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術文化名著文庫:呂思勉白話本國史(套裝共2冊)》是中國學術文化名著文庫之一,全書分上下兩冊,共百萬餘字,洋洋大觀,以樸實流暢的筆調,對這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進行敘述、考證和議論,是呂思勉先生所寫的第一部通史著作。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學術文化名著文庫:呂思勉白話本國史
-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 頁數:804頁
- 開本:16
- 作者:呂思勉
- 出版日期:2013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206083277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第一篇上古史
第一章漢族的由來
第二章古史的年代和系統
第三章三皇五帝
第一節三皇五帝時代社會進化的狀況
第二節黃帝和蚩尤的戰爭
第三節堯舜的禪讓
第四節禹的治水
第四章三王時代
第一節羿的代夏和少康中興
第二節夏殷的興亡
第三節商朝的事實
第四節商周的興亡
第五節西周的事跡
第五章春秋戰國
第一節春秋
第二節戰國
第六章漢族以外的諸族
第一節獯鬻
第二節東胡
第三節貉
第四節氐羌
第五節粵
第六節濮
第七章中國古代的疆域
第八章古代社會的政治組織
第一節古代社會的階級制度
第二節封建
第三節官制
第四節教育和選舉
第五節兵制
第六節法律
第九章古代社會的經濟組織
第一節農業
第二節工商業和貨幣
第三節春秋戰國時代社會經濟的變遷
……
《呂思勉白話本國史(下)》
序言
從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是中國歷史上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並逐步取得革命勝利的時期。前後兩次歷史性的開國,前者結束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後者標誌“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其間38年,是中國社會逐步實現由舊到新的轉變時期,與該時期社會經濟、政治的變革相適應,中國文化也在古今中西文化的衝突、反思、融合中變革著、發展著:社會文化的結構和內容在更新,西方文化被大量引進,中國傳統文化也適應時代變革而被重新闡揚;一些原有學科的內容、體系在變革,許多新的部門文化紛紛興起;出版了近十萬種圖書和無以計數的出版物,其中有不少革故鼎新、出類拔萃之作;中等以上學校培養了近五百萬名學生,產生了一大批享譽海內外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經濟學家、教育家、科學家,等等。這一時期在文化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尤其是“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後,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從這時起,近代世界歷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應當完結了”。
現代中國社會的經濟和政治,是現代思想文化的源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當時中國的根本國情,制約著現代中國文化的主題、結構、性質、內容和特徵。 “沒有資本主義經濟,沒有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沒有這些階級的政治力量,所謂新的觀念形態,所謂新文化.是無從發生的。”但是從思想文化的相對獨立性的角度來考察,中國現代文化是從古代的、近代的文化發展演變而來的。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演變,近代中西文化的衝突與融合,社會文化結構的變化,以及知識分子群體的歷史走向等,都對現代中國文化的發生、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縱觀20世紀初年至1949年中國文化的發展歷史,一般以五四運動為界分為兩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在“五四”以前,中國文化的基本狀況是,由甲午戰爭後起始的資產階級文化運動已經開展起來,資產階級新的文化體系逐漸形成,進化論、天賦人權論和資產階級共和國思想成為新文化各個領域的指導思想,而新文化領域各部門也都為宣傳民主、‘自由、平等服務。這時,文化戰線上主要是資產階級新文化與封建主義舊文化的鬥爭,學校與科舉之爭、新學與舊學之爭、西學與中學之爭都帶有這種性質。資產階級在領導文化變革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並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能夠站在時代前列、代表中華民族“講話”、“吶喊”的思想家。可是,他們無力戰勝帝國主義文化和中國封建文化的反動同盟:中國資產階級文化革命同其政治革命一樣,始終未能徹底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