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國史:最具思想力的中國史》原名《呂著中國通史》,是呂思勉先生史學論著的一種。呂思勉先生在寫作此書時以時間為序,將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進行了系統的梳理。作為我國第一部完整意義上的通史著作,《大中國史》從三皇五帝到辛亥革命,按照時間順序,詳細記載了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更替、疆域變遷、制度沿革、學術源流、風俗更易等諸多問題。呂思勉先生權威的觀點,嚴謹的體例,精詳的考證,更令《大中國史:最具思想力的中國史》成為了了解中國歷史的最佳讀本。另外,呂先生在書中不時發表自己的獨特看法,打破人們心中對歷史的固有印象,他通過精詳嚴謹的考證,對史事、歷史因果關係做出了平實中肯的分析,書中也滲透著他用新思想、新方法探索歷史的精神,經常帶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
基本介紹
- 書名:大中國史:最具思想力的中國史
- 出版社:中國書店
- 頁數:320頁
- 開本:16
- 品牌:北京智美利達
- 作者:呂思勉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4907582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大中國史:最具思想力的中國史》編輯推薦:跟隨最嚴謹的史學大師,學習屬於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最具“思想力”的千年歷史。廣大讀者了解中國歷史的權威讀本,也是廣大史學愛好者的必藏珍品
關鍵字一:“中國史”。《大中國史:最具思想力的中國史》涵蓋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大時段的中國史,描繪了從遠古時代到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歷史畫卷,是一本名副其實的中國通史。
關鍵字二:“大師”。作者呂思勉先生,被譽為近代“史學四大家”之一。先生治史嚴謹,為人重節,從不標榜任何一派,特立獨行自成一家,有著獨樹一幟的史識和史德,是中國近代史學界唯一一位在通史、斷代史和專門史領域都有著經典著作的歷史學家。
關鍵字三:“思想性”。呂思勉先生一貫主張“治學要根據自己研究的心得,不要妄從一般人和什麼權威的說法”,《大中國史:最具思想力的中國史》因此蘊含著先生獨立思考後的獨特見解,在平實中肯的敘事中包含鞭辟入裡的解析,對很多史實的“另類”思考,更會令讀者耳目一新。貫穿全書的“歷史是維新的佐證,不是守舊的護符”的治史思想,以及建立在舊學底蘊和新學高度上的獨特歷史觀,將帶領讀者洞悉歷代王朝的興衰,令後來者鑒之,祈勿使後人復哀後人。
關鍵字四:“權威性”。在20世紀的史學界,呂先生畢生潛心治學,不求聞達,堅持做學界隱者,並完成了大量考釋、考論性文章,在此背景下誕生的此書,在諸多中國通史類著作中堪稱最權威和最完整的一部。
關鍵字五:“最美的中國史”。《大中國史:最具思想力的中國史》採用圖文結合的形式,精選大量最能反應中國古代社會風貌的圖片,力求為讀者打造一部“最美麗的中國史”。
關鍵字一:“中國史”。《大中國史:最具思想力的中國史》涵蓋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大時段的中國史,描繪了從遠古時代到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歷史畫卷,是一本名副其實的中國通史。
關鍵字二:“大師”。作者呂思勉先生,被譽為近代“史學四大家”之一。先生治史嚴謹,為人重節,從不標榜任何一派,特立獨行自成一家,有著獨樹一幟的史識和史德,是中國近代史學界唯一一位在通史、斷代史和專門史領域都有著經典著作的歷史學家。
關鍵字三:“思想性”。呂思勉先生一貫主張“治學要根據自己研究的心得,不要妄從一般人和什麼權威的說法”,《大中國史:最具思想力的中國史》因此蘊含著先生獨立思考後的獨特見解,在平實中肯的敘事中包含鞭辟入裡的解析,對很多史實的“另類”思考,更會令讀者耳目一新。貫穿全書的“歷史是維新的佐證,不是守舊的護符”的治史思想,以及建立在舊學底蘊和新學高度上的獨特歷史觀,將帶領讀者洞悉歷代王朝的興衰,令後來者鑒之,祈勿使後人復哀後人。
關鍵字四:“權威性”。在20世紀的史學界,呂先生畢生潛心治學,不求聞達,堅持做學界隱者,並完成了大量考釋、考論性文章,在此背景下誕生的此書,在諸多中國通史類著作中堪稱最權威和最完整的一部。
關鍵字五:“最美的中國史”。《大中國史:最具思想力的中國史》採用圖文結合的形式,精選大量最能反應中國古代社會風貌的圖片,力求為讀者打造一部“最美麗的中國史”。
作者簡介
呂思勉,治史嚴謹,為人重節,是我國近代“史學四大家”之一,他博學多識,注重史料的排比和社會狀況的闡述,長於綜合研究和融會貫通,是中國近代史學界唯一一位在通史、斷代史和專門史領域都有著經典著作的歷史學家。同時,他也是一位特立獨行的歷史學家,有著獨樹一幟的史識和史德,他從不標榜任何一派,而是別具一格的自成一家,對經學、文字學、文學亦有獨到見解。呂思勉先生著述宏富,主要史學代表作品有:《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秦漢史》、《呂思勉讀史札記》等。
圖書目錄
第一章中國民族的由來一從考古學中尋求答案
民族與國家形成
中國民族起源之考證
第二章中國史的年代——歷史的“經緯線”
第三章古代的開化——走出蒙昧的中華民族
從“三皇”到“五帝”
始於堯、舜、禹時代的漢族西遷
第四章夏殷西周的事跡——奴隸制王朝的統治時代
夏、殷兩朝的政權更替
周朝的建立與興衰
第五章春秋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從群雄割據到大一統
春秋時期的文化擴張和列國紛爭
秦國的統一之路
第六章古代對於異族的同化——兼容並蓄的中華文化
第七章古代社會的綜述——對“大同之世”的終極追求
第八章秦朝治天下的政策——中央集權的逐漸強化
第九章秦漢間封建政體的反動——封建統治的內部弊端
在內憂外患中滅亡的秦朝
漢初宗室、外戚、功臣的三角鬥爭
第十章漢武帝的內政外交——萌生出漢文化的主流形態
生計與教化並重的對內統治
不斷膨脹的擴張雄心
第十一章前漢的衰亡——相權喪失引發的危機
第十二章新室的興亡——從“治天下”到“天下安”的政治思想變革
第十三章後漢的盛衰——在休養生息中漸露“中衰之機”
後漢的初興與外戚的得勢
宦官的禍患與羌人之亂
第十四章後漢的分裂和三國——從“群雄並起”到“三分歸晉”
第十五章晉初的形勢一無法清除的內外“亂源”
逐漸頹敗的綱紀
兵權的喪失與“五胡”的覬覦
第十六章五胡之亂——戰爭背後的民族大融合
戰亂的醞釀
南北朝的誕生
第十七章 南北朝的始末——分裂的對峙朝代
南朝的統治
北朝的統治與南北朝的終結
第十八章南北朝隋唐間塞外的形勢——關係緩和,交流加深
第十九章隋朝和唐朝的盛世——開創對外情勢的新紀元
第二十章唐朝的中衰——由“安史之亂”誘發的統治危機
第二十一章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無法復振的盛唐之風
藩鎮的跋扈與宦官的掌權
對抗外患與漢將的擁兵自重
第二十二章五代十國的興亡和契丹的侵入——藩鎮紛紛自立為國的時代
外族的漢化與契丹的失勢
後周的滅亡與宋代的建立
第二十三章唐宋時代中國文化的轉變——儒學的復興與理學的誕生
第二十四章北宋的積弱——重文輕武與守內虛外的弊端
契丹的威脅與北宋的變法
宋、金的對峙
第二十五章南宋恢復的無成——連蒙抗金,苟安於江南一隅
金朝的衰落
蒙古帝國的漸興與宋朝的滅亡
第二十六章 蒙古大帝國的盛衰——統治能力與統治疆域面積的失衡
第二十七章漢族的光復事業——高壓統治激起的民族反抗
第二十八章明朝的盛衰——從“洪武之治”到“閹黨專權”
第二十九章明清的興亡——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政權爭奪戰
清人的開化
清人入關與明朝的滅亡
第三十章清代的盛衰——君主專制從巔峰漸入衰亡
第三十一章中西初期的交涉——從“閉關鎖國”到“門戶大開”
對西洋文化的排斥階段
被迫接受與西方的交流
第三十二章漢族的光復運動——此起彼伏的民族主義鬥爭
方興未艾的反清運動
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運動
第三十三章清朝的衰亂一治標不治本的“改良中興”
內政上的隱憂
危若累卵的外交局面
第三十四章清朝的覆亡——封建統治的終結
風起雲湧的變法浪潮
列強的瓜分與凌辱
第三十五章革命途中的中國——民族生死存亡之關鍵“在對外而不在對內”
中華民國的建立
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
民族與國家形成
中國民族起源之考證
第二章中國史的年代——歷史的“經緯線”
第三章古代的開化——走出蒙昧的中華民族
從“三皇”到“五帝”
始於堯、舜、禹時代的漢族西遷
第四章夏殷西周的事跡——奴隸制王朝的統治時代
夏、殷兩朝的政權更替
周朝的建立與興衰
第五章春秋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從群雄割據到大一統
春秋時期的文化擴張和列國紛爭
秦國的統一之路
第六章古代對於異族的同化——兼容並蓄的中華文化
第七章古代社會的綜述——對“大同之世”的終極追求
第八章秦朝治天下的政策——中央集權的逐漸強化
第九章秦漢間封建政體的反動——封建統治的內部弊端
在內憂外患中滅亡的秦朝
漢初宗室、外戚、功臣的三角鬥爭
第十章漢武帝的內政外交——萌生出漢文化的主流形態
生計與教化並重的對內統治
不斷膨脹的擴張雄心
第十一章前漢的衰亡——相權喪失引發的危機
第十二章新室的興亡——從“治天下”到“天下安”的政治思想變革
第十三章後漢的盛衰——在休養生息中漸露“中衰之機”
後漢的初興與外戚的得勢
宦官的禍患與羌人之亂
第十四章後漢的分裂和三國——從“群雄並起”到“三分歸晉”
第十五章晉初的形勢一無法清除的內外“亂源”
逐漸頹敗的綱紀
兵權的喪失與“五胡”的覬覦
第十六章五胡之亂——戰爭背後的民族大融合
戰亂的醞釀
南北朝的誕生
第十七章 南北朝的始末——分裂的對峙朝代
南朝的統治
北朝的統治與南北朝的終結
第十八章南北朝隋唐間塞外的形勢——關係緩和,交流加深
第十九章隋朝和唐朝的盛世——開創對外情勢的新紀元
第二十章唐朝的中衰——由“安史之亂”誘發的統治危機
第二十一章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無法復振的盛唐之風
藩鎮的跋扈與宦官的掌權
對抗外患與漢將的擁兵自重
第二十二章五代十國的興亡和契丹的侵入——藩鎮紛紛自立為國的時代
外族的漢化與契丹的失勢
後周的滅亡與宋代的建立
第二十三章唐宋時代中國文化的轉變——儒學的復興與理學的誕生
第二十四章北宋的積弱——重文輕武與守內虛外的弊端
契丹的威脅與北宋的變法
宋、金的對峙
第二十五章南宋恢復的無成——連蒙抗金,苟安於江南一隅
金朝的衰落
蒙古帝國的漸興與宋朝的滅亡
第二十六章 蒙古大帝國的盛衰——統治能力與統治疆域面積的失衡
第二十七章漢族的光復事業——高壓統治激起的民族反抗
第二十八章明朝的盛衰——從“洪武之治”到“閹黨專權”
第二十九章明清的興亡——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政權爭奪戰
清人的開化
清人入關與明朝的滅亡
第三十章清代的盛衰——君主專制從巔峰漸入衰亡
第三十一章中西初期的交涉——從“閉關鎖國”到“門戶大開”
對西洋文化的排斥階段
被迫接受與西方的交流
第三十二章漢族的光復運動——此起彼伏的民族主義鬥爭
方興未艾的反清運動
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運動
第三十三章清朝的衰亂一治標不治本的“改良中興”
內政上的隱憂
危若累卵的外交局面
第三十四章清朝的覆亡——封建統治的終結
風起雲湧的變法浪潮
列強的瓜分與凌辱
第三十五章革命途中的中國——民族生死存亡之關鍵“在對外而不在對內”
中華民國的建立
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