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通史著作,且又是由白話寫就,故在民國初年名噪一時,著名史學家顧頡剛先生說此書“方為通史寫作開一個新的紀元”。書中內容起自上古洪荒神話,下至民國十一年(1922年),分為上古、中古、近古、近世、現代等五個階段,縱貫五千餘年;其間又詳盡描述各時期政治、經濟、文化、民族、宗教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謂縱橫捭闔,羅織細密,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斕的歷史畫卷。 本書不僅考證精詳,體例嚴謹,而且作者還勇於打破以往主流觀點,不時發一家之言,相信讀後定會發人深思。
基本介紹
- 書名:呂思勉中國史:《白話本國史》當代新讀本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3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5401584
- 作者:呂思勉
- 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
- 頁數:543頁
- 開本:16
- 品牌:當代中國出版社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通貫各時代,周瞻各領域
以社會進化的觀點,嚴謹剖析那一代代遠去的王朝背影;以顯微鏡式的觀察,描摹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世界史的眼光,整合一部不止於中國的大歷史。
史學大師經典通史,新編當代讀本
一、刪減、歸納原文中繁雜的夾住,有效提高閱讀效率。
二、重新對原文進行點校,更符合當代人的閱讀習慣。
三、針對原著的民國紀年,標註通行的公元紀年,讓閱讀更簡單。
作者簡介
呂思勉先生治學嚴謹,著作宏富,是中國近現代史學界唯一一位在通史、斷代史和專門史領域都有經典著作傳世的歷史學家。其著作主要有通史兩部:《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斷代史五部:《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呂著中國近代史》;以及《先秦學術概論》《經子題解》《中國民族史》《理學綱要》《呂著史學與史籍》和《文字學四種》等專門史。此外,還有大量史學論文和歷史通俗讀物。
圖書目錄
緒論
第一章歷史的定義
第二章中國的歷史
第三章現在研究史學的方法
第四章本書的分期
第一篇上古史
第一章漢族的由來
第二章古史的年代和系統
第三章三皇五帝
第一節三皇五帝時代社會進化的狀況
第二節黃帝和蚩尤的戰爭
第三節堯舜的禪讓
第四節禹的治水
第四章三王時代
第一節羿的代夏和少康中興
第二節夏殷的興廣
第三節商朝的事實
第四節商周的興亡
第五節西周的事跡
第五章春秋戰國
第一節春秋
第二節戰國
第六章漢族以外的諸族
第一節獯鬻
第二節東胡
第三節貉
第四節氐羌
第五節粵
第六節濮
第七章中國古代的疆域
第八章古代社會的政治組織
第一節古代社會的階級制度
第二節封建
第三節官制
第四節教育和選舉
第五節兵制
第六節法律
第九章古代社會的經濟組織
第一節農業
第二節工商業和貨幣
第三節春秋戰國時代社會經濟的變遷
第十章古代的宗教和文化
第一節古代的哲學和宗教
第二節文字的起源和變遷
第三節東周以後的學派
第二篇中古史(上)
第一章秦始皇帝的政策
第二章封建政體的反動
第一節豪傑亡秦
第二節項羽的分封和楚漢的興亡
第三節漢初功臣外戚宗室三系的鬥爭
第三章漢初的休養生息
第四章漢朝的武功
第一節匈奴
第二節西域
第三節朝鮮
第四節閩粵南越和西南夷
第五章前漢的衰亡
第一節漢武帝的內政
第二節霍光廢立和前漢的外戚
第六章社會革命
第七章後漢的興亡
第一節光武的中興
第二節後漢的武功
第三節後漢的外戚和宦官
第八章秦漢時代的政治和文化
第一節官制
第二節教育和選舉
第三節賦稅
第四節兵制
第五節法律
第六節學術
第二篇中古史(中)
第一章後漢的滅亡和三國
第一節後漢的亂源
第二節漢末的割據和三國的興亡
第二章兩晉和五胡
第一節晉初異族的形勢
第二節八王之亂
第三節西晉的滅亡
第四節胡羯的興亡
第五節鮮卑的侵人
第六節東晉內外的相持
第七節苻秦的盛強
第八節淝水之戰和北方分裂
第九節拓跋氏的興起
第十節宋篡東晉和魏並北方
第三章南北朝
第一節宋齊的治亂
第二節北魏的盛衰
第三節東西魏的紛爭和侯景亂梁
第四節周齊的興亡和隋的統一
第四章軍閥和異族
第二篇中古史(下)
第一章隋朝的內政外交
第一節隋文帝的內治
第二節回族的起源和分布
第三節高車和柔然
……
第三篇近古史(上)
第三篇近古史(下)
第四篇近世史(上)
第四篇近世史(下)
第五篇現代史
序言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常州人,中國近現代著名歷史學家。他知識淵博,學術造詣高,是史學界公認的舊籍讀得最多的一位學者。譚其驤稱他“以史學名家而兼通經、子、集三部”。嚴耕望更將他與陳垣、陳寅恪、錢穆一起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呂思勉12歲時就在父母師友的指導下讀史書,16歲時自學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後在蘇州東吳大學、江蘇省立第一師範專修科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華大學國文系、歷史系教授。抗戰期間,歸鄉閉戶著書。抗戰勝利後,重返光華大學。1951年任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終生教授。呂思勉在史學研究中,注重排比史料,分類札記,長於綜合研究和融會貫通。他不僅堅持涉獵古文獻,還廣泛閱讀新出報刊和從西方引進的新文化、新思想和研究方法。呂思勉著作宏富,代表作有《白話本國史》等中國通史兩部,《先秦史》等斷代史五部,《先秦學術概論》等專門史多部;再加上其在史學界享有盛譽的大量史學札記,總計1000多萬字。
《白話本國史》一書是呂思勉先生的史學成名作,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真正意義上的中國通史。且本書觀點權威,體例嚴謹,考證精詳,故商務印書館在1923年甫一出版,就對當時的中國史壇產生了很大影響,乃至長期被用做大學教材和青年“自修適用”的讀物。
《白話本國史》,全書50餘萬字,由緒論和五篇構成,上起i皇五帝,下至民國十一年(1922),以歷代王朝更替為經,以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民族為緯,詳細闡述了中國五千餘年的歷史。此外,與中國聯繫緊密的中西亞、東亞各國歷史亦囊括其中,說明其已具有了世界史的眼光。
《白話本國史》具有中國傳統史學觀念與西方著史風格互動影響的總體特徵。具體說來,則有以下幾點:
第一,《白話本國史》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全書基本上是用較為淺顯的白話寫成的,“但遇到(1)文言不能翻譯成白話處,(2)雖能翻而不免要減少其精神處,(3)考據必須照錄原文處,仍用原文”。呂思勉認為白話文更易於“行遠而傳後”,但文言也有用簡潔的句式表達深刻內涵和語法嚴謹的優點。所以,他在著此書時是將白話與文言同時運用的,以互補長短。
第二,《白話本國史》熱情地宣揚進化史觀。正如呂思勉所講,“現在研究史學,是把所存的材料,用種種科學的眼光,去研究他,以便說明社會進化的現象”。在運用史料方面,呂思勉注重占有豐富的史料,主張論從史出,反對主觀的武斷。他認為史書上的史料是十分珍貴的,“讀史必求原始的史料。真正原始的史料,現在實不易得;大體上,眾共據為原始材料的,則歷代正史而已”。在社會進化史觀方面,他認為中國可考的歷史起於三皇五帝,燧人氏代表漁獵時代;伏羲氏代表遊牧時代;神農氏代表農耕時代,人類社會就是由野蠻逐步走向文明的。運用進化論的觀點把上古時代作階段性的劃分,這在前代是沒有過的,讀來使人耳目一新,用呂思勉自己的話說就是“頗有用新方法整理舊國故的精神”。
第三,《白話本國史》注重從社會經濟、宗教、民族、文化等方面闡述與分析歷史發展的原因和過程,即強調社會學對於史學研究的根基作用。正如他所說:“史學是說明社會之所以然的,即說明現在的社會為什麼成為這個樣子。……所以各種社會科學,實在是史學的根基,而尤其是社會學。……綜合的觀察就是社會學了。”基於此觀點,呂思勉認為,歷史研究者應關注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更應注意被舊史家忽略的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從中發現有價值的史料,拓寬史學研究的範圍。所以,《白話本國史》擺脫了舊史中只以帝王將相為中心、只關注政治和軍事的歷史撰述格局;而是著眼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將歷史研究的目光轉向了普通民眾的生活,概括而系統地論述了我國歷史上婚姻家庭、風俗習慣、衣食住行等的源流和演變。
這次本社所出的《呂思勉中國史》,是以1923年商務印書館初版的《白話本國史》為底本。由於歷史的原因,原著的一些編排和表述方式不太符合當代人的閱讀習慣,為方便今天讀者的閱讀,我們做了一些形式上的編輯工作,主要有:
一、將原文中存在的大量夾注分類處理:(1)將只是作為旁證用以重複說明正文觀點的部分刪去,以節省讀者寶貴的閱讀時間,提高閱讀效率。如,“這種部落里,要是出了一個英雄,‘併兼’,‘脅服’,便成了一個強大的部族,要為邊患了。歷代北族的起源,都是如此。(參看後文遼金元清初起的事跡,自明。)”,我們將括弧中的部分刪去;(2)將與正文形成補充關係,而且根據上下文意思可以通順成文的部分,改為正文;(3)將與正文形成補充關係,但是根據上下文之意不能通順成文的部分,改為腳註;(4)將短小但又重要的,或某一名詞的解釋、或說明引文出處及性質的部分,變為括注。
二、將原文的標點符號按現今用法進行重新標點。
三、本書作者採用的是以民國紀元為基礎的紀年方法,即以民國元年為基準,民國之前是採用逆向倒推,如稱民國前××年,簡稱為前××年;民國後則是順向增加,如稱民國四年、民國五年等。這不符合當代人的閱讀習慣,而且可能誤讀。所以,我們以括注的形式在民國紀元年後標註了通行的公元紀年。
總之,我們力圖使本書更加適於當代人閱讀,尤其是年輕讀者的閱讀,使之從中體會到大師的文化追求,增加文化自信,增強對本民族文化歷史的認同感。本書一定還有疏漏不足之處,歡迎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