂覽》與《
周易》《
春秋》《
離騷》等並列,表示了他對《呂氏春秋》的重視。東漢的高誘還為其作注釋,認為此書“大出諸子之右”,即超出了諸子的成就。
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則將該書列為
雜家,所以,以後儒家學者就不怎么重視該書了。
可以說,《呂氏春秋》全書對思想的表達和理論的闡釋,在當時只是作為呂不韋政治理想的一部分出現的。他的意圖儘管極其隱諱,但絕不是不可察知。為什麼這么說呢?比如在《有始覽·應同》中有一句這樣的話:“代火者必將水,天且先見水氣勝。水氣勝,故其色尚黑,其事則水。”懂得五行學說的讀者都知道,五行中水對應黑色,而秦國則以水為德,著黑衣黑甲。既然這一句的前文提到周朝為火德,那么,水克火、秦國取代周天子統一天下就順理成章了。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那就是“上
天賜給我王者之命,我也沒有辦法”、“天意如此,於我何乾?”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呂氏春秋》果然是為自己的武力征服尋求理論基礎,字裡行間都昭示著席捲四海、橫掃六合、吞併天下的野心。這位偉大的政治家顯然知道,有些事情並不是單單依靠
金戈鐵馬就可以搞定的。正如
兵法所云: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因此,只有成功地影響了士大夫們的心才是創立功業的關鍵。這種隱諱的表達方式,也充分體現了他作為一個政治家、“陰謀家”、商聖所具有的
城府與心機。從這個角度來說,
一字千金當之無愧,畢竟,秦國依靠自身的金戈鐵馬,趁著六國士大夫的整體疲軟之機,最終取得了整個天下。儘管這並非“
一字千金”的本意,可是誰又能知道當初呂不韋是怎么想的呢?
滾滾長江東逝水,當然,融政治家、“陰謀家”、商人於一身的呂不韋,最終沒有擺脫被迫退出歷史舞台的命運。然而,如果我們仔細想想,
日中則昃,月滿則虧,退出,並非只是屬於呂不韋一個人的宿命,退出,其實是我們許多人的宿命,正因如此,我們才沒有必要糾結在命運的安排、選擇之上,而是專心致力於美好理想的實現,以便在我們退出的時候,有那么一點點東西讓我們去回味。
呂不韋的陰謀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大可不用去管他了。我們最應看重的,是他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富具智慧的思想和觀點。《呂氏春秋》本身的可貴,就在於這一點——它是一種抬槓哲學——它抬了當時所有士大夫們的槓。為什麼這么說呢?比如,有人說仁義無限美,他就舉出實際例子告訴我們,不分對象地施行仁義,有可能導致國破身殘;有人認為兵戰慘烈、
流血成河,他就舉出例子告訴我們,暴政本身帶來的危害比殺伐更甚,有時不得不用慘烈的殺伐才能換回美好的和平;當有人執迷於世間的名位富貴時,他又舉出例子告訴我們,歷史上,許多名臣顯相都禍出於此。
《呂氏春秋》並不是要顛覆人們傳統中對美好的追求,而是試圖幫助我們最佳化和整飭世界觀、人生觀中不健全的部分,讓我們在追求成功時,不要只關注成功的光環,還要清楚地看到成功背後潛藏的責任與殺機,讓我們在追求身外之物的時候,還能在心中留有一絲戒懼。而他的方法論,則是要求我們持續、努力地去學習,以提高自己的個人修養,然後才會具備睿智的眼光,才能在看待問題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簡單盲目地對事物的好壞、優劣下定論,在處理問題時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地處理好主觀行為與客觀環境的關係,有效地利用各種因素之間的
生克制化,也就是《呂氏春秋》中所說的天時、地利與人和,從而實現我們自己的美好理想與願望。
此書為我們提供的養分,絕不限於義理方面。它共分為十二紀、
八覽、
六論,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約二十餘萬字。十二紀主要論述天時,
八覽主要論述人事,
六論則主要闡釋地理。書中尊崇
順天應人的思想,但捨棄了其中消極的成分,知識範圍涉及易學、陰陽、五行、乾支、養生、軍事學、政治學、音律、
星象、農業生產、氣象、自然、歷史、地理、工藝、機械等多個方面。所有這些,都在本書中有較為詳細的注音、注釋和翻譯,並附有點評,希望能幫助大家更好的了解與研究。
書中的注釋部分儘量貼近我們自身的閱讀規律,比如,讀者可能會發現有些詞條在幾個不同的章節會重複出現,這並非疏漏所致,而是因為筆者在閱讀《呂氏春秋》的相關內容時,對某些詞條發生了遺忘,並在發生遺忘的地方作了記號,故而在整理中重複注出。筆者本著推己及人的想法,認為在自己的閱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很有可能在諸位讀者朋友當中也會出現。因此,重複注釋的工作,旨在儘量避免某些個別詞句的音義不明或是遺忘影響到讀者朋友對全書的整體把握。同時我也相信,也正是因為任何事物都有可比性,可以推己及人,我才有了跨越兩千多年,去揣摩呂不韋思想的可能。
筆者對
先秦諸子百家著作有著濃厚的興趣,讀這些著作,不但領略了其中的思想與智慧,而且也為我對《呂氏春秋》作
譯註起到了非常大的鋪墊作用。
筆者對本書高度推崇,認為他是各家思想碰撞發展的必然結果,它公正地用事實駁斥著當時稱為顯學的儒墨迂腐思想,卻也從不拒絕吸納它們的優秀成分,它最閃光的地方就在於揭示了“只有遵從客觀規律才能獲得真理”的思想。而諸子的著作雖然都有很鮮明的思想性,但卻也都有所偏頗。因為有所偏頗,所有無論哪一家的思想都是不值得單獨依靠的。比如說儒家就崇尚仁義,但是我們知道,仁義是不可能,也不可以廣泛地對所有人施行的,即使是
雷鋒叔叔,都知道“對人民要像春天般的溫暖,對敵人則要像
秋風掃落葉一樣殘酷無情”。所以說,孔子,有的時候還不如
雷鋒叔叔。
孔子之所以成名,我認為,更因為他是歷史上的一個坐標點。而《呂氏春秋》看待仁義問題,就認為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對待,這顯然比迂腐的儒家思想要成熟的多。
儘管如此,我仍希望讀者朋友能在看過本書之後,在繁忙之餘,對諸子百家著作(但不僅限於此)進行大量的閱讀,以便對
先秦哲學從簡單到複雜、從幼稚到成熟的全過程有一個總體的了解和把握,並在這個讀書的過程當中,自己體驗各種思想在腦海中的撞擊過程。古人云:讀書十年,可為帝王師。讀書三代,
必出聖人。可見堅持和廣泛地從各類圖書中汲取營養有多么重要。舉個例子來說,在《呂氏春秋·有始覽·去尤》篇中,有一個關於“組”的詞條,我雖然讀過先秦著作30餘部,也通讀《史記》與《
資治通鑑》,但始終找不到關於“組”的記載,僅僅粗略地知道,“組”是用來捆束戰甲的東西,卻不明白它是如何製作的。直到後來讀了
李時珍的《
本草綱目》之後,才在《本草綱目·草部·昆布》一節當中找到了記載,才知道,原來“組”是用昆布搓成繩索形狀而製成。一種軍事上用的東西,卻在藥典中被記載,誰能想到呢?而我從不知道到無意中知道,已經過去了至少一年,真是天命還讓我想著這件事啊!
還有一點值得慶幸的是,我對傳統文化中的五行、八卦、占卜、
星象、音律等方面,都粗知一二,還參加過一些農業勞動,這樣,在《呂氏春秋》一書中,與這些信息有關的章節,我就能夠比較清楚的注釋出來,能更好的幫助讀者朋友理解《呂氏春秋》篇章中的精神內涵,而《呂氏春秋》的無窮魅力,恰恰是植根於其濃厚的內涵之中的。
本書對《呂氏春秋》全文做了
生僻字注音、詞條注釋、全文翻譯、點評與插圖,主要目的則是將優秀的古籍以通俗的方式傳播開來。然而,就像
月有陰晴圓缺一樣,筆者在全書中仍有三個文字沒有找到讀音和字義,為此深感遺憾。除此之外,由於作者水平有限,對全書的注、譯、評和整體把握方面,一定存在不完整、不完善或不全面的地方,希望專家與讀者朋友們給以建設性的斧正。
在此,筆者對紀連海先生親自為本書題寫序言,深表衷心的感謝!為江西人民出版社各位領導以及
蒲浩先生所做的大量工作,為中國古籍全錄上的諸位古籍愛好者以及本人的家人、朋友所給予的幫助和支持,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