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公》是《呂氏春秋·孟春紀第一》的第四篇,“貴公”的意思就是以公正為貴。為了陳述以公正為貴的思想,作者舉了荊國人掉弓、管仲推薦宰相的故事,有力地證明了貴公的重要性。
基本介紹
- 書名:《呂氏春秋·孟春紀第一》
- 又名:《貴公》
- 作者:呂不韋
- 原版名稱:《呂氏春秋》
- 譯者:呂不韋
- 出版時間:公元前239年左右
原文
譯文
天下不是某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陰陽相和,不只生長一種物類。甘露時雨,不偏私一物。萬民之主,不偏粗一人。伯禽將去魯國,臨行前請示治理魯國的方法。周公說。“施利給人民而不要謀取私利。”有個荊人丟了弓,卻不肯去尋找,他說,“荊人丟了它,反正還被荊人得到,又何必尋找呢?”孔子聽到選件事,說;他的話中去掉那個‘荊’字就合適了。”老聃聽到以後說:“再去掉那個‘人’字就合適了。”像老聃選樣的人,算是達到公的最高境界了。
天地是多么偉大啊,生育人民而不把他們作為自己的子孫,成就萬物而不占為己有。萬物都承受它的恩澤,得到它的好處,然而卻沒有哪一個知道這些是從哪裡來的。這也正是三皇五帝的品德。
管仲有病,桓公去探問他,說;“您的病相當重了。如果您病情危急,不幸與世長辭,我將把國家託付給誰呢?”管仲回答說。“過去我盡心竭力,尚且不足以了解這樣的人。如今病重,危在旦夕,又怎么能談論這件事呢?”桓公說;“這是大事啊,望您能教導我。”管仲恭敬地答應了,說:您想用誰為相?”桓公說:“鮑叔牙:行嗎?”管仲回答說:“不行。我深知鮑叔牙:鮑叔牙的為人,清白廉正,看待不如自己的人,不屑與之為伍,假一聞知別人的過失,便終生不忘,不得已的話,隰朋大概還行吧?隰朋的為人,既能記識上世賢人而披效他們,又能不恥下問。自愧其德不如黃帝,又憐惜不如自己的人。他對於國政,不該管的,就不去打聽;他對於事務,不需要了解的,就不去過問,他對於別人,無關大節的,就裝作沒看見。不得已的話,那么隰朋還行。”
管仲
人年輕的時候愚昧,歲數大了聰明。如果聰明而用私,不如愚昧而行公。天天醉醺醺的卻要整飭喪紀,自私自利卻要樹立公正,貪婪殘暴卻要稱王天下,即使舜也辦不到。
點評
有一個荊國人曾經掉了一把弓,但是不願意去找回來,他說:“荊國人把弓掉了,撿到它的還是荊國人,為什麼要去找呢?”這荊國人還是比較公正無私的。孔子聽說了這件事,他說:“要是把這個‘荊國’給去掉就好了。”這孔子夠公正無私了吧,把高度提升到了整個人類。老子也聽說這事兒了,老子說:“應該把仲尼的話再去掉一個‘人’。”這三個人的故事很快就傳開了。於是,天下人都認為老子是天下最公正無私的人,他把高度提升到了萬物,認為眾生皆平等。《呂氏春秋·貴公》認為“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萬物皆被其澤、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呂不韋的意思很明顯,也就是說大自然是最公正的,從古至今也只有三皇五帝能做到和大自然一樣公正。後世的統治者只有效仿三皇五帝和大自然的公正無私,才能治理好國家。
齊國名相管仲病危時,齊桓公問他誰可以接替他做宰相。齊桓公提出了鮑叔牙與隰朋兩人,管仲絲毫不顧與鮑叔牙的友情,斷然否定了讓鮑叔牙擔任宰相,並明確指出了鮑叔牙為人的缺點,提出隰朋這個人是個不拘小節的人,是一個相才。可見管仲是個大公無私的人。管仲曾經是齊桓公的仇人,而齊桓公施行公正,重用管仲,於是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徇私偏袒重用豎刁,結果導致齊國的衰敗。這個例子足以說明公正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